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更樂:「觸」的異譯,即「從過去經驗對境界的認識」。
求歌:尋求哪邊有歌可聽?
求舞:尋求哪邊有跳舞可看?
沙門:泛指婆羅門以外的出家修行者。
沙彌:爲音譯,另音譯爲「舍羅」,義譯爲「勤策」,受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鬘、不歌舞觀聽、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物)而未受具足戒的男子。
決定:1.確定;不猶豫。2.不退轉;預定的未來(命運)已確定。
牡象:公象,「牡」讀作「母」。
狂乘:整句爲「狂象、狂人、狂乘」,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遊走的象、馬、車、貨車、人」。(同義詞「狂象.狂人.狂乘」)
究竟:徹底地;完全地;圓滿地。
良田:好的田地,比喻值得供養(植福)的對象。
見到:指證得初果、向第二果、第二果、向第叁果、第叁果、向第四果,但未能具有「八解脫」等無色定定力的六類聖者,另譯作「見至」。
見定:或可理解爲「依見(觀想)所成就的定」,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見等至」(見正受),參看「正受」。
見法:整個定型句爲「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即「看見(理解)了正法、證得了正法、了知了正法、深入了解了正法」,本句只用在形容得「法眼」者(證初果者)對正法體悟的情境,南傳經文的定型句爲「已見法、已得法、已知法、已深入法」(《中部五六經》、《中部七四經》、《中部九一經》、《增支部八集十二經》、《增支部八集二一經》、《增支部八集二二經》、《長部叁經》、《長部五經》,《相應部十二相應叁叁經》也有類似的經文「已見、已知、已即時獲得、已深入此法」)。(同義詞「見法.得法.知法.入法」「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見法.得法.知法.深入于法」)
見欲:貪著(自己的)見解。
見迹:已見聖道的足迹,即「入道」之意。
見濁:「五濁」之一,指衆生多邪見的情況。
赤珠:「七寶」之一,紅色的寶珠。《翻譯名義集叁》說:「缽摩羅伽,《大論》:『此雲赤光珠。』《佛地論》:『赤蟲所出,或珠體赤,名赤珠。』《智論雲》:『真珠,出魚腹中、竹中、蛇腦中,不必唯生蚌胎也。』」
身叁:十種惡行中有關行爲(身)的叁個,即「殺、盜、淫」。
身見:另譯作「有身見、有身、自身見、身邪結、身見結」,音譯爲「薩迦耶見」,意思是具有獨立不變個體、永恒我的觀念。後來的論師可能如《雜阿含一○九經》所說,從五蘊作分析,得出「二十種身見」的情形,即1.以色爲「我」,其他四蘊就是「我所」,2.以色爲「我所」(異我),其他四蘊即爲「我」,3.以「我」在色中(色中我、我在色),4.以色在「我中」(我中色、色在我),每一蘊都有這四種情況的身見,五蘊共計二十種,其中,第3.種與第4.種合稱爲「相在」。(相關詞「是我、異我、相在」「是我.異我.相在」「是我,異我,相在」「有我、異我、相在」「有我.異我.相在」「有我,異我,相在」,反意詞「不見我、異我、相在」「不見我.異我.相在」「不見我,異我,相在」「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非我、不異我、不相在」「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
身受:由生理引發的感受。
身苦:身體的、生理的病苦。
身诤:另譯爲「身暴躁」,即「暴躁的行爲」,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
身壞:身體機能崩解;死亡。
身證:指證得初果、向第二果、第二果、向第叁果、第叁果、向第四果,並且具有「八解脫」等無色定定力的六類聖者。(相關詞「得身證」)
身觸:1.親身經曆;親身體證。2.「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其對象「色、聲、香、味、所觸」生起的了知(觸知;有意義的了知)。
車钏:譯義不明,或泛指車上所用的金屬環。
車磲:「七寶」之一,貝殼類之寶物。《翻譯名義集叁》說:「『牟婆洛揭拉婆』或『牟呼婆羯落婆』,此雲青白色寶,今名砗磲。《尚書》大傳雲:『大貝如車之渠,渠謂車辋,其狀類之,故名車渠。』」《一切經音義》:「七牟娑洛揭拉婆(梵語或言『目娑啰伽羅婆』,唐言:『馬腦』,論中或雲車渠也)」。
邪命:非法(不正當)的生計;非法的經濟生活。
邪聚:錯誤之聚集,參看「等聚」。
那術:爲音譯,又譯作「那由他、那由佗、尼由多、那述、那維」,譯義爲「兆」,爲古印度的一個數量單位。
尨色:毛雜有許多顔色,「尨」讀作「旁」。
尪瘵:讀作「汪債」,瘦弱有病的樣子。
厄礙:壓迫障礙,「厄」此處讀作「惡」,危迫的意思。
事水:另作「持水」,奉事祭祀水神,恭敬地持有水,以水爲神聖。
事火:奉事祭祀火神,恭敬地持有火,以火爲神聖,信奉此,並以此爲修行者也稱爲「事火」或「事火梵志」。
