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意思,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以法爲依靠」。
法界:1.法的要素(特性);正法(緣起、四聖谛)的持續存在。2.法的範圍。(參看「法」)
法要:正法之摘要。
法師:誦法者。
法想:對「意根」的對象之「想」,參看「法」、「想」,相當的南傳將文亦同,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心的現象的認知」。
法爾:法(緣起、四聖谛)的特性就是這樣,不是由誰所訂定的。
法語:正法之語;說的都是正法,另譯作「法說、法說法語」。
沸星:《翻譯名義集》解說此爲「正名富沙,清涼雲。亦雲勃沙,此雲增盛,明達勝義故也。亦底沙、亦雲提舍,此翻明。又雲說度,說法度人也。什師解弗沙菩薩雲,二十八宿中,鬼星名也,生時相應鬼宿,因以爲名,或名沸星,或名孛星」。依此所列,則有「清涼、增盛(明達勝義)、明、度(說法度人)、星宿的名稱」等多重意思。
治生:1.營生;謀生。2.作買賣;做生意。
狎習:親近,「狎」讀作「峽」,親近、陪伴的意思。
直士:解讀爲「值士」,值班之守衛。
直心:1.正直之心。2.自然直接之心,不作其他意想,如「直心受請,不解其意」、「直心流露」。3.專注之心,如「直心于一所緣」。4.真誠之心,如「直心發露(忏悔)」。5.深切之心,同「深心力」。
直向:依正直而行,「向」是「修行」的意思,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
直見:即「筆直之見;正直之見」,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
直道:沒有岔路的明確道路。
知己:知道自己具備了哪些法,如有這「信、戒、聞、施、慧、辯」等。
知已:1.已經知道,如「知已,世尊!」、「此苦聖谛已知,知已出(疑爲『已知出』之誤,即『已遍知;已徹底的了知了』)」。2.知道了以後,如「作如是知已」。3.覺察了以後,如「覺知已」、「知已冷也」。
知地:如實了知「地」,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證知地」,即了知「地」之「無常、苦、無我」。
知施:全句爲「立高慢者知施,黠慧者知受」,譯義不明,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祭品落下,愚者的教說即是布施」。
知根:了知正法之根,就如同樹依根而立。南傳注解書指這是有學聖者(初果到阿羅漢向)所具有的。
知習:了知「集谛」,「習」爲「集」的另譯。
知節:即知節量、知適量。
空行:1.觀空之修行方法,如觀「生無來處,滅無去處」的緣起生滅,《增壹阿含五十一品八經》稱「空行第一之法」,《雜阿含叁叁五經》稱「第一義空經」。2.空之諸行;因緣和合生滅之有爲法(不實來實去),另作「空諸行」。
肢節:爲義譯,音譯爲「『缽(罕)【金+本】(讀作玻)』羅奢(讀作蛇)佉(讀作區)」,受精卵生長到第五周,長出手腳者,爲人類胎兒成長的第五階段。
臥果:譯義不明,《中部一二經》作「臥荊棘床者」。
舍利:爲音譯,義譯爲「身體、屍體、遺骸」,遺體火化後的遺骨也稱爲舍利。
舍羅:1.爲音譯,指「籌」,計算人數的東西。2.沙彌的音譯。
芥子:即「芥菜的種子」,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
初使:以叁天使的到來表征「老、病、死」,「初使」即表示「老」,另作「第一天使」、「初天使」。
初夜:夜間的前叁分之一時段,另作「前夜」。
初明: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的那一夜所證得的第一個神通,即「宿命通」。
初業:在最前端的行爲;最基本的行爲,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最初的善法」。
初禅:離「五蓋」,達到「覺(尋)、觀(伺)、(踴)喜、樂、心一境」等五個條件(五禅支)的「定」。
長老:對出家二十年以上者的尊稱,另譯爲「上座」。
長夜:長時間;長久以來。(相關詞「長夜安樂」「長夜生死」)
長者:1.財物官。2.有錢人。
長益:增長。
阿含:爲譯音,另譯作「阿含慕」,義譯爲「傳來」;由師徒的傳授傳承,輾轉傳來。(相關詞「阿含經」)
阿梨:疑爲「阿阇梨」之簡譯,參看「阿阇梨」,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大德;尊師」。
阿黎:解讀爲「雅利安」的另一音譯,即「聖」、「聖者」之意。
陂池:蓄水池,「陂」讀作「波」,不平之地;凹地。
青相:屍體的淤青景象。
非有:被滅除,存在(生存)之「有」的否定。
非我:另譯爲「無我、非神、非身」,「永恒、不變、獨存、自在、能主宰」之「真我」的否定,因爲這樣的「真我」只存在于錯誤的觀念中(即「邪見」),不是事實上的存在,參看「神」、「我」。
非明:「明」的否定,參看「明」,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滅慧」。
