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4.指佛陀,如「第七仙」。
出界:比對相當的南傳經文,「出」解讀爲「完成」,即「引發行動完成的活力」,參看「方便界」。
出要:另譯作「離、出離」,參看「出離」。(相關詞「出要想」)
出家:舍去家庭眷屬、財産、世俗事務而專心修行,參看「受具足」。
出智:另譯作「超出智慧、出離智慧、出要慧、出要智慧、善知出要」,相當的南傳經文無,參看「出離」、「智」、「慧」。
出過:即「超過;超出;超越」。
出離:1.有形的離開,或心理上的離開束縛。2.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的過程。
加行:另譯爲「前方便」,即「致力于;著手于;從事于」。
功德:1.功能福德,善行之果報。2.「種類」的意思。
可意:合意的;喜歡的。
句味:文字與詞句。(相關詞「同義.同句.同味」)
四大:地(堅固性)、水(凝結性)、火(溫暖性)、風(流動性)。
四扼:四種束縛,即「欲、有、邪見、無明」。
四取:即「四種執取」,另譯爲「四受」,1.執著欲貪(欲取、欲受)。2.執著「有我」的言論(我語取、我受、我取)。3.執取(與解脫無關的)禁戒與禁忌(戒禁取、戒受)。4.執著邪見(見取、見受)。
四受:1.四種執取,即「欲受(欲取)、見受(見取)、戒受(戒禁取)、我受(我語取、我論取、我取,即執取有『真我』的言論)」。2.四種承受,即「有現作苦行後受苦報、有現作苦行後受樂報、有現作樂行後受苦報、有現作樂行後受樂報」。3.四種感受,即「欲界系受、色界系受、無色界系受、不系受」。
四姓:另譯爲「四種姓」,即「婆羅門(祭司族)、剎利(武士族,另譯爲「剎帝利」)、吠奢(平民族,另譯爲「鞞」讀作「丙」、吠舍、毗舍)、首陀羅(奴隸族)」。
四流:四種瀑流,以瀑流比喻煩惱,即「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有流」的「有」指「有情之生存」,「見流」的「見」指「邪見」。
四風:四種風;即「住風、持風、不動風、堅固風」,另譯作「不可壞風、堅住風、持風、上風」,「安住、常住、究竟、堅固」,「住風。持風。不滅風。牢系風」,「住風」另作「安住風」,無相當的南傳經文。
四食:四種有情生命的滋養,即「物質食物、觸(生感受)、思(活下去的意願)、識(五蘊之統合)」。
四恩:由《增壹阿含叁十一品七經》的前後經文比對,「四恩」疑爲「惠施、仁愛、利人、等利」四法(四攝)。
四牒:折疊成四層。
四道:另作「四通行、四斷、四行、四正行」,即「苦習盡道,苦盡道,樂非盡道,樂盡道」,爲能通往解脫涅槃的四種模式。
四轉:其它版本作「四輪」,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其注解書解說爲「行、住、坐、臥」。
四攝:惠施(布施)、愛語(另譯作「愛言」,即「親切的話;好聽的話」)、行利(利他之行爲,另作「利行」)、同利(等利;同事;與他人並肩共事)」,另譯作「四事攝、四事、四攝法、四攝事」。
四辯:另譯作「四辯才、四無礙解、四無礙辯」,即「法辯(分別諸法)、義辯(分別其義)、詞辯(分別詞句)、應辯(很有自信地提出看法而不怯弱)」。
外空:觀察或思惟關于自己五蘊以外的空無我。
外道:泛稱佛弟子以外的修行者,另譯作「異學」。
失念:即「失去專注力;混亂心的」,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同義複詞「失念不定」)
失意:失去正念,對男女來說則指引起欲念。
布薩:爲音譯,義譯爲「清淨」,佛陀采用當時傳統的宗教慣例(吠陀祭典),每半個月集合全體僧衆(缺席者須請假),透過教誡砥砺與教說學處(戒條),確保僧衆的清淨。後來演變爲上座長老主持,先進行僧團事務的處理與議決,後誦戒(每一條學處)確認無人違犯的宗教儀式。
平等:1.無差別,如「平等不二」。2.同「舍」(甯靜不執著),如「平等觀」、「平等慧」、「平等心」。3.完全,如「平等盡苦」、「平等解脫」。4.平衡;均衡,如「平等修習」。
本二:指出家前的妻子。
本要:另作「我本有要」,爲「本有要誓」的省略,即「我與某人原本有約定」。
本際:起始點。(相關詞「不知本際」)
正向:「正確的修行」的意思,即「依真理而修行」,「正」是「正確的」,「向」是「修行」的意思。全句作「善向、正向、直向、誠向」,另譯作「善向、正向、直向、等向」,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依善而行、依正直而行、依真理而行、如法而行」。
正志:正確的意向,另譯爲「正思惟、等治、正治」。(反義詞「邪志、邪思」)
正見:正確的見解,另譯作「等見」。(反義詞「邪見」)
正受:音譯「叁摩缽(罕)【金+本】底」,另譯義爲「等至」,「缽(罕)【金+本】」讀作「玻」,字面上的意思,「叁摩」是「正」,即「正確地」,缽(罕)【金+本】底」是「獲得」,合起來是指1.進入初禅以上(根本定)之定境,故另譯爲「正定現前」。2.單存地指「達成;達到;進入」,如「初禅正受」、「隨意正受」。