侍人:服侍照顧(他)的人。
供養:恭敬地供給食物、衣服等生活必須。
兒婦:女兒。
兩舌:離間;挑撥是非。
具念:專注的。
具明:即「具足離無明;到達離無明的境界」。
卑床:矮座位,「床(罕)【丬+木】」音義同「床」。
取擔:另譯作「擔因緣」,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拿起重擔」,內容均指「渴愛」。
受身:同「受生」,有下一生。
受持:1.記住。2.依之而行。3.接受。
受教:接受命令或使喚。
受歲:僧團雨季安居的最後一天檢討會議(自恣)之後,比丘、比丘尼的僧臘(出家年資)即增加一歲,謂之「受歲」,或作「受新歲」。
味欲:對欲的味著;心理對欲的回味。
呵罵:呵斥責罵。
呵谏:「呵」:「呵斥」,「谏」:「指正」。(相關詞「呵谏教誡」)
咒說:另作「咒說」(咒:罕【口+兄】音義同「咒」),參看「有說」。
咒願:另譯作「嚫願」(「嚫」讀作「趁」),受布施者接受布施後,對布施者的祝福。
和上:西域龜茲語之音譯,通常作「和尚」,梵語音譯爲「烏波陀耶」,義譯爲「親教師」,即弟子對師父的尊稱。
周匝:周圍,引申爲「周全地;仔細地」。
命行:另譯作「壽行」,特別指活者的生理上運作。
命根:指生命整體的維持與持續力,另譯爲「壽」,參看「壽暖及諸識」。(相關詞「得命根」)
命濁:「五濁」之一,指衆生壽命短的情形。
夜叉:泛指欲界之諸天衆(《相應部四相應二叁經》也稱波旬爲夜叉),夜叉衆有善有惡,常手執金剛杵(杖),又譯爲「藥叉、閱叉、悅叉」。
奉火:以火奉獻供養火神。
奉事:1.職務;勤務。2.應作的事。3.服侍,如「敬重奉事」。
奉辭:辭別、告辭。
宗正:官名。
居士:1.房屋的主人;擁有房屋者。2.四姓中的平民階級。
岸持:(池水)由堤岸所維持。
店肆:店鋪。
彼岸:生死流轉的另一邊,指解脫。
彼彼:1.到處,如「彼彼樂著」。2.一一,如「彼彼說義」、「彼彼觸因」。3.那些。如「彼彼分」。
彼時:那時。
念信:憶念(自己的)信心。
念食:1.指「意思食」。2.以「正念」爲出世間修行的滋養。
念衆:即「憶念四雙八輩之聖者」,另譯作「念僧」,參看「六念」。
怖林: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卑薩嘎拉林」,一處樹林的名字,「恐怖」之巴利語音爲「卑拉哇」,有些相近。
戾語:(回答時)說話乖戾不服從,表示「頑劣不聽從別人的指正;不接受別人的勸告」,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戾」讀作「利」,凶惡的意思。(相關詞「戾語法」)
所作:指「所應當完成的;應當作的」。
所相:所想;所緣。
拔濟:另作「濟拔」,「拔」解讀爲「拔出」,此處的「濟」解讀爲「救濟;幫助」。
拘拖:可能爲「缽」(罕)【金+本】的音譯。
放恣:放蕩。
放逸:怠惰;放縱自己。
放煙:另作「起煙」,做煙熏。
斧柯:斧頭柄,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小斧頭柄」。
易滿:即「容易滿足」,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反義詞「難滿」)
易養:即「容易維持」,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反義詞「難養」)
明目:即「明眼人,好眼力的人」,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
明暖:「明」或解讀爲「表現出;顯現出」,「暖」是「暖性;有溫度者」的意思。
明達:明白通曉;清清楚楚。(相關詞「明達智慧」)
明觸:在六根對六境的認識了別中,沒有貪瞋癡、我執之無明,參看「明」、「觸」。
朋黨:結夥。
果蓏:瓜瓠,果實,「蓏」讀作「裸」,無核的果實。
沽漬:其它版本作「沾漬」,即「沾濕了」。(相關詞「沽漬衣服」)
波旬:魔王的名字,爲欲界最高天(他化自在天)之天王。(同義詞「天魔波旬」「弊魔波旬」)
法如:正法(緣起、四聖谛)的真實性。
法行:另譯作「隨法行、法行者」,果位之一,相當于「向須陀洹果」,以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忍而得證者,參看「信行」。
法住:正法(緣起、四聖谛)的安住性;持續穩定性。
法依:以法爲歸依,此詞相當的南傳經文巴利語爲「法」與「歸依」的複合詞。(同義詞「法依止」)
法味:即「正法的詞句」,參看「法」、「味」。
法性:事物的原狀,實相。
法服:另譯作「法衣」,指「僧服;比丘、比丘尼所穿的衣服」。
法空:疑爲「法定」之誤植,《瑜伽師地論》的釋文作「法定」,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法之決定性」,解讀爲「正法(緣起、四聖谛)的決定性;緣起的固定過程(如凡是生者必然走向老死,這樣的進行過程是固定的、必然的、決定的)」。
法洲:以法爲依靠,另譯作「自然法燈」,此詞相當的南傳經文巴利語爲「法」與「洲」的複合詞,而巴利語「洲」字另外還有「燈…
《阿含字典(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