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1.心專注于一,即「心一境性」。2.定(叁摩地、叁昧)的另譯。
一向:只這樣;全都這樣;明確地。
一法:一件事,參看「法」。
一食:以每日一食爲修行的外道。
一時:1.某個時候;有一次,如「如是我聞,一時佛在……」。2.同時;在同一時間,如「一時知一切」。
一尋:古印度之長度單位,伸張兩臂之長度爲一尋。
一種:另作「一種子道」,字意爲「一有種子」,即指剩一次受生者,果位之一,相當于「阿那含向」。(相關詞「得一種」)
七支:1.七個部分;七個要素,如「以此七支習.助.具」。2.七個肢體,如「七支盡正」、「七支拄地」。參看「支」。
七仙:另譯作「第七仙」,「仙」爲「佛」的異譯,「第七仙」指過去七佛的第七位,即是「釋迦牟尼佛」。
七使:另譯爲「七隨眠、七使法」,即「欲貪、瞋、癡、慢、疑、見、有貪(生存之貪)」。
七財:七種修行人無形的財富,即「信(自信)、戒(守戒)、慚(恥于自己之惡)、愧(恥于自己善之不足)、聞(聞法)、施(布施)、慧(智慧)」。
七藥:七使之對治,參看「七使」。
七寶:轉輪王的七項寶物,即「輪寶(代表降服天下的權力,另作「天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主藏寶(或作「居士寶」,代表財力)、典兵寶(代表武力)」。
七變:七次;七回。
九門:即「九個入口」,指「兩眼、兩耳、兩鼻孔、嘴、生殖孔、肛門」。(相關詞「四輪九門」「四轉九門」)
二更:依漢人習俗即「晚上九點至十一點」,但依經文前後文義應是指「中夜」,參看「中夜」。
二林:爲經文之「攝頌」,即指《中阿含一0七經》與《中阿含一0八經》二經有關「依一林住」的關鍵詞,參看「祇夜」。
二谛:「真谛」(出世間真理)與「俗谛」(世間真理)。
入流:進入聖者(初果)之流,參看「須陀洹果」。
入處:另作「處」,根據地,如「六入處」即六根(參看「六處」)、「六觸入處」即「六觸」(參看「六觸」)。
八人:另譯作「四雙八輩、四雙八士」,佛法中八類證果位的聖弟子,即「向須陀洹、須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羅漢、阿羅漢」。
八有:第八次的出生,「有」指有情之存在;有情之出生。
八戒:另譯爲「八關齋戒、八關齋法、八關、八支齋、近住戒」,即不「殺生、偷盜、淫、妄語、飲酒、塗香歌舞、奢華床座、過午食」。
八苦:經中歸納衆生(有情)的苦迫爲「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受陰」等八類,稱爲「八苦」,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與不愛的結合之苦、與所愛的別離之苦、所求不得苦,總括之,五取蘊苦」。
八衆:指天四衆與人四衆,即「剎利衆、婆羅門衆、居士衆、沙門衆、四天王衆、忉利天衆、魔衆、梵天衆」。
八愛:指「十二緣起支」中的第八支,即「愛」(或作「渴愛」)。
八楞:八角,「楞」音譯同「棱」。
八難:又譯作「八無暇、八非時、八不聞時節、八不閑、八難之處、八不閑處」,八個難以修學佛法或遇不到佛法的地方,指「地獄、畜生、餓鬼、長壽天、邊地、聾啞、邪見、如來不出世」。
刀風:譯義不明,「風」指所有具流動性質者,「刀」指「鋒利而有切割作用者」,南傳經文無此句。
力士:即「大力士」。(同義詞「有力士」)
十念:另譯爲「十隨念」,十種憶念的修學法門,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念止息(定)、念安般(呼吸)、念身、念死」。
十善:不「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绮語、貪欲、瞋恚、邪見(癡)」。(同義詞「十善行」)
十想:1.白骨想、青瘀想、【月+逄】脹想、食不消想、血想、啖想、有常無常想、貪食想、死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參看《增壹阿含四十六品九經》。2.無常之想、樂有苦想、計我無我想、實有空想、色變之想、青瘀之想、腹脹之想、食不消想、血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參看《增壹阿含四十八品叁經》。
十覆:即「十種覆蓋障礙修道之事」,《別譯雜阿含一七五經》作「五事」,相當的南傳經文也只提到五項。
叁有:欲有(欲界)、色有(色界)、無色有(無色界);指叁界衆生,「有」是「存在」之意。
叁衣:另譯作「叁法衣、叁法服」,出家衆所能隨身保有的叁件衣服,即「大衣、上衣、內衣」,參看「持叁衣」、「法服」。
叁戒:1.叁種修學,即「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2.「不殺、不盜、不邪淫」叁種戒的合稱。
叁典:另譯爲「叁圍陀、叁吠陀、叁韋陀、闱陀經典、叁舊典☆、叁部舊典」,婆羅門傳統的叁類聖典,即「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
