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字典(1)▪P2

  ..续本文上一页」。3.推测、疑问助词,如「将无是耶」。4.正要……,如「将入洗浴」、「临将灭度」。5.将领,如「守门将」、「将士」、「多将翼从」。6.语助词,如「将诣屏处」、「驱逼将去」。

  患:另译为「过」,1.祸患,如「味.患.出要(离)」。2.疾病,如「存命无患、久住无患」。3.过失,如「无诸过患」。

  舍:1.舍弃;卸下,如「已舍重担」、「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2.舍遣;断念(定弃),如「(于三受)观察舍」。3.舍心;无关;平静,如「慈悲喜舍」、「舍求无为」、「舍觉支」、「舍受」。4.舍断,如「舍而不取」、「胜败俱舍」。5.施舍;布施,如「优婆塞舍具足」。

  敕:读作「斥」,下令。

  渚:读作「主」,小岛。

  瓠:读作「户」,葫芦形的瓜。

  异:1.另一个;不同的,如「异生异灭」、「异眼界」。2.不确定的某位,如「异比丘」、「异婆罗门」。

  细:不容易立即辨识者,另译为「随形好、好、随相、细相、妙相」。

  轭:读作「饿」,指套住牛颈的曲形木,引申为「束缚」;「羁绊」的意思。(相关词「若轭」)

  阴:另译为「蕴、犍度」,「聚集」的意思。

  偈:或作「偈颂」,八个音节组成的句子为「一偈」,后来用以通称一定字数,一定音韵的文句或文体。

  掊:读作「剖」(ㄆㄡˇ),「击」的意思。

  掁:读作「成」,碰触。

  淖:读作「闹」1.烂泥地,如「泥淖」。2.稠软物,如「淖蜜丸」。

  绀:读作「干」,带有红色光泽的深青色。(相关词「绀色」、「绀青色」)

  寻:1.修定时,将注意力集中向所缘的方向(范围较大),如「有寻有伺三摩地」,参看「伺」。2.随即;不久,如「寻便命终」、「寻时」。3.跟随,如「寻佛后来」、「长生童子寻随父后」。4.长度单位,如「圆光一寻」、「周围七寻」。6.思惟;想。

  智:音译为「若那、阇那」,巴利语读音为「逆那(「逆」加鼻音)」,梵语读作「钵加逆那(「逆」加鼻音)」,为「有关解脱涅槃道理的理解知识」,若由此进一步体证,则称为「证智、直接智」。

  椎:击物之用具,读作「追」(动词读作「垂」)。

  痛:1.「受」(感受)的另译,如「痛灭则爱灭」。2.生理的疼痛,如「举身痛甚」。3.心理的痛苦,如「一何痛哉」。

  筏:(罕)【木+伐】音义同「筏」,用以渡河。

  结:1.束缚;羁绊;受拖累,如「结所系法」、「结法」、「三结」、「结使」、「断爱缚结」、「尽诸有结」。2.屈曲;盘旋,如「结跏趺坐」。3.凝固,如「结夏安居」、「结构为精」。4.构筑;建立,如「结羯磨」、「结界」。

  善:1.良好的。2.吸引人的。3.正确的;适当的。4.彻底的;充分地;好好地。5.熟练的,如「七处善」。6.有价值的;有德行的;有福祉的。7.真正的。8.有益的。9.完全无瑕的。

  着:执着于;粘着不能离。

  集:另译作「习」,起因,原因,生起。

  黄:(罕)【麦+黄】读作「况」,大麦。

  黑:1.黑色,如「身体黧黑」。2.指「不善的」;「恶的」,如「黑法」、「受黑业之报」、「业黑」、「黑报」。

  絣:读作「崩」,弹沾墨的绳作直线;取直的意思。(相关词「用絣」)

  罥:读作「卷」,「挂」或「虫类吐丝以捕捉他物」的意思。(相关词「执长绳罥下」「罥索」「手捉钩罥」「掷罥」「魔罥所缠」「以无罥过.罥罥灭讫」「张网施罥」)

  觚:读作「估」,竹简。

  鈆:音义同「沿」。

  坞:读作「物」,小堡垒。

  想:心中的影像;概念;知觉;解了;认知,如「解了蓝、黄、红、白」。

  爱:1.对生命的渴爱、热望、恳求。2.对所认识的境界随生味着。

  灭:1.止息。2.摧毁,同「灭尽」。

  溺:1.即「尿」,如「唾溺污之」。2.无形的陷入,如「没溺爱欲海」、「众生沉溺老病死」。3.有形的沉入,如「深溺乌泥中」、「随流没溺」。4.液体,如「外软溺物」。

  当:1.应当,如「三转四圣谛中,第二转的『当知、当修、当作证』」、「常当修习」、「常当修学」。2.未来、将来,如「当来有爱」、「当有」。3.相当、等值,如「不当十六分」。

  绢:绢(罕)【四+绢】,读作「犬」,以绳子绑。

  诣:读作「亦」,前往某处,或去见某人。(相关词「往诣其所」)

  顿:1.跳跃而快速的;敏锐的,如「顿知」。2.全部;完全,如「顿尽淫.怒.痴」。

  跱:读作「至」,停止;站立。

  跣:读作「显」,赤脚,如「裸跣」,表示穷困地方或未开化地方的人。

  僧:僧伽之简称,指随佛陀修学的出家团体。

  厌:介于「清醒不迷恋」与「厌恶排斥」间的心境,是向解脱修学的第一步。

  堑:读作「欠」,指「深坑」或「护城河」,常用来譬喻生死轮回的难以解脱。

  慢:即「傲慢;认为自己胜过别人」,《集异门足论》列举「七慢类」(七类慢),即「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解说为1.「心自取,总名为『慢』」,「心自取」即「对自己的执取」。2.没比别人强却自认为比别人强,称为「过慢」。3.胜而骄傲,称为「慢过慢」。4.于五取蕴随观见我或我所,由此起慢,称为「我慢」。5.未得未证而自认为已得已证,称为「增上慢」。6.比别人强却自认为比别人差,称为「卑慢」。7.自己无德而自认为有德,由此起慢,称为「邪慢」。

