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字典(3)▪P11

  ..續本文上一頁、頌、廣普」,經的九種分類(九分教)之第五類,爲佛陀不問自說的感性語的集錄,成立于第一結集後。

  優婆夷:另譯作「優婆私、優婆斯」,跟隨佛陀或佛陀弟子居家修學的女性。

  優婆塞:跟隨佛陀或佛陀弟子居家修學的男性,另作「清淨士、近事男」。

  優缽羅:爲音譯,義譯爲「藍(青)蓮花」,「缽(罕)【金+本】」讀作「玻」。

  應去法: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應該親近」。(反義詞「不去法」)。

  應治者:應舉行出罪儀式的情況,即「恢複清淨的審議會議」。

  應時智:解讀爲「在適當的時機說正確話之智」,參看「智」,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

  應時語:在適當的時機說,另作「不失時節、時說」。

  應憶者:應回憶自己是否犯戒,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應舉行下意羯磨」的情況,即「將毀謗辱罵行爲端正的在家信衆者議決應向其道歉」。

  應舉者:應舉行舉罪羯磨(舉發僧衆過失會議)的情況。

  應擯者:應舉行驅擯羯磨(會議)的情況,即「將行爲不當又影響周圍在家信衆者議決驅出所住處」。

  擊揵椎:或譯作「打揵椎」,即敲打集合大衆的響板;集合大衆的意思。

  總相法:即「法之總相;法之共通要旨」,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法的隨行;法的次第」。

  舉衣缽:另譯作「攝舉衣缽、收舉衣缽」,解讀爲「收拾好(外)衣與缽具」,「缽(罕)【金+本】」讀作「玻」,出家衆用來裝食物用餐的餐具,義譯爲「應量器」,表示應用以依個人食量控製接受食之意。

  斷五枝:另作「斷五支、除滅五枝」,即「斷除五件事」,《長部叁叁經》作「斷愛欲、斷瞋恚、斷昏沈睡眠、斷掉舉、斷疑」等「五蓋」。

  斷教斷:斷句爲「斷、教斷」,即「自己砍斷(他人的手腳等),或教唆他人砍斷」,另譯爲「自斷教斷」。(同義詞「斷.教斷」「自斷.教斷」)

  瞻耆婆:兩位名醫的名字,另音譯作「瞻毗」及「耆婆」。

  繞叁匝:爲「右繞叁匝」之簡略,南傳經文爲「作右繞」,即「保持受禮敬者在自己的右邊(順時針)繞叁周(叁圈),表示尊敬」。「匝」讀作「紮」,繞一周的意思。

  缯婇衣:解讀爲「美麗的絲綢衣」。(相關詞「衣缯婇衣」)

  舊車師:解讀爲「原先是造車匠的……;以前是造車匠的……」,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原爲造車匠之子」,此處之「舊」應解讀爲「原先是……;以前是……」。

  薩雲若:「一切智」的音譯,也有音譯爲「薩婆若」者。

  薩雲然:或爲「一切知者;全知者」的音譯。

  薩羅遊:爲音譯,河名。

  轉生族:屬于有子嗣的這類人,「轉生」原爲「再生」的意思,此處作「子嗣」解,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

  轉*輪:教說正法,衆生輾轉奉行傳授,就如同輪子被轉動了,持續轉動一樣。

  轉輪王:施行德政,有大威德的賢能國王,另譯作「轉輪聖王」。

  轉轉深:解讀爲「層層深入」,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

  離四衢:參看「離諸求」,「四衢」原指「十字路口」,引申比喻「世俗的」。

  離是離:(如實了知)出離確實是出離,參看「離」。

  離諸求:另作「勝妙求、離四衢」,即「離(世間的)欲求,而只求(出世間的)勝妙」,《長部叁叁經》作「欲的尋求已舍斷,有的尋求已舍斷,梵行的尋求已安息」,即「梵行完成,舍離所有的求」。

  壞有見:壞有之見;不接受(緣起)存在(有)的觀點,即「斷滅見」。

  癡相斷:心中沒有愚癡的影像;心中沒有愚癡的念頭,即「心中無癡」,參看「癡」。

  羅漢田:即「阿羅漢」,布施阿羅漢可得福,猶如植福之田,故稱所布施的對象爲「……田」,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在應該被布施處」。

