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波羅提木叉」。2.有學人的德行,參看「有學」、「戒」。
懈息:1.懈怠,如「晝夜無懈息」、「心不懈息」、「日悔無懈息」。2.休息,如「使王懈息」、「閑靜懈息之處」、「樂住爲懈息」。
擇法:檢擇、辨別狀態情況,參看「法」。
擔者:另譯作「持擔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重擔的背負者」,內容均指「人」。
撾打:讀作「抓打」,「敲打」的意思。
整禦:即「征服統領」。
昙花:優昙婆羅樹所開之花。
橫法:全句爲「明于事者,明于橫法」,比對相當的南傳經文之注解,解讀爲「懂地理風水者」。
樹節:樹枝,比喻「枝節部分,不是核心部分」。
機關:能運轉的機械。
澡豆:除汙垢油膩的豆粉;清潔劑。
澡洗:清洗,或洗澡。
熾然:同「熾燃」,1.如火燒之逼迫,如「叁毒熾然火、大火熾然、其焰熾燃、現法離諸熾然」。「熾」讀作「斥」,猛烈燃燒的意思。2.努力,如「當自熾然、當自熾燃、熾然佛法」。
燒然:同「燒燃;燃燒」。
磨迮:壓迫,「迮」讀作「則」或「作」。
磨滅:另譯作「摩滅」,磨耗消滅。
稣息:另譯爲「安息」,英譯爲「安慰」,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同義詞「稣息者」相關詞「稣息處」)
萦發:另作「萦其發」,盤卷頭發于頭頂,「萦」讀作「營」,旋繞的意思。
縛束:即「束縛;捆綁」。(相關詞「不縛束人」「縛束成筏」)
縛繳:「縛」爲「被綁;被束縛」,「繳」爲「糾纏不清」,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迷戀;意識不清」。
興起:等同「生起」。
親厚:好朋友。
親親:親屬。
谛聽:仔細聽!注意聽!「谛」讀作「地」,名詞爲「真理」,副詞爲「仔細地」。
谛觀:仔細地觀察、檢視,「谛」讀作「地」,名詞爲「真理」,副詞爲「仔細地」。
谙練:即「熟練」。(相關詞「谙練宗族」)
輸稅:繳稅;納稅。(相關詞「如己輸稅」)
遼落:遼遠空曠的樣子,空洞之意。
錦衣:羊毛衣,另音譯爲「拘沾婆衣」。
隨次:依序;依次(引申爲「每次」)。
隨念:反複回憶;處于緊隨著記住的狀態;深切地注意。
隨時:1.隨其時節。2.時時;保持著。(相關詞「隨時學叁學」)
隨順:「依著次第;照著順序」的意思。(相關詞「行隨順法:依照正法的次第修行」)
隨學:效仿。
隨憶:即「憶念」,「隨」可以作虛詞,也可以解讀作「順從、跟隨」。
隨覺:找到、知道。
隨觀:仔細觀察。
霏那:疑爲「功德」的音譯,「功德」的另有「種種」的意思,如「五欲功德」即爲「種種功德」。
颔頭:點頭同意。
龍象:巴利語爲一字之二個含義,或龍或象,經文中的龍象常常是用來形容佛或阿羅漢的。
龜坼:讀作「均徹」,龜裂的意思,「坼」,破裂的意思。
穄米:外觀像黍(讀作「屬」)的雜糧,「穄」讀作「記」。
阇維:爲音譯(「阇」讀作「蛇」),另音譯爲「阇毗、荼毗、荼毗、耶維、蛇旬」,義譯爲「燃燒、燒身」,火葬的意思。
應器:又譯作「應量器」,衡量個人食量的容器,即指「缽」(罕)【金+本】。
應識:解讀爲「應該被認識;應該被識知」,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
戲論:即「障礙;虛妄」,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增生」,瓦爾許先生英譯爲「增生的趨勢」,也有英譯爲「障礙;妨礙:拖延」、「幻想;妄想」的。
