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荄」讀作「該」,草之根。
發喜:使其生起喜悅。
發遣:派發;令其離開,引申爲使其能滿意而離開。
發露:對別人表白。
窗牖:讀作「窗有」,即窗戶,「窗(罕)【片+聰-耳】」。
等受:解讀爲「平等受持」,即完全地修持。
等治:疑爲「等志」(正志)的誤植。
等活:八熱地獄(八大地獄)之一,又作「活地獄、還活地獄、更活地獄、更生地獄、想地獄」。此地獄衆生受苦而死,旋即再複活再受苦。
等問:正確、適當的提問。
等聚:「等」爲「正」(正確)的另譯,「聚」爲「蘊」的另譯,「聚集」之意,「等聚」即「正確之法」的類集,如「正念、正志、正精進、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的類集,即爲「八正道」。
等說:正確的說法。
等趣:即「正趣」,意思同「等向」,向正確目標而(修)行。
等類:1.同類;同伴,如「各與等類眷屬相隨」。2……之類者,如「象何等類」、「如是等類」。
結使:指束縛與驅使衆生的煩惱;煩惱的異名。
結漏:參看「結」、「漏」。
善入:1.徹底地洞察了,如「善觀善入」。2.徹底地進入,如「善入于信」。
善心:即「好的心性(者)」,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善的信解者;善的意向者;好的性向者」。
善本:善的根本;德行的根本,參看「善」。(相關詞「爲諸善本、建立善本、念諸善本、善念諸善本、敗人善本、無有善本」)
善向:依善而行,「向」是「修行」的意思,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
善見:徹底地看到(理解);正確地看到(理解),參看「善」。
善來:歡迎!
善受:1.很好地把握了,如「聞善說法當善受」。2.好的境遇,如「善受善報」。
善味:辭句正確。(相關詞「善義善味」「善義.善味」,參看「善義」)
善治:善于管理、處理、治療、調教……,參看「善」。
善哉:太好了!
善思:好好作意(注意與思惟)。
善持:很好地注意到了;記得很牢。
善時:適當的時間或時機,參看「善」。
善問:即「徹底查問」,參看「善」,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查問」。
善處:「惡道」的相對,包括「天界」與「人間」。
善逝:叁藐叁佛陀的十號(十種稱號)之一,解讀爲「徹底的到彼岸,不再退沒于生死海之義」,菩提比丘長老依巴利語英譯爲「幸福」。
善義:意義正確。(相關詞「善義善味」「善義.善味」,參看「善味」)
善聚:善的一類;善類。(反義詞「不善聚者」)
善趣:好的衆生類,包括「天、人間」。
善撿:解讀爲「徹底查驗」,參看「善」,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反複查問」。
善親:善良的親朋好友。
善斷:徹底地舍斷,參看「善」、「斷」。
善覺:1.徹底地明了,如「善見、善覺」。2.良好的念頭,如「叁善覺」。參看「善」、「覺」。
舒手:1.張開手抓,如「流離王便舒手捉一釋女、舒手持缽、舒手以法乞(如法地張手接受乞食)」。2.張開手給人東西,如「悭貪不舒手」。
菩提:爲音譯,義譯爲「覺」,指解脫者的證悟。
菩薩:「菩提薩埵」的簡稱,爲音譯,義譯爲求「成佛」的衆生(有情),「菩薩」一詞的出現,約在西元前二世紀左右,初期專指「叁藐叁佛陀」過去生修學時。
萎熟:老化雕萎,或形容垂頭喪氣的樣子,此處的「熟」,指「成熟而老化」。
虛妄:不真實;錯誤的。
越次:不按順序。
越戒:整組定型句爲「越戒、缺戒、穿戒、汙戒」,均是「破戒的意思」,相當的南傳經文定型句作「戒的毀壞、瑕疵、汙點、雜色」。
超度:超越。
進向:解讀爲「精進修行」,參看「正向」。
進卻:進、退。(相關詞「進卻回轉」)
酥精:另譯爲「醍醐」,是味中之極品,用以比喻最殊勝之法。
量度:或解讀爲「思惟觀察體驗」。
開仰:解讀爲「開啓仰望;引發修學的意願與自信」。
開悟:作動詞是「開導」的意思,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想要警惕激勵他」,作名詞是「解除疑惑」的意思。(相關詞「方便開悟」,參看「方便」)
開節:「元本」作「阙節」,解讀爲「品德有缺失」,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相關詞「不求彼開節」「不求彼阙節」)
開敷:晝度樹的花盛開。
開覺:「解開;使之醒悟」的意思,南傳經文無此句。(相關詞「開覺觀察」)
閑居:獨居。
閑房:空房。
集坐:集合而坐;坐在一起集會。
順次:依著次第;照著順序。(相關詞「順次師者」「順次教誡者」「順次說者」)
順法:順著正法;沒有違逆正法。
順語:(回答時)說話順從,表示「能聽從別人的指正;能接受別人的勸告」,爲「戾語」的反義詞。
黑繩:八熱地獄(八大地獄)之一,此地獄衆生受鐵繩捆綁淩虐之苦。
塔廟:即「供養舍利的塔」,參看「偷婆」。「塔」與「支提」佛陀時代是不一樣的,「支提」可以住人,「塔」是供養舍利的,但後來塔旁也有看守人居住,「塔」也可以稱爲「支提」了。
