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4.指佛陀,如「第七仙」。
出界: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出」解读为「完成」,即「引发行动完成的活力」,参看「方便界」。
出要:另译作「离、出离」,参看「出离」。(相关词「出要想」)
出家:舍去家庭眷属、财产、世俗事务而专心修行,参看「受具足」。
出智:另译作「超出智慧、出离智慧、出要慧、出要智慧、善知出要」,相当的南传经文无,参看「出离」、「智」、「慧」。
出过:即「超过;超出;超越」。
出离:1.有形的离开,或心理上的离开束缚。2.为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的过程。
加行:另译为「前方便」,即「致力于;着手于;从事于」。
功德:1.功能福德,善行之果报。2.「种类」的意思。
可意:合意的;喜欢的。
句味:文字与词句。(相关词「同义.同句.同味」)
四大:地(坚固性)、水(凝结性)、火(温暖性)、风(流动性)。
四扼:四种束缚,即「欲、有、邪见、无明」。
四取:即「四种执取」,另译为「四受」,1.执着欲贪(欲取、欲受)。2.执着「有我」的言论(我语取、我受、我取)。3.执取(与解脱无关的)禁戒与禁忌(戒禁取、戒受)。4.执着邪见(见取、见受)。
四受:1.四种执取,即「欲受(欲取)、见受(见取)、戒受(戒禁取)、我受(我语取、我论取、我取,即执取有『真我』的言论)」。2.四种承受,即「有现作苦行后受苦报、有现作苦行后受乐报、有现作乐行后受苦报、有现作乐行后受乐报」。3.四种感受,即「欲界系受、色界系受、无色界系受、不系受」。
四姓:另译为「四种姓」,即「婆罗门(祭司族)、剎利(武士族,另译为「剎帝利」)、吠奢(平民族,另译为「鞞」读作「丙」、吠舍、毗舍)、首陀罗(奴隶族)」。
四流:四种瀑流,以瀑流比喻烦恼,即「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有流」的「有」指「有情之生存」,「见流」的「见」指「邪见」。
四风:四种风;即「住风、持风、不动风、坚固风」,另译作「不可坏风、坚住风、持风、上风」,「安住、常住、究竟、坚固」,「住风。持风。不灭风。牢系风」,「住风」另作「安住风」,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四食:四种有情生命的滋养,即「物质食物、触(生感受)、思(活下去的意愿)、识(五蕴之统合)」。
四恩:由《增壹阿含三十一品七经》的前后经文比对,「四恩」疑为「惠施、仁爱、利人、等利」四法(四摄)。
四牒:折叠成四层。
四道:另作「四通行、四断、四行、四正行」,即「苦习尽道,苦尽道,乐非尽道,乐尽道」,为能通往解脱涅槃的四种模式。
四转:其它版本作「四轮」,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其注解书解说为「行、住、坐、卧」。
四摄:惠施(布施)、爱语(另译作「爱言」,即「亲切的话;好听的话」)、行利(利他之行为,另作「利行」)、同利(等利;同事;与他人并肩共事)」,另译作「四事摄、四事、四摄法、四摄事」。
四辩:另译作「四辩才、四无碍解、四无碍辩」,即「法辩(分别诸法)、义辩(分别其义)、词辩(分别词句)、应辩(很有自信地提出看法而不怯弱)」。
外空:观察或思惟关于自己五蕴以外的空无我。
外道:泛称佛弟子以外的修行者,另译作「异学」。
失念:即「失去专注力;混乱心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同义复词「失念不定」)
失意:失去正念,对男女来说则指引起欲念。
布萨:为音译,义译为「清净」,佛陀采用当时传统的宗教惯例(吠陀祭典),每半个月集合全体僧众(缺席者须请假),透过教诫砥砺与教说学处(戒条),确保僧众的清净。后来演变为上座长老主持,先进行僧团事务的处理与议决,后诵戒(每一条学处)确认无人违犯的宗教仪式。
平等:1.无差别,如「平等不二」。2.同「舍」(宁静不执着),如「平等观」、「平等慧」、「平等心」。3.完全,如「平等尽苦」、「平等解脱」。4.平衡;均衡,如「平等修习」。
本二:指出家前的妻子。
本要:另作「我本有要」,为「本有要誓」的省略,即「我与某人原本有约定」。
本际:起始点。(相关词「不知本际」)
正向:「正确的修行」的意思,即「依真理而修行」,「正」是「正确的」,「向」是「修行」的意思。全句作「善向、正向、直向、诚向」,另译作「善向、正向、直向、等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依善而行、依正直而行、依真理而行、如法而行」。
正志:正确的意向,另译为「正思惟、等治、正治」。(反义词「邪志、邪思」)
正见:正确的见解,另译作「等见」。(反义词「邪见」)