檀度:即「布施波羅蜜多」,「檀」爲「布施」音譯(檀那)的簡略,「度」爲達彼岸(涅槃)的意思,音譯爲「波羅蜜、波羅蜜多」,參看「波羅蜜」。(相關詞「行檀波羅蜜」,「行」爲「實踐」的意思)
檀越:爲音譯,義譯爲「施主」,施與僧衆衣食者。
營作:做事;工作。
營事:做事;處理事情。
禅伺:其它版本作「禅思」,參看「禅思」,「伺」通「思」,參看「伺」。
禅思:1.遠離人群,獨坐專心思惟,如「獨一靜處,禅思思惟,作如是念……」、「專精禅思,作如是念……」、「當勤禅思」。2.修禅那,即「修進入『初禅』到『第四禅』的色界定」,如「修習禅思得神通力」,「系念禅思」。
禅食:以禅定之喜樂爲出世間修行的滋養。
禅頭:1.人名。2.指「人」。
糠糟:讀作「康遭」,廢棄無用的谷殼渣。(相關詞「于內身壞碎。如糠糟聚」)
糞掃:1.丟棄之汙穢物,如「糞掃衣」。2.曬幹當燃料的糞便,如「無有人更益草.木.糠.糞掃者」。
縫紩:縫合線,紩讀作「至」,「線」的意思。
聲聞:聽聞(佛陀教說)者,即佛陀的學生,另譯爲「弟子」。
臂钏:手镯,「钏」讀作「串」,金屬環。
臨趣:解讀爲「向…...方向而去」,參看「趣」。
舉相:精勤之項目,另作「精勤相、精進相」。
舉罪:舉發他人犯過錯者。
薄共:「薄」解讀爲「少的;淺的;稍微的」,「共」爲「互相」的意思。(相關詞「薄共論議」)
邁世:走出世俗;離世俗。
闱陀:即吠陀。
鮮淨:幹淨明亮;幹淨清澈。
鴿色:鴿子的顔色;淺灰色。
薅除:讀作「蒿(ㄏㄠ)除」,「拔除」的意思。
斷行:奮力;精勤。
斷見:即「斷滅的觀念」,如認爲「人死後塵歸塵,土歸土,一無所有」的觀念。
斷事:裁判。
斷法:屬于會毀滅者。
斷知:因舍斷而徹底了知。(相關詞「斷知法」「色斷知」「識斷知」「叁結斷知」「名色斷知」)
斷種:無子嗣。
斷斷:四正斷之一,前一「斷」爲「斷除」,後一「斷」爲「勤奮」之意,參看「四正斷」、「斷」。
斷關:在關口處阻斷,經文中以「五下分結」比喻爲「關口」,「斷關」即「斷除五下分結」。《中阿含二00經》作「無門」,《中部二二經》作「無門;無闩;無橫木;無遮的;無障礙的」。
歸依:另作「歸命、自歸」,保護;救濟;避難;投歸于。
瞿昙:爲音譯(讀作「區談」),釋迦牟尼佛的姓,另譯爲「喬達摩」。
瞻視:1.照顧(病患),另作「視瞻」,如「瞻視供養」、「視瞻病者」。2.向前看,如「回顧視瞻」。
缯衣:絲綢衣,「缯」讀作「增」,音譯爲「迦屍細衣、迦屍衣」。
缯蓋:以絲綢覆蓋,或絲綢作的傘蓋,參看「缯衣」。(相關詞「香華缯蓋」)
缯褥:絲綢墊被,參看「缯衣」。
薩羅:爲音譯,義譯爲「湖」。
轉少:轉而減少。
轉結:另譯作「轉結縛、轉諸結」,解讀爲「轉去結縛;松開束縛;斷除束縛」。
離車:爲音譯,另音譯爲「麗掣」,族名,屬剎帝利,住在毗舍離城一帶。(同義詞「鞞舍離麗掣」)
雜苦:或作「苦雜」,間雜著苦與樂。
黠慧:聰明,黠讀作「狹」,聰明的樣子。
傘蓋:「傘」音義同「傘」,「蓋」也爲「傘」的意思,參看「拄杖持傘」。
謦欬:讀作「慶咳」,咳嗽作聲。
壞有:離有;無有;消滅。
壞色:染色的,指「僧衣」。
癡命:愚鈍而活命;感覺遲鈍的生活著,亦即「渾渾噩噩地生活」,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
羅剎:爲譯音,另音譯作「羅薩」,指食人肉之惡鬼。
羸人:羸弱的人;虛弱的人,「羸」讀作「雷」。
羸劣:衰弱,「羸」讀作「雷」,「瘦弱的樣子」。
