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字典(3)▪P10

  ..续本文上一页下一生的意思。

  福田人:值得供养的证果圣者,参看「福田」。

  福伽罗:为音译,另音译为「补特伽罗、士夫」,义译为「人」。

  福果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安乐之滋养」。

  福德舍:即「供僧团僧众使用的房舍」。

  种性人:正朝向「向须陀洹果」者。

  种种文:不同词句。

  种种义:不同含义。

  称不称:适合或不适合;对不对。

  竭昙摩:竭昙鬼之名字。

  端正法:指「世间善行」,使听者生起世间善行的教导,通常接下来会接着说四圣谛等出世间法要的「正要」之法。

  紧那罗:为音译,帝释天的乐神,似人而头上有角。

  维那法:义译为「授事」,管理僧众中之杂事与进退威仪者。

  闻闻说:于所闻的说所闻,即「只说所听到的」。

  聚落主:村长。

  说正向:即「说正确修行(之法)」,参看「正向」,「说」是指「世尊的说法」。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形容世尊所说之「法」的定型句,与「值得应用」相当。

  说现法:另译为「即于现法」,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形容世尊所说之「法」的定型句,「现法」应是「直接可见」的对译,「说」是指「世尊的说法」。

  说喻住:对所说譬喻的意旨确实体悟了知,「住」是「确立、建立」的意思。

  说渐损:教说减损欲贪、烦恼等杂染。

  障阂分:另译作「障阂之分、障碍分」,即「障碍的成分」,「阂」读作「合」,「阻碍间隔」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障盖」。(相关词「诸障阂分」「为障阂分」)

  颇今有:即「今颇有」,「今日可有……?」

  领群特:即「婆罗门所认为卑劣不洁的族群(贱民)」,原意可能是指「领群的特牛(公牛)」,以特牛(牝牛)与「毗舍离」的声音相近,可能因此而有此之译,按「毗舍离」一带居住的民族(黄种人)为婆罗门(白种人)所歧视,而转为婆罗门口中的贱民,《别译杂阿含经》就作「旃陀罗(贱民)」,但依佛陀的解说,凡思想行为不道德者即称为「领群特」,而不是由出身、血统来区分。

  齐限说:「齐限」的原意为「范围」,此处是指应连贯地说法,结束前要有结语,不要说说停停,让人不知到底何时结束。《五分律》记载,有比丘说法「少时便止」,诸天鬼神以为说法完毕,就离开了,但比丘「须臾复说」,诸天鬼神又回来听,这样几次后,诸天鬼神生气了,说这样地说法「如小儿戏」,佛陀因而告诫说「应作齐限说法,说法竟应咒愿」。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急促地说」。(相关词「莫求齐限」「莫不齐限」)

  抟食天:吃物质食物维生的天界,指欲界六天,参看「三界」(图说)。(相关词「过抟食天」)

  蒺藜论:诡辩;正、反结论都要辩赢的两面手法,「蒺藜」读作「及离」。

  亿波提:为音译,义译为「依着」,此字为「随」与「置」的复合字,意思是「有情生存的基础」,一方面指「所拥有的」,另一方面也指「受渴爱支配的行为」(参考菩提比丘长老《相应部》英译本第三四八页注解第二一),《杂阿含一00四经》、《杂阿含一0九九经》、《杂阿含一二一三经》译作「有余」。(相关词「亿波提因」)

  剑刺想:看做剑或刺(使人痛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看作箭」。

  增上法:参看「增上」、「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圆熟解脱的情况」。

  增诸数: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增」为「行」的对译,是广义动词,可以理解为「走向;陷入;以……行之」,「数」为「计数;名称」的对译,引申为「算入」、「归类为」,即走向归于(所执取)之类者;「被命名为……;被称呼为……」的意思。如倾向「受」者,则被称为或归类为「享乐主义者」,倾向「想」者,则被称为或归类为「唯美主义者」。

  堕负处:落入败方。

  广分别:即「广泛详细地解说」,参看「分别」。(反义词「不广分别」)

  慧解脱:1.与「心解脱」连用时,两者视为同义词,表示「解脱」,虽然《杂阿含七一○经》说「离贪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但实际上「离贪者」必离「无明」,离「无明」者必定离贪,两者是一体的。2.若与「俱解脱」相对使用时,北传的看法是,不具初禅(含)以上定力的解脱者,南传的看法是,不具第四禅(含)以上定力的解脱者,参看「俱解脱」。

  憎恶行:解读为「苦行」。

  摩尼宝:明净透明的宝珠。

  摩免阇:为音译,义译为「人世间」,「免(罕)【少+免】」读作「ㄋㄡˊ」,「阇「读作「蛇」。

  摩那婆:为音译,义译为「学童、青年」。

  摩诃萨:为音译,义译为「大众生、大有情」,具有大心、大行的众生。

  摩摩帝:为音译,义译为「寺主」,寺院的掌管者。

  摩楼迦:为音译,一种大叶蔓藤。

  数所数:义译不明,《别译杂阿含经》作「若善算计者」。

  数数伺:全句为「伺、增伺、数数伺」,修定时的「伺」,加强「伺」,反复地「伺」,参看「伺」。

  数数治:一次又一次地调教,「数数」为「一次又一次;常常」的意思。

  乐食受:另译为「食乐痛、乐有爱味受、乐有味受、乐食、乐食觉」,解读为「生起执着的愉快感受」。

  乐贪受:另译为「乐依耽嗜受、乐耽嗜依受、乐欲(觉)、乐贪着受」,解读为「依嗜好而起的愉快感受」。

  乐尽道:另译为「乐速通行、断乐速、乐速得、乐灭速得」,即「利根者快速而轻松的证果之道」,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快速通达的乐行道」,瓦许先生英译为「具有快速理解之轻松进展」。

