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膝或右膝著地的跪禮。
茅荻:茅草與蘆葦。
苦切:呵責,另譯作「責數」。
苦法:伴隨著苦的情況。
苦治:處罰。
苦苦:生理上的苦,如肉體受到打殺或寒熱等各種感覺的苦。
苦貪: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強烈的貪欲」。
苦陰:另譯作「苦蘊、苦盛陰、患陰、苦聚」,即「龐大的苦」。
苦邊:另作「苦際」,指「苦的盡頭;苦的結束」。(相關詞「轉向苦邊」)
若力:另譯作「氣力」,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健康」。
若內:整個定型句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此處的「若」,比照巴利語經典爲「或」的意思,「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指「時間」的不同,「內、外」指屬于「自身之內」或「自身之外」的差別,「粗、細」指「形體」的大小,更指對辨識者而言「顯著程度」的差異,「好、醜」指對辨識者而言的「喜好」分別,「遠、近」指對辨識者而言的「距離」的不同,整體而言,就是指「所有的(色等等)」。
若時:參看「若」、「時」。
若集:參看「若」、「集」。
若遷:比對相當的南傳經文,此處的「若」是「及;並且」的意思,「遷」是「死亡;去世」的意思。
若觸: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無過失」。
計我:即「想象有永恒的我;認爲有永恒的我」,參看「計」。
計著:執取粘著。
計數:計算數量。(相關詞「思惟計數」「計數思惟」)
迦露:名醫的名字,另音譯作「迦留」。
迥野:極荒野的野外,「迥」是形容「遙遠」的意思。
重擔:另譯作「擔」,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內容均指「執取五陰之(煩惱)負荷」。(相關詞「重擔、取擔、舍擔、擔者」「重擔.取擔.舍擔.擔者」)
面色:臉色。
面诃:當面斥責。
食相:屍體被蠶食的景象。
食堂:即「用餐的地方」,相當的南傳經文無。
食莠:食稗草,「莠」讀作「又」,稗草。
食集:滋養物的起因,參看「食」、「集」。
挍飾:解讀爲「刻意的裝飾打扮;講究的裝飾打扮」,「挍」音義「校對」的「校」。
毘尼:爲譯音,義譯爲「律」,指「波羅提木叉」或其解說。
毗紐:《別譯雜阿含經》作「那羅延」,力氣很大的天神名字。
洄澓:即漩渦。
恒伽:爲音譯,河名,又譯爲「恒河、恒水、兢伽河」。
倒見:顛倒的邪見,如「常、樂、我、淨」違反「無常、苦、空、非我」的真理,被稱爲「四倒見」。
俱作:1.共同從事……,如「俱作跋耆事」。2.一同發生,如「龍火.佛光一時俱作」。
俱執:音譯爲「憍奢耶」,絹布。
俱舍:全都停止。
修力:修學之力量。
修住:解讀爲「修習之住處」,「住處」爲「所保持的地方(或狀態)」,參看「住」,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相關詞「修余微細修住而住」)
修義:修學正確而有利益的,《別譯雜阿含經》含作「真行」,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正行」。
剖坼:「破壞」的意思。
害念:另作「害意、害覺」,加害別人的念頭。(相關詞「無惱害意」「起害意者」「有害意瞋」「害意著惡」反意詞「不害覺」)
害想:傷害他人之想。
家家:字意爲「從一良家到另一良家往生者」,果位之一,相當于「斯陀洹向」。(相關詞「家家者」)
宴坐:另譯作「燕坐」,獨坐;靜坐禅修。(相關詞「從燕坐起」)
展轉:同「輾轉」,「互相」的意思。(相關詞「展轉隨喜」「展轉相依」「展轉相承」)
差降:依序;循序;次第地;差別的。
差違:差別相違;碰不到;不能會合。
師宗:以之爲老師,跟隨他學習。
徐庠:另作「徐詳」,緩慢而周密的樣子。
徐覺:解讀爲「慢慢醒來」,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
恐怛:即「恐懼憂苦」,「怛」讀作「達」,「悲傷、憂苦」的意思。
息心:1.寂止的。2.心已止息(煩惱)的聖者。
扇備:扇風,「備(罕)【韋+備-人】」讀作「備」。
拳扠:以拳頭打,「扠」讀作「差」。
時到:1.到了做某事的時間,另作「時至」。2.指死亡時刻到來。
時發:在適當的時機舉發他人的犯戒過失。
時說:在適當的時機說,另作「不失時節、應時語」。
晏然:悠閑;沒有作爲的樣子。
根元:同「根源」。
消食:消化食物。
消息:照顧。
消炀:另作「消烊」,「炀」、「烊」均讀作「洋」,「金屬熔化」的意思,「消炀」解讀爲「消失熔化」,無相當的南經文。
浚輸:疏通渠道;使通往。(相關詞「隨浚隨輸」)
