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关词「真实法」)
如痈:另作「为痈」,像长肿瘤一样令人苦患,参看「痈」。
守习:「习」为「集」的另译,参看「集」,「守」即「守护」。(相关词「守因.守习.守本.守缘」)
安居:另译为「夏坐、受夏坐、坐夏安居、结夏安居」,僧团制度,在印度夏季中雨季的三个月中,出家众选择一固定处所居住,不作游行。
安隐:同「安稳」,「稳定不变」的意思。(相关词「不安隐色」)
成佛: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彻底的正觉)者」,即证得无师自悟的解脱者,具足「十力」能说法教化众生,参看「佛」、「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
成劫:指世间的山河大地和众生形成的时期。(反义词「坏劫」相关词「七劫成坏」)
扛舆:载运的车辆,「扛」(罕)【手+冈】音译同「扛」,肩负重物的意思,「舆」读作「于」,车子。
有司:另译作「右伺」,掌管捕捉、处置犯人的官吏。
有见:实有、常恒的见解。
有身:另音译为「萨迦耶、自身」,义译为「常住身」、「己身」。
有垢:有杂染烦恼,「垢」为巴利语「污染」的对译,可进一步解读为「烦恼」。
有流:「有」是「爱取有」的「有」,指生命之存在。有流即有之流,以河流不断地往前流比喻生死不停的流转,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有为:依条件而生的;被作的,又译为「造作」。
有娠:另作「有身」,怀孕。「娠」读作「身」,怀孕的意思。
有师: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阿阇梨」,依往下经文,此指「内心有烦恼污染者」。
有时:某个时候。
有习:有(支持)其(存在的)滋养(食;习),引申为「有其条件」,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食」,参看「食」,《佛说本相猗致经》译作「有本」。
有结:1.「有情生命存在」的束缚,参看「有」、「结」。2.与人结怨敌对,参看「有杖有结」。
有爱:生存的渴爱,包括色界与无色界的渴爱,「有」指「有情之生存」。
有对:1.占空间而具有障碍性者,如「不可见有对」、「有对想」。2.相对应,指「相似」或「相反的对比」,如「灭者无有对」、「无明者以明为对」、「不苦不乐觉以无明为对」。
有说:另译作「有咒说」,解读为「祝福之咒说」。
有余:1.执取,如「因爱而住,故说有余」。2.燃料,如「火有余得然」。3.存在,如「更有余不」?4.「亿波提」的异译,如「有余众生忧」。5.其他的,如「更有余沙门梵志」。
有学:另作「学人」,指佛弟子初果到第三果的圣者。
有腻:「腻」形容「极亲密,关系密不可分」的样子。
有斋:有清净的;善的。
有觉:禅修时心念集中朝向所缘处(即心念之所依,如呼吸)称为「有觉」,另译为「寻」。
有观:禅修时心念持续不间断地集中停留在所缘处(即心念之所依,如呼吸),另译为「伺」,参看「观」。
此等:1.像这样的,如「此等天人师」。2.这些,如「此等诸法」。
死法:"「死」为「魔」的异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魔」,「死法」指「魔的法;魔的状态」,「魔」是欲界的最高天众,其特性就是「不离欲贪」,也不愿意看到其他众生离欲贪。
"
汝许:你的允许。(相关词「我许」)
池堑:护城河,「堑」读作「欠」,指「深坑」或「护城河」。
牟尼:1.沉默。2.沉默的圣者,指「佛陀」,如「大牟尼」。
牝象:母象,「牝」读作「聘」。
肉段:为义译,音译为「闭尸」,受精卵生长到第三周者,为人类胎儿成长的第三阶段。
自分:自己。
自守:守护自己。
自作:自己所作,意思是,苦乐祸福等一切,都是自己过去宿因所作的结果,是「恒常论」与「宿命论」的一类。(反义词「非自作」相关词「苦乐自作」「苦自作」)
自依:以自己为归依,另译作「自归、自归己法」,此词相当的南传经文巴利语为「自己」与「归依」的复合词。(同义词「自依止」)
自念:自重自爱。
自洲:以自己为依靠,另译作「自然法灯」,此词相当的南传经文巴利语为「自己」与「洲」的复合词,而巴利语「洲」字另外还有「灯」的意思,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以自己为依靠」。
自首:即「自行认罪」。
自恣:1.自在地,如「五欲自恣」。2.僧团规制,于雨季结夏安居的最后一天,大家集会,就所见、所听闻、所怀疑,自在地指出别人的过失,以互相砥砺改正,称为「自恣」,这一天也称为「自恣日」,参看「受岁」、「当怀受我」。
自记:即「自己记说」,参看「记说」。
自恶:解读为「自得恶名」,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自举:1.傲慢者。2.持「我见」之妄想者。3.称赞自己。
自护:另译为「自防护」,「守护自己的根门」、「守护自己的心」的意思。
至凑:前进;前往。
色味:对色的回味与爱着,参看「色」、「味」、「味患离」。
色界:另作「色有」,即「无男女欲或感官之欲,但还有物质之欲特性的众生界」,在欲界之上,参看「三有」、「三界」(图说)。。
色相:参看「色」、「相」。
色患:因色而起的祸患,参看「色」、「患」、「味患离」。