叁明:指證得宿命神通、天眼神通、漏盡神通(即解脫),另譯爲「叁達、叁達證、叁達智、叁昧達、叁達明」。(相關詞「叁明者」)
叁垢:「貪、瞋、癡」的合稱,參看「叁毒」。
叁昧:爲音譯,另音譯爲「叁摩地」,參看「定」。
叁毒:「貪(另譯作「淫」)、瞋(另譯作「怒、恚、瞋恚)、癡」的合稱,另作「叁垢、叁火、叁縛」。
叁界:1.欲界、色界、無色界(圖說)。2.色界、無色界、滅界(盡界)。3.欲界、恚界、害界。4.出離界、無恚界、無害界。5.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6.妙界、不妙界、中界。7.善界、不善界、無記界。8.學界(初果以上的聖者)、無學界(阿羅漢)、非學非無學界(凡夫)。9.斷界(斷一切行)、無欲界(斷除愛欲)、滅界(一切行滅)。另參看「界」。
叁苦:1.入「地獄、畜生、餓鬼」叁惡趣之苦。2.一切苦之叁種分類,即「輪回苦(又作『行苦』)、苦苦、壞苦(又作『變易苦』)」,「苦苦」指肉體不適之苦,「壞苦」指「失去我所擁有之苦」。
叁乘:聲聞乘(或作「弟子乘」)、辟支佛乘(或作「獨覺乘」)、佛乘(或作「大乘」)。
叁時:1.指「早、中、晚」,如「晝夜叁時」、「日日叁時」。2.指「過去、未來、現在」,如「叁時最勝尊」。3.指「寒、熱、雨叁季」,如「此順西域叁時也」。
叁尊:指「佛、法、僧衆」。
叁發:叁種舉罪的來源,即「看見、聽到、質疑」。
叁結:生死流轉的叁種關鍵束縛,即「身見(另譯作『薩迦耶見、有身見、身見、我見、身邪結』,執著『永恒、不變、獨存、自在、能主宰』的『真我』)、戒禁取(另譯作『戒盜結』,誓守禁戒與禁忌)、疑(疑結,對正法的疑惑)」,爲證得須陀洹果者必須斷除者,《根有律》又譯爲「斷叁分結」。
叁想:又名「叁惡想、叁不善想」,即「欲想、恚想、害想」,又名「貪欲想、瞋恚想(瞋想)、殺害想(惱想),參看「想」。
叁愛:叁類渴愛,1.欲愛(欲界的渴愛)、有愛(生存的渴愛)、無有愛(不想存在的渴愛)。2.欲愛(欲界衆生的渴愛)、色愛(斷除淫欲之色界衆生的渴愛)、無色愛(斷除淫欲與物質欲之無色界衆生的渴愛)。3.自體愛(自我愛)、境界愛(貪喜俱行的渴愛)、後有愛(來生之渴愛)。
叁會:叁次說法大會。
叁業:即「身業、口業(語業)、意業」,參看「業報」。
叁漏:另作「叁有漏」,即「叁類煩惱」,內容爲「欲漏(因欲貪而起的煩惱;欲界衆生的煩惱)、有漏(因生存而引起的煩惱;色界與無色界衆生的煩惱)、無明漏(無明引發的煩惱)」。
叁聚:叁種類集,1.等同「叁學、叁種學」,即「戒聚、定聚、慧聚」。2.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3.等聚(另譯作「正聚」,即「八正道」)、邪聚、不定聚(參看「不定聚」)。4.善聚(「不貪、不恚、不癡」叁善根)、等聚、定聚(參看「正定聚」)。
叁寶:指「佛、法、僧團」叁者,參看「佛」、「法」、「僧」。
下他:看輕他人。
下色:下劣的形色(長相)。
下利:同「下痢」。
下界:1.即「屬于卑劣低下特性者,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參看「界」。2.指「下面的世界;地獄的世界」。
下相:相當于「止相」(定的項目)。
下風:流動于下半身者,「風」指所有具流動性質者。
下意:謙卑、溫馴順從,有時引申爲「道歉」的意思。
上風:流動于上半身者,「風」指所有具流動性質者。
上首:最高的;第一的。
上座:對出家二十年以上者的尊稱,另譯爲「長老」。
叉手:另譯作「叉十」,合掌。
口四:十種惡行中有關言語(口)的四個,即「妄語(說謊)、粗語、兩舌(挑撥離間)、绮語(無意義的話)」。
土丸:即「以泥土搓成的小丸子」,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棗核大小的粘土球」。
土壞:土堆,「壞」讀作「匹」。
土抟:另作「小土抟」,即「小土團;小土丸」,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小牛糞團」。
士夫:另音譯爲「補特伽羅」,即「人」。
大人:1.有成就的人;偉大的人。2.《相應部四七相應十一經》指「解脫者」才能稱爲「大人」,相當的《雜阿含六一四經》亦同,但譯爲「大丈夫」。
大士:有大能力的人,爲對佛陀或解脫者之贊歎尊稱。
大心:作「大想」之心,參看「小想」。
大施:大規模的布施供養,另作「大會、設會」。
大泉:大湖。
大乘:音譯爲「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乘、勝乘、第一乘」,「乘」爲交通運輸工具,引申爲「能將衆生從煩惱此岸載至覺悟彼岸的教法與修法」。(相關詞「是世人乘」「非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
大冥:即「大黑暗」。
大師:領導一方之師,在佛教中專指佛陀。
大想:另作「多想」,將所想的對象擴大,假想觀的一類。
大罪:解讀爲「大的過失;嚴重的過失」。
大德:1…
《阿含字典(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