微相:字面意思是「細微之相」,但漢譯經論中也有用以表示「神通」者的意思,如《寂調音所問經》說「願現微相令彼賢士而來會此……世尊受寂調音天子請已,于大丈夫白毫相中放一光明……」,「表現微相」應作「現神通」解,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神通之作爲;神通之准備」,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神通之技巧」。
意叁:十種惡行中有意念(意)的叁個,即「貪、瞋、癡」。
意界:涵蓋所有具有「意」者,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意」,菩提比丘長老依巴利語英譯作「心」,參看「界」。(相關詞「有意界.法界.無明界」「有意界,法界,無明界」「有意界、法界、無明界」)
想集:參看「想」、「集」。
愛行:由渴愛而來的伺察、考察。
愧力:恥于自己善之不足,謂之「愧」。
愍念:同情體恤(你)。
業處:1.工作之所在處,如「工巧業處」。2.實行、行爲之所在處;修定的所緣,如《清淨道論》說的「四十業處」。
業報:行爲後,對行爲人或被行爲人的後續潛在影響力稱爲「業」,此種「業」由于後來其他條件的成熟,使之由潛在的力量轉成顯現的力量,稱爲「業報」。其中,對行爲人自己的影響力,深植于內心中而對來世有深遠的影響,一般稱此爲「等流因果」,同時也能影響來生的個性習慣,稱爲「業習」,而影響被行爲人的部分,可能受到被行爲人的正面或負面回報,一般也稱此「善惡因果」。(相關詞「知業」「知業有報」)
業盡:即「滅盡所有以前的業」,參看「業報」、「滅盡」。按:這是苦行派尼幹的錯誤主張:以苦行滅故業,諸業盡已則得苦盡」。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有沙門婆羅門持這樣的論點與見解:『凡人所經驗的所有苦、樂、不苦不樂,都起因于他過去所作。』」這是典型的宿命論。
極心:心極……的倒裝句,心中很……。
極邊:1.「邊界」,如「此是世界之極邊耶?」2.「極偏僻;生活困難或文化未開的地方」,如「墮在極邊」。
楊枝:另譯作「齒木」,清潔口腔用的咀嚼木片。
毀呰:另作「毀訾」,責備、批評貶抑的意思,「呰」同「訾」,讀作「子」,批評、指責他人的過失。
滅界:即「受想滅定」(或作「滅盡定」)之境界者。(相關詞「有滅界」)
滅盡:1.止息,同「滅」。2.摧毀。
滅觀:另譯作「觀察滅盡」,此處的「滅」或「滅盡」應爲「止息」的意思,《相應部叁六相應七經》作「(保持)看到盡滅」,「看到」古譯爲「隨觀;隨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凝視」,「盡滅」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止息」。
煩師:受其學生影響而退墮的不幸老師。
暖湯:熱水,「暖」音義同「暖」。
當止:應當止息。
當吐:應當排除,參看「吐」。
當有:未來(世)存在,參看「當」、「有」。
當沒:應當止息,參看「沒」。
當來:未來。
當舍:應當舍棄,參看「舍」。
當滅:應當滅除。
當盡:應當摧毀。
當識:「當」此處是「未來」的意思(與「已(過去」、「今(現在)」相對),「識」爲「識知」,指「以宿命神通『回憶而知』過去生的種種」,「當識」即指「在未來(以宿命神通回憶)的知」,參看「當」。
粳米:稻米。
經行:在一定的直線距離緩慢專心地往返步行。
經紀:生活資源的經營、安排管理、提供所需。
經勞:做勞務,如「經勞比丘有作事須往林樹間」,或可引申爲「努力于」。
義品:《雜藏》的部類之一,與南傳《小部》〈義品〉相當。
義發:出于對當事者有益的動機舉發他人的犯戒或過失。
義語:說對人有助益的話,另譯作「義說、義說義語」。
群黨:1.成群結黨,如「不爲群黨,言無益事」。2.分化團體,私自結黨,造成團體的不和合,如「稱說群黨」。
腳機:譯義不明,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
腦根:解讀爲「腦之主要識知功能部分」,古人對腦的結構認識或不如現代,《一切經音義》解說爲「言腦後玉枕也」,指「後腦杓」。相當的南傳經文的「叁十二身分」(觀身體的叁十二部分)沒有「腦及腦根」一項,或許與其將認知功能放在「心(髒)」的觀念有關。
葉屋:以樹葉樹枝搭成屋頂的簡陋房舍。
號佛:即「稱號爲佛」,參看「佛」。
解脫:1.生死輪回的止息,不再有下一生。2.束縛的解除,如「于苦不得解脫」。3.定的異名,如「八解脫」,參看「八解脫」。3.「傾心于」,另譯爲「信解、勝解」,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獻身于」,如「解脫六處」。
诘論:應要提出反問的論題,「四記論、四記問」之一,另譯作「诘問記論」。
賈客:商人。
赀輸:罰金或稅捐。
遊行: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
《阿含字典(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