色贪:即「色之贪;对色的欲望」,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色集:色的起因,参看「色」、「集」。
色离:对色的出离,参看「色」、「离」、「出离」、「味患离」。
行本:「行」解读为「诸行」或「行为」,「本」解读为「根本;起源」或「动机」或「本分」,如「行本净」、「不与行本相应」(本句相当的南传经文无)、「随其行本皆悉知之」、「皆由恶行本」、「不见诸行本末」、「行本有所因」、「能自炽然不失行本」、「不识行本」、「皆由前世行本之所致也」、「行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行?」「从守行本,阿难!便有刀杖」。
行信:解读为「保持信心」。
行苦:一切生起的,有作为的,条件所成的都是无常变异,一切无常变异的都是苦。
行欲:全句为「彼或欲断苦因。行欲」,「行欲」解读为「努力修习(行)离贪(欲)」,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我于此苦因勤行,因勤行而离贪」(菩提比丘长老将「勤行」英译为「具决心的奋力」)。(同义词「彼或欲断苦因行欲」)
行筹:另作「受筹」,计算人数用的小木片之分发者。
衣被:即「衣服」,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佛剎:佛土,即「三千大千世界」,由一千个「小千世界」(一千个梵天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由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每个「大千世界」(佛剎)中只出现一佛。
佛眼:即「佛陀之眼」,指「佛陀观察众生根性熟度与烦恼趋势的眼力」。
佛图:佛塔,后来指出家众住的地方。
何立:以什么自立?以什么为生活依靠?以什么为建树?
伽陀:为音译,经的九种分类(九分教)之第四类,另译为「偈他(罕)【口+他】(读作「记陀」)、偈、偈经」,为流传于边地有关佛法偈颂的集录,成立于第一结集后。
作田:全句为「有三种作田,随时善作」,即「有三项耕田应做的工作,要随其时节适当地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农夫)有这三种预先应做的工作」。
作使:另译为「作使人、作使者」,供差遣的仆役。
作坞:即「造堤」,「坞」读作「屋」或「物」,「小堡垒」的意思。
作意:1.注意。2.思惟。
作藏:译义不明,或解读为「属于自己的宝藏」,或解读为「埋藏的宝藏」。(相关词「不作藏」)
作证:亲身体证。
别房:译义不明,或解读为「个别独立的寮房」。
别知:别别知,一一了知。
利根:敏锐;聪明。
利智:另译作「深利智慧、利智慧、明利智慧」,「利」是「犀利、锐利」,即「犀利之慧」,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利慧者」,其注解书解说为这是「能在一坐间迅速断除所有的杂染而证果者」,《杂阿含二七六经》以利刀屠牛为譬喻说是「以智慧利刀断截一切结、缚、使、烦恼、上烦恼、缠」,参看「智」、「慧」。(相关词「于法利智」「于法,利智」)
利语:说对人有利益的话。
劫贝:为音译,另音译为「劫波育」,义译为「木棉」、「衣树」,「劫贝衣」(另译为「劫波衣、头鸠罗衣」)即「棉衣」,「劫贝纱缕」即「棉纱棉线」。
劫浊:「五浊」之一,指世间到了污浊的时代,灾害频繁,资源枯竭。
困笃:重病、疲累、困苦。
坐禅:静坐禅修,另作「宴坐、燕坐、禅思、独一静处,禅思思惟、独静禅思」。
妙色:美妙的形色(长相)。
局住:或解读为「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彷徉:读作「访洋」,或作「佯佯」,漫步,或缓步而来回地走。
忍者:1.忍耐;忍耐的,如「常行忍辱,亦复赞叹行忍者」。2.接受;接受的,如「一切见不忍者」。
快哉:太好了!
戒身:即「戒蕴」,戒的类集;戒的一类。
戒等:相同的戒。
我劣:我比别人差的自卑,其实是强烈自尊心的「卑慢」。
我见:生命中具有永恒不变者之观念,这样的执着,即是「我执」。
我使:由执取有(真)我而有的烦恼,参看「我」、「使」。
我所:另译为「神所有」,即「真我」所拥有的;属于「真我」的。「真我」是指「永恒、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的我,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邪见)。
我舍:我的房舍;我家。另可引申为「以我为依靠,就像房舍一样」。
我欲:由执取有(真)我而有的欲贪。
我胜: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
我等:1.我们。2.(自己实际上是不如别人,但却)说自己跟别人差不多,认为自己跟别人一样,另作「言我相似」。
我慢:高举自我;傲慢的妄想,这是最深沉细微的我执,到解脱时才断尽。
我趣:我朝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我为归依…
《阿含字典(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