  羅漢法:全句爲「恭敬承事,如羅漢法」,即「以服侍供養解脫阿羅漢那一般的服侍供養」。

  識受陰:帶著執取的識蘊,參看「五受陰」。

  識識是:識,是「識知」(這個的)。

  識識說:于所思的說所思,即「只說所思的」。

  證知我:解讀爲「爲我作見證」,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

  難勝慧:解讀爲「難以勝過之慧」,無相當的南傳經文。

  嚴飾身:(身體)打扮得很華麗。

  覺身樂:多數經文譯作「身心受樂」或「安樂住」,南傳經文都作「以身體感受樂」。

  覺受樂:解讀爲「感受樂」,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

  覺苦覺:感受苦的感受,第一個「覺」爲動詞,也可解讀爲「經驗」,第二個「覺」爲名詞。(相關詞「覺樂覺時」「覺苦覺時」「覺不苦不樂覺時」)

  覺樂覺:感受到樂受。

  觸緣受:另譯爲「緣觸受」、「更樂緣痛」,參看「觸」、「更樂」「緣」、「受」、「痛」、「緣起法」。

  釋迦文:另作「釋迦文尼」,爲「釋迦牟尼」的另譯。

  灌頂王:即「完成登基儀式的國王」,《中阿含六十一經》作「頂生王」,《增壹阿含二四品四經》作「大王」,《相應部二二相應九六經》作「灌頂剎帝利王」,「灌頂」是「完成戴王冠登基儀式」的意思。(相關詞「剎利灌頂王」)

  護意覺:舍覺支;甯靜覺支。

  鐵銅鍱:全句爲「鐵銅鍱洞燃俱熾纏絡其身」,「鍱」讀作「業」,銅或鐵冶煉成的片狀物,「鐵銅鍱」即「鐵片或銅片」,「洞燃俱熾」爲「徹底燃燒,燒得熾熱」的意思,這裏的「洞」作「徹底」解,「纏絡其身」爲「包裹著身體」的意思,《增壹阿含五品十經》作「熱鐵鍱用纏裹身」,《增支部七第七二經》作「以燒得火紅的鐵板片裹身」。

  變易法:屬于會變化、變壞者,參看「法」、「變異」。

  變易苦:又作「壞苦」,感受到變化失去而心理上起的苦。

  觀自義:考慮自己的利益;爲了自己的利益(,應以充分不放逸達成(目標)),《增支部七集七二經》、《相應部一二相應二二經》亦同。「應以充分不放逸達成(目標)」一句,爲佛陀最後的教誡。「義」是「利益」的意思,「觀」是「考慮;考量」的意思,參看「觀」。(相關詞「觀自義.觀彼義.觀兩義」「觀自義。觀他義。觀俱義」)

  觀至覺:解讀爲「乃至觀覺(受)如覺(受)」,即指四念住中的受念住。

  觀兩義:考慮自己與他人兩者的利益;爲了自己與他人兩者的利益(,應以充分不放逸達成(目標)),《增支部七集七二經》、《相應部一二相應二二經》亦同。「應以充分不放逸達成(目標)」一句,爲佛陀最後的教誡。「義」是「利益」的意思,「觀」是「考慮;考量」的意思,參看「觀」。(相關詞「觀自義.觀彼義.觀兩義」「觀自義。觀他義。觀俱義」)

  觀彼義:另作「觀他義」,即「考慮他人的利益;爲了他人的利益(,應以充分不放逸達成(目標))」,《增支部七集七二經》、《相應部一二相應二二經》亦同。「應以充分不放逸達成(目標)」一句,爲佛陀最後的教誡。「義」是「利益」的意思,「觀」是「考慮;考量」的意思,參看「觀」。(相關詞「觀自義.觀彼義.觀兩義」「觀自義。觀他義。觀俱義」)

  觀法忍:對法的深思而後接受,參看「忍」。

  觀察見:譯意不明,比對相當的南傳經文爲「歪曲之觀點」。

  脔脔割:將肉一小塊一小塊地割下來,「脔」讀作「巒」,小肉塊。

  郁單越:爲音譯,古印度地理觀念中,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另稱爲「北俱盧洲、郁多羅提舍」,「郁(罕)」。

  麤疏食:另作「粗食」,即「難吃的食物」,無相當的南傳經文。

  粗抟食:即物質類的滋養生命的食物,因分段(餐)而食,也另譯爲「段食、揣食」。

  

《阿含字典(3)》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阿含字典(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