  熟业报:条件已成熟(具足)的业报。

  瞋不食:生气的时候吃不下(无法用餐)。

  谷牛角:从牛角挤牛奶,即「不可能的事」,「谷(罕)【谷-禾+牛】」读作「够」,挤牛奶。

  缘生法:即「缘所生法;由条件具足所产生者」,指「无明、行……」等缘起十二支的每一支。

  缘起法:指依条件生灭的理则与现象,如「当这个存在了,就会有那个(此有故彼有);以这个的生起,那个就生起(此起故彼起)」是缘起的「流转理则」,「当这个不存在了,就没有那个(此无故彼无);以这个的灭,那个就灭了(此灭故彼灭)」是缘起的「还灭理则」。「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缘无明行),以行为条件而有识(缘行识),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缘识名色),以名色为条件而有六入处(缘名色六入处),以六入处为条件而有触(缘六入处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缘触受),以受为条件而有爱(缘受爱),以爱为条件而有取(缘爱取),以取为条件而有有(缘取有),以有为条件而有生(缘有生),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缘生老死)。」是缘起的流转现象,称为「十二缘起、缘起十二支、十二支缘起、十二缘法、十二因缘」,如果将「无明」含在「触」(即「无明触」)中,将「行」含在「爱」中,则称为「缘起十支说、十支缘起」,如果只说明「爱、取、有、生、老死」,则称为「缘起五支说、五支缘起」。「从无明的褪去无余灭而行灭(无明灭故行灭);从行灭而识灭(行灭故识灭)……从生灭而老病死灭(生灭故老病死灭)。」是缘起的「还灭现象」。另译为「因缘法」

  莲华色:一位比丘尼阿罗汉的名字,义译为「如莲花般的容色」,又作「莲花色、青莲华、优钵华色、优钵罗华色」,「钵(罕)【金+本】」读作「玻」。

  诸受薄:各种苦痛(感受)减低了。

  调贡高:「调」解读为「掉举」之另译,参看「五盖」、「贡高」,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掉举」。

  遮罗迦:为音译,原译为「步行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游行者」(沙门之一类,居无定所)。

  闹比丘: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为比丘(等)围绕」。

  憍牟尼:为音译,义译为「月光」,古印度的节庆,在一年中月亮最圆的那一夜,人们彻夜庆祝,类似中秋节。

  学见迹:另作「学迹、觉见迹」,即「见道迹的有学人」,参看「有学」、「见迹」,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入道的有学人」。

  磨灭法:属于会消散者,「磨灭」又简译为「灭」。

  亲里觉:对亲属之想,「亲里」即「亲人、亲属」,「觉」另译为「寻」,参看「觉」。(相关词「起亲里觉,国土人民觉,不死觉」)

  亲属觉:另作「亲觉、亲里觉」,即「思惟(想念)亲人」,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猫皮囊:猫皮做成的袋子。

  遗余法:吃饱后多余的食物。

  阎浮提:1.为音译,古印度地理观念中,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另称为「南瞻部洲、阎浮洲」,人类居住于此。2.地名,泛指恒河中、上游地区。

  阎浮树:台湾俗名为蒲桃树、香果树(也有直译为「玫瑰苹果」树)。

  随死念:对死亡反复地想,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死想」,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对死亡的认知」。

  随死者:为魔所束缚者。

  随使死:死,为「魔」的另译,即为魔所驱使、束缚。(反义词:「不随使死者」)

  随使使:为色等五蕴之烦恼潜在倾向所驱使、束缚,参看「使」,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对色等五蕴)有烦恼潜在趋势者」。(相关词「若随使使者」「色随使使」)

  随味好:淡而不易辨别的味道,参看「随形好」。

  随香好:淡而不易辨别的气道,参看「随形好」。

  随顺受:解读为「依着次第受持」,参看「受持」,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随顺教:即「学习」,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随顺觉:即「觉了」,南传作「证得」。

  随触好:细微的触感,参看「随形好」。

  头舍衣:白布衣。

  头头逻:米的一种。(相关词「食头头逻食」)

  默然住:沉默而停止。(相关词「小默然住」)

  阇多伽:为音译(「阇」读作「蛇」),义译为「本生」,另译为「生处、生经、本缘经」,经的九种分类(九分教)之第七类,涉及佛陀过去生的光辉事迹。

  优陀那:为音译,另译为「优陀那偈、优檀那、优檀那句、忧陀那、自说、法句经、此说…

《阿含字典(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阿含字典(4)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