正命:正確的生計;正當的經濟生活,另譯作「等命」。
正定:正確的定,另譯作「等定、等叁昧」,參看「定」。(反義詞「邪定」)
正念:正確的專注,另譯作「等念」。(反義詞「邪念」)
正度:通往正道的渡口。
正脫:正確地解脫。(反義詞「邪解脫」)
正智:1.究竟智。2.正確地了知。(反義詞「邪智」)
正業:正確的行爲,另譯作「等行」。(反義詞「邪業」)
正語:正確適當的用語,另譯作「等語」。(反義詞「邪語」)
正說:正確之說。
正慧:正確之慧。
正觀:正確的觀察與思惟;正確的看法,參看「觀」。(相關詞「正觀者」)
瓦師:製造屋瓦的工匠。
甘馔:美味的食物。
甘露:另作「甘露味、甘露法」,義譯爲「不死」,意指「解脫」(不生者不死,解脫者不生)。
生地:出生地;故鄉。
生酥:牛乳稍爲發酵成爲酪,酪進一步發酵成爲生酥,生酥再進一步發酵精製成爲熟酥,熟酥進一步發酵精製成爲醍醐。
生網:另譯作「羅網」,即「發芽」。比對「網」之巴利語,另有「芽或苞」的意思,此處應作「芽或苞」解。
由旬:爲音譯,另譯作「由延」,古印度的長度單位,現代有七、十一、十四、十九公裏之不同考定。
由诃:爲音譯,宮殿名,另譯爲「大正樓」,「诃」讀作「喝」。
申恕:爲音譯,樹的一種。
白衣:古印度在家衆多穿白色衣服,就以「白衣」指在家人。
白佛:對佛陀說。
白控:其它版本作「白鞚」,即「白色駕馭馬用的皮繩」,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缰繩是白色的」。
白絡:譯義不明,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黃金網」,「絡」讀作「酪」,「網」的意思。
白練:譯義不明,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迦屍國的布」。
示現:1.奇迹,如「神足變化示現」,另作「神變」。2.顯現、展現。
伏者:輸的人;敗的人。
伏雞:孵蛋的母雞。
先來:原先;本來。
共法:共同的法。
印文:同「印紋」,所印下的紋路。
向者:剛才;之前。
向問:剛才所問,「向」爲「剛才」的意思。
向厭:朝向「厭」(而修),參看「厭」。
名色:五蘊中的「色」加上「受、想、行(思)」,按《雜阿含二九八經》將「名」解說爲「受、想、行、識」等「四無色陰」,但《雜阿含二八八經》將五蘊以「叁蘆鼎立」爲譬喻,分爲「識」、「名」、「色」,將「識」獨立于「名」之外,而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此外,經文對「緣起支」的內容,通例亦爲「識緣名色」,故「識」應不包含在「名」中比較合理。另,《相應部十二相應二經》則解說「名」爲「受、想、思、觸、作意」,也不包含「識」。
名身:「受、想、行、識」(名)之類集(身),參看「名」、「身」。
名稱:1.名字,如「母名稱『戒』」。2.名望與稱譽,如「名稱遠聞」、「有大名稱」。
合掌:禮敬。
因佛:全句爲「因佛法僧……」,解讀爲「依佛、法、僧而修學」。
因集:參看「因」、「集」。
因緣:1.緣起的另譯。2.「尼陀那」的另譯,參看「尼陀那」。
地味:大地初凝之味,像酥一樣的顔色,像蜜一樣的味道。
地肥: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地餅」,意義不明,有解說爲是一種菌菇類的植物。
地界:參看「四大」、「界」。
地神: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地居天」,泛指「居住于地上之天衆」。
地獄:另音譯爲「泥犁、泥黎」,「六道」之一,該處環境惡劣,衆生由惡業報而化生,沒有男女欲,受衆多苦,參看「六道」。
在家:擁有家(家人與財産)的人,參看「出家」、「非家」。
多聞:已受教誡的。
奸罔:奸詐欺騙,另作「奸罔、奸詐」。
好色:1.指「好的容貌」,如「彼有好色」。2.「(眼所見)合意的東西」,如「又見好色」。
好法:善知正法。
好義:善知道裏,或善知什麼是有益的。
如如:真實的。
如來:另譯爲「如去」,音譯爲「多薩阿竭、多陀阿伽度」,1.諸佛證同一真理而成佛(來);指佛陀,如「如來、應、等正覺……」,爲叁藐叁佛陀的十號(十種稱號)之一。2.在「我見」下以生死流轉中有實體來來去去;指生死流轉的主體,如「如來死後有」(死後如來存在)、「異色有如來耶」?
如刺:另作「爲刺」,像刺一樣令人苦患。
如病:另作「爲病」,像生病一樣令人苦患。
如唯:解讀爲「唯如;只有像……;只像……」。
如殺:另作「爲殺」,如要暗殺自己的殺手一樣具危害性。
如意:如己之意;自在不勉強。
如實:即「如其原貌」,另譯作「真實」。(相…
《阿含字典(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