識身:1.具有「識」的身軀。2.識的種類,如「六識身」。
識界:參看「識」、「界」。
識食:「識」是指「有取識」(執取生命存在的識),即執取身心,能攀緣色、受、想、行;能維系五蘊和合,滋養生命的識。
識神:即「識」,另作「神識、魂神」。
識陰:參看「識」、「陰」。
蹴風:譯義不明,「風」指所有具流動性質者,「蹴」讀作「促」,「踢」的意思。
邊見:極端(而錯誤)的見解,指「常見」與「斷見」。
邊城:邊疆的城堡;位于國家邊境的城堡。
邊際:盡頭。
難入:陷入苦難,「難」讀「ㄋㄢˋ」(nann)。(相關詞「世間難入」)
難師:質問(他們的)老師;指責(他們的)老師。
難問:同「問難、難诘」,責難式、挑戰式的提問,「難」讀「ㄋㄢˋ」(nann)。
靡水:大水。
願食:以發願之願力爲出世間修行的滋養。
顛倒:錯誤。(相關詞「永住顛倒」)
勸助:即「以規勸、教導幫助他」。
嚴駕:即「備車!」。
嚴整:1.充分地整理准備。2.嚴格地自我要求。
籌量:審查;思量;觀,參看「觀」。
覺力: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檢擇力;思擇力」。
覺支:另譯爲「覺分、覺意、菩提分」,覺(解脫)的構成要素。
覺味:1.正覺之味,如「覺味、息味(止息之味)、道味(正道之味)」(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解脫一味」)。2.受味,參看「受」、「味」。
覺知:感受而知道(如「看到」、「聽到」等);覺察而知道;體會。
覺迹:解讀爲「正覺之路(道迹)」。
觸相:1.身所觸之相,參看「身觸」、「相」,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能被身識知的所觸上從細相執取相」。2.根、境、識叁者和合生觸之相,參看「觸」、「相」,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
觸集:參看「觸」、「集」。
觸閡:即「接觸而受阻礙」,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接觸而變壞」。
觸娆:侵犯。
釋種:指「釋迦族人」。
饒益:有幫助。(相關詞「多所饒益」「饒益梵行」「不饒益苦(沒有助益的苦)」)
栌磉:「栌」讀作「盧」,指「鬥拱」(柱上的方木),「磉」讀作「嗓」,指「柱下的基石」。
铧鍬:讀作「華敲」,挖地耕田的農具。
攝心:即「收斂自己的心」,《相應部十六相應叁經》作「收回心;除去心;使心與之斷絕關系」。
攝僧:「攝」有「管理、安定、聚合」的意思,「僧」爲「僧衆;僧團」的簡稱。
欄楯:欄杆,「楯」讀作「吮」(ㄕㄨㄣˇ),欄杆的橫木。
璎珞:由珠寶串成挂在脖子上的飾物。
癞病:痲瘋病。
跻風:譯義不明,「風」指所有具流動性質者,「跻」讀作「機」,「登臨;上升」的意思,南傳經文無此句。
魔天:魔界的有情;魔神。
魔動:由于經文中以漁網譬喻六十二見,「魔動」的「動」疑爲「網」的訛音,即「惡魔之網」。
纖傭:細而直。
變易:變化。
變異:即「變成其他狀態;異離」,參看「變易法」。
鳣魚:「鳣」音義同「鳝」,另譯作「鳄魚」。
觀息:觀察呼吸;專注于呼吸的觀察,此處的「息」指「呼吸」,參看「觀」、「息」。
爨竈:讀作「竄造」竈(罕),燒東西的地方;爐竈;窯。
《阿含字典(2)》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