正受:音译「三摩钵(罕)【金+本】底」,另译义为「等至」,「钵(罕)【金+本】」读作「玻」,字面上的意思,「三摩」是「正」,即「正确地」,钵(罕)【金+本】底」是「获得」,合起来是指1.进入初禅以上(根本定)之定境,故另译为「正定现前」。2.单存地指「达成;达到;进入」,如「初禅正受」、「随意正受」。
正命:正确的生计;正当的经济生活,另译作「等命」。
正定:正确的定,另译作「等定、等三昧」,参看「定」。(反义词「邪定」)
正念:正确的专注,另译作「等念」。(反义词「邪念」)
正度:通往正道的渡口。
正脱:正确地解脱。(反义词「邪解脱」)
正智:1.究竟智。2.正确地了知。(反义词「邪智」)
正业:正确的行为,另译作「等行」。(反义词「邪业」)
正语:正确适当的用语,另译作「等语」。(反义词「邪语」)
正说:正确之说。
正慧:正确之慧。
正观:正确的观察与思惟;正确的看法,参看「观」。(相关词「正观者」)
瓦师:制造屋瓦的工匠。
甘馔:美味的食物。
甘露:另作「甘露味、甘露法」,义译为「不死」,意指「解脱」(不生者不死,解脱者不生)。
生地:出生地;故乡。
生酥:牛乳稍为发酵成为酪,酪进一步发酵成为生酥,生酥再进一步发酵精制成为熟酥,熟酥进一步发酵精制成为醍醐。
生网:另译作「罗网」,即「发芽」。比对「网」之巴利语,另有「芽或苞」的意思,此处应作「芽或苞」解。
由旬:为音译,另译作「由延」,古印度的长度单位,现代有七、十一、十四、十九公里之不同考定。
由诃:为音译,宫殿名,另译为「大正楼」,「诃」读作「喝」。
申恕:为音译,树的一种。
白衣:古印度在家众多穿白色衣服,就以「白衣」指在家人。
白佛:对佛陀说。
白控:其它版本作「白鞚」,即「白色驾驭马用的皮绳」,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缰绳是白色的」。
白络: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黄金网」,「络」读作「酪」,「网」的意思。
白练: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迦尸国的布」。
示现:1.奇迹,如「神足变化示现」,另作「神变」。2.显现、展现。
伏者:输的人;败的人。
伏鸡:孵蛋的母鸡。
先来:原先;本来。
共法:共同的法。
印文:同「印纹」,所印下的纹路。
向者:刚才;之前。
向问:刚才所问,「向」为「刚才」的意思。
向厌:朝向「厌」(而修),参看「厌」。
名色:五蕴中的「色」加上「受、想、行(思)」,按《杂阿含二九八经》将「名」解说为「受、想、行、识」等「四无色阴」,但《杂阿含二八八经》将五蕴以「三芦鼎立」为譬喻,分为「识」、「名」、「色」,将「识」独立于「名」之外,而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此外,经文对「缘起支」的内容,通例亦为「识缘名色」,故「识」应不包含在「名」中比较合理。另,《相应部十二相应二经》则解说「名」为「受、想、思、触、作意」,也不包含「识」。
名身:「受、想、行、识」(名)之类集(身),参看「名」、「身」。
名称:1.名字,如「母名称『戒』」。2.名望与称誉,如「名称远闻」、「有大名称」。
合掌:礼敬。
因佛:全句为「因佛法僧……」,解读为「依佛、法、僧而修学」。
因集:参看「因」、「集」。
因缘:1.缘起的另译。2.「尼陀那」的另译,参看「尼陀那」。
地味:大地初凝之味,像酥一样的颜色,像蜜一样的味道。
地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地饼」,意义不明,有解说为是一种菌菇类的植物。
地界:参看「四大」、「界」。
地神: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地居天」,泛指「居住于地上之天众」。
地狱:另音译为「泥犁、泥黎」,「六道」之一,该处环境恶劣,众生由恶业报而化生,没有男女欲,受众多苦,参看「六道」。
在家:拥有家(家人与财产)的人,参看「出家」、「非家」。
多闻:已受教诫的。
奸罔:奸诈欺骗,另作「奸罔、奸诈」。
好色:1.指「好的容貌」,如「彼有好色」。2.「(眼所见)合意的东西」,如「又见好色」。
好法:善知正法。
好义:善知道里,或善知什么是有益的。
如如:真实的。
如来:另译为「如去」,音译为「多萨阿竭、多陀阿伽度」,1.诸佛证同一真理而成佛(来);指佛陀,如「如来、应、等正觉……」,为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2.在「我见」下以生死流转中有实体来来去去;指生死流转的主体,如「如来死后有」(死后如来存在)、「异色有如来耶」?
如刺:另作「为刺」,像刺一样令人苦患。
如病:另作「为病」,像生病一样令人苦患。
如唯:解读为「唯如;只有像……;只像……」。
如杀:另作「为杀」,如要暗杀自己的杀手一样具危害性。
如意:如己之意;自在不勉强。
如实:即「如其原貌」,另译作「真实」。(相…
《阿含字典(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