非法:不正確之法;不正當之法;惡法,參看「法」。
非家:不擁有家(家人與財産)。
非時:1.即時;即刻;立即,如「非時通達(立即到達;立即獲得,南傳經文亦同)」。2.非時令的,如「非時花」。3.不是適當的時機,如「今是非時」。4.將來的;不確定時間的;需要時間(等待)的,如「舍非時樂,得現前樂」。
佷戾:讀作「橫力」,惡性瞋恨,不接受勸誡。
信行:另譯作「隨信行」,果位之一,相當于「向須陀洹果」,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接受)而得證者,參看「法行」。
信解:經深刻的了解後生起的信心。
剎利:武士族;行政首領。(同義詞「剎利王」「剎利」與「王」爲同義複詞)
前際:即「過去」。
南無:禮敬。
哀鸾:意義不明,或形容「聲音清澈」,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
咽鉗:譯義不明,或解讀爲脖子上的金屬環飾物。
威儀:1.儀態。2.指六根守護,如「有漏從威儀斷」(另譯作「有漏從護斷」)。
客擔:或解讀爲「擔客」,挑著擔子的人。
封著:解讀爲「封滯粘著」,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相關詞「無所封著」)
封滯:攀住占用,南傳注解書解說爲「以愛、慢、見之方式趨近五蘊的情況」。
屏處:無人之處;隱密之處。
屏廁:廁所;糞坑。
帝種:其它版本作「苦種」、「虎種」,種族名,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虎路」或「虎足」。
度脫:脫離。
度塹:渡過深坑,引喻爲度過生死輪回的解脫,「塹」讀作「欠」,指「深坑」或「護城河」。《中部二二經》作「障礙已除去」。((同義詞「渡塹」)
待時:以待死亡之來臨,參看「時到」。
律語:戒律之語;說的都是戒律,另譯作「律說」。
律儀: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自製」,即在六根對六境時,保持對合意的不起欲貪,對不合意的不起瞋恚。
後有:下一個「有」(存在之有),即下一生;來生,另譯作「更受有、更受生」。
後夜:另作「末後夜」,夜間的後叁分之一時段。
後際:即「未來」。
思行:思(伺)之行(根源),(一個)想法的根源;思惟的根源。
思禅:即「禅思」,參看「禅思」,《長部二一經》作「禅定;禅那」。
按行:巡視。
持戒:1.背誦波羅提木叉(「學處」,或稱爲「戒條」)。2.行爲遵守戒律(屍羅,德行)。
持身:維持這個身體。
持法:記住(所聽聞)的正法。
持策:握著馬鞭。
持辔:讀作「持配」,握著控製馬的繩子。
指鬘:指鴦掘魔羅(另譯爲「央瞿利摩羅」)殺人後取其指頭穿成環挂在脖子上,用以計算或證明殺過多少人,因爲他相信他的老師所說殺一千人便能得解脫的教導。
施處:即「舍處」,舍斷、斷念之依住處(決定處;確定處)。
施設:1.解說,如「施設出世間福」,另譯作「分別說」。2.訂立,如「沙門瞿昙施設無余涅槃耶?」。3.設置,如「施設大施」、「施設床座」。4.說、描述,如「無所施設」、「施設世間」。5.因緣和合者,另譯作「假」。
映障:遮蔽障礙。
是時:1.那時,如「是時佛告比丘」。2.適當的時候;適當的時機,如「今正是時」;「宜知是時」。
星宿:1.指「天空上的星星」,如「諸有星宿之光,月光最爲第一」。2.指「天界一座宮殿的名稱」,如「有天宮殿,名爲星宿」。3.指「占星術」,如「曉了星宿,預知吉凶」。4.指「一天界之名稱」,如「其上孤果者星宿天所食」。
枯熇:幹枯,「熇」音譯同「烤」。
柯葉:枝葉。
毗尼:另譯爲「毗尼、毗奈耶、鼻奈耶」,譯義爲「律、調伏、滅除」,《毗尼母經》說「毗尼」包含「忏悔所犯、隨順如來所製所教、能滅七诤、令煩惱滅、舍惡見」五種意義。
毗舍:印度四姓中的平民族,參看「四姓」。(同義詞「毗舍」)
流行:1.廣爲流布;衆所皆知,如「令童子名流行」(使大家都知道尊者阿難被稱爲童子)。2.廣爲流布;衆所皆行,如「非法流行」(大家都作非法的事)。3.運行,如「依須彌山日月流行」。
流注:流入;流向。
流轉:(從生到死,再由死到下一生的)流動轉變。(相關詞「生死流轉」)
津際:另作「津濟、邊際」,渡脫的出口;生死大海的岸邊。
洛莫:冷落疏離。
相在:認爲「我」在色中(色中我),或色在「我」中(我中色),參閱「身見」。(同義詞「我在色.色在我」「我在色、色在我」「我在色,色在我」「相在不?」)
相染:(男女間)互相思念,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過渡思念」。
相與:「給予」的意思,「相」原作「交互」(副詞),此處指「給」與「接受」都已成立的相互關系。
相應:1.連結;契合,如「與法相應」、「業相應品」、「陰相應(蘊相應)」。2.被束縛,如「染著、相應」、「與苦相應」。
祇夜:爲音譯,經的九種分類(九分教)之第二類,另譯爲「歌詠、祇夜經」,成立于第一結集間後期,內容包括修多羅的攝頌(錄十經爲一偈),以及以八衆爲對象所說佛法,爲偈頌體。
背舍:解脫,脫離其束縛。
胡跪:雙…
《阿含字典(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