涅槃:另譯爲「泥曰、泥洹、無爲處」,「寂滅、寂靜、清涼、無極、無爲、滅界、息迹滅度」皆爲其同義詞,1.貪、瞋、癡與所有煩惱、渴愛的止息。2.熄滅。3.泛指任何束縛的去除(與「解脫」同義)。4.指不來人間者,如稱不來人間的阿那含者爲「有余涅槃、有余依涅槃」。5.解脫者的入滅,另譯作「滅度、般涅槃、圓寂」。
特牛:公牛。
特犢:小公牛「犢」讀作「讀」,小牛的意思。
留難:爲難;阻礙;妨礙。
疾智:另譯作「捷智、捷疾之智、速疾智、捷疾智慧」,「捷疾」爲同義複詞,「迅速、瞬間」的意思,即「瞬間之慧」,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速慧者」,其注解書解說爲這是「對所有五蘊的無常、苦、無我,能瞬間了知者」,參看「智」、「慧」。
病差:從疾病中複原。
病瘦:即「生病而瘦弱」。
疹患:生病。
真人:另譯作「善人、善士、正士」,1.指阿羅漢,如「未識真人羅漢」、「提婆達兜以害真人」。2.泛指修行人,如「世有真人往至善處」。(相關詞「真人法」)
真谛:真理、真實。
破墎:《雜阿含七一經》作「超越境界」,並解說這是比喻「斷生死」,《中部二二經》作「溝已填滿」,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他的溝渠已填滿」。
神足:「六神通」之一,爲飛天、穿牆等自由移動身體之超乎常人的能力,另譯爲「如意足、如意足示現、神足通、神足力、神足變化示現、神足示現」,參看「示現」。
純一:完全無瑕。(相關詞「純一滿淨」,參看「滿淨」)
耆婆:1.人或天神的名字。2.指「人」。
耆舊:即「年長者」,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相關詞「耆舊長宿(長老)」)
脅風:流動于腹部的氣息,「風」指所有具流動性質者。脅(罕),指兩肋腹部。
胸行:以胸腹貼地而行的動物,如蛇。
能仁:「釋迦」的義譯,指「釋迦牟尼佛」。
能作:能製造,另單譯爲「作」。
能知:能感受,另譯作「能覺、覺」。
能起:能生起;能産生,另單譯作「起」。
能教:能發號司令;能推動主導,另譯爲「教作」。
能語:能說話,另單譯作「說」。
脊痛:背痛。
般若:爲音譯,譯義爲「慧」。
茵蓐:另譯作「床褥、茵褥」,即「棉被與墊被」。
記說:1.深奧法義的明了解說。2.深徹事之決定說,如記說所證之果位,或所往生之處。3.「九分教」的一分,另作「受記、記說、記別、授決、受決、授記、受記經、記別」,經的九種分類(九分教)之第叁類,成立于第一結集稍後時期。(相關詞「不記說」)
貢高:高傲無禮。
起意:生起意念;有(這樣的)心。(相關詞「恒自起意」(自己一直起這樣的心)、「恒欲起意」、「終不起意」)
躬襞:親自動手折衣,「襞」讀作「必」,動手折衣的意思。
逆呵:斥責。
退法:六根識知六境時起執取貪著。
回向:1.轉向,如「今天帝釋乘千輻寶車回向我衆,必欲還鬥……」。2.指業報的發生作用,如「回向中之最」(《別譯雜阿含經》作「獲報得如是」)。
馬祀:殺馬祭祀的祭典。
骨相:屍體剩下枯骨的景象。
高相:相當于「舉相」(精勤的項目)。
高幢:高挂的旗幟,參看「幢」。
恚念:惡意的念頭。
恚惱:瞋恚惱怒,「瞋」是「動怒」的意思,「恚」是「怨恨」的意思。
捃拾:撿拾,「捃」讀作「俊」。
棲宿:住宿、棲息,「棲」音義同「棲」。
牸牛:母牛,「牸」讀作「字」。
牸犢:小母牛,「牸」讀作「字」,母牛或母馬的意思。
假說:1.假借而說;借著……而說,有「比喻而說」的意思。2.以其因緣和合而說。
偷婆:爲音譯,又音譯作「塔婆、窣睹波」,譯義爲「方墳、圓冢」,即「供奉舍利(遺骸)的塔」,另作「俞(罕)【金+俞】婆、塔婆、塔廟」,俞(罕)【金+俞】讀作「偷」。(相關詞「偷婆處」)
動搖:有所構想;有所認爲;有所計畫;對……動了心。
問訊:「對……表示敬意」,另譯爲「敬禮;禮拜」。(相關詞「共相問訊(互相問訊)」
唯然:肯定回答語,即「是的!好的!確實!」這裏的「唯」爲「答諾」助詞,「然」爲「答應」動詞。
堅住:緊緊地握住;穩固地保持著,參看「住」。
堅厚:爲義譯,音譯爲「犍南」,受精卵生長到第四周者,爲人類胎兒成長的第四階段。
執受:1.「執取;被吸引」的意思,另譯作「取」,如「執受相,執受隨形好」,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被引誘」。2.「保持;維持」的意思,如「執受安樂住」、「已滿者隨順執受」。
婆羅: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林藤」或「蔓草」。
寂沒:靜止消失,與沈沒消除。
寂靜:平靜的;安甯的,指「涅槃」。
寂默:1.寂靜,如「寂默無聲」。2.平靜,如「諸根寂默」。
宿人:老人;年長者。
宿昔:或作「宿宵」,指「昨夜」。
常恒:「常」與「恒」爲同義複詞,永久不變的意思。(同義詞「常恒」)
庶幾:譯義不明,或解讀爲「布施」。
強忍:勉強忍耐。
強言:不合理的強辯,《折疑論》:「強言則乖(強上聲強言則不合理但著言說…
《阿含字典(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