  漏:原义为流漏,引申为「烦恼;心理的杂染」。

  合:读作「合」,侧门或门,如「门合牢固」、「守合人」。

  鞅:读作「央」,驾驭牲口的皮绳。

  魁:另作「櫆」。「櫆」读作「葵」,原意为「北斗星」,这里可能指掏水的杓子(如北斗七星的形状)。

  駃:音义同「快」。

  娆:读作「饶」(ㄖㄠˊ),扰乱;妨碍。

  幢:读作「床」,「旗帜、标志」的意思。

  慧:音译为「般若、波若、般罗若、钵剌若」,巴利语读音为「班逆阿(「逆」加鼻音)」,梵语读音为「钵剌加逆那(「逆」加鼻音)」,为「有关解脱涅槃的体会与体证」。

  楼:楼(罕)【身+娄】读作「楼」,弯曲。

  涧:读作「见」,深的河流,如「山涧」、「坑涧」、「溪涧」、「沟涧」。

  瞋:凡人不如意时的心理反应,包括从微愠到愤怒。

  缘:条件;助缘(外在条件),参看「因」。

  趣:1.朝向,如「趣向」。2.众生的分类,如「六趣」(六道),即「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

  麸:(罕)【麦+孚】读作「夫」,同麸,麦屑。

  屧:读作「谢」,木制鞋;木屐。

  篦:读作「必」,原义为「梳头发的梳子」。(相关词「以竹为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竹片器」,即「竹片之刮除器」)

  骼:读作「格」,「骨头」的意思。

  应:1.应该,如「于色不应病苦生」。2.阿罗汉的义译,意为「值得供养者」,如「如来、应、等正觉」,亦为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

  禅:「禅那」的简称,另译为「禅定、静虑」,指「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的色界定」。

  翳:读作「易」,遮蔽。

  辕:古代车上之结构,用来控制车子的行进方向。

  捣:读作「倒」,敲击。

  縻:读作「迷」,用于捆绑的绳子。

  罽:读作「记」,毛地毯。

  断:1.断除、舍断,如「已知当断」。2.褪去与灭,如「彼彼乐着无余断」。3.奋力;勤奋,如「四正断」、「心净断」、「见净断」。4.遍;完全地,如「断知」、「已断已知」。5.断念,如修安那般那念的「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

  秽:读作「会」,脏东西或不正当的行为。

  锁:「锁(罕)【金+巢】」,音义同「锁」。

  阙:缺陷;缺失。

  离: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的过程。(同义词「调伏贪欲→断贪欲→越贪欲」)

  髀:读作「必」,大腿骨。(同义词「髀骨」)

  痴:不清楚,迷糊。

  羸:读作「雷」,衰弱的意思。

  襞:读作「必」,动手折衣。

  识:1.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辨识、了别,如「眼识生」。2.从死到生的联系,如「识入母胎」。3.同「心」与「意」,如经文中常以「心、意、识」并用。

  愿:1.希望;请求,如「唯愿为说」。2.自我的期许,如「彼比丘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3.意欲,如「本所思愿」、「牟尼知彼心,及彼意所愿」。4.志向,如「汝当发愿得作转轮王」、「今从王乞愿」。

  劖:读作「禅」,「刺」的意思。

  罴:读作「皮」,体型巨大而且能站立的熊。

  髂:(罕)【肝-干+客】读作「喀」,同「髂」,腰骨。

  龂:读作「银」,指「牙龈」。

  蕴:聚集之义,另译为「阴、聚、犍度」。

  觉:1.禅修时心念集中朝向所缘处(即心念之所依,如呼吸),如「有觉有观」,另译为「寻」,如「有寻有伺」,参看「寻」。2.感受(「受」的异译);觉受,如「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三觉)」。3.音译为「菩提」,指解脱的证悟,如「正觉」。4.明了;明白,如「善见、善觉」。5.念头;寻思,如「三善觉」、「三觉」(贪觉、害觉、恚觉)。

  触:1.接触,如「身触」,另译作「细滑」。2.从过去经验对境界的认识,如「眼触」、「苦触」、「乐触」、「三事和合触」,又另译为「更乐」,如「六入灭则更乐灭」。

  枥:即「饲养马的地方」。(相关词「系在枥养」)

  稆:读作「吕」,野生的稻子。

  缠:被缠住;固执,烦恼的一类。

  鐬:读作「会」,铃声。

  傥:读作「躺」,同「倘」,假如。

  叠:(罕)【叠+毛】读作「跌」,细致的棉布。

  轹:读作「力」,「车轮压过」,或「凌虐」的意思。

  镬:读作「或」,锅子。

  痈:肿瘤,比喻苦。

  揽:揽(罕)【览-见+手】,音义同「揽」,总持;一把抓起。

  箩:读作「罗」,装东西之圆形竹器。

  观:1.洞察力,另音译为「毗婆舍那」,如「止观」。2.沈思,如「静观」。3.观察,如「七处三观」、「正观」。4.禅修时心念持续不间断地集中停留在所缘处(即心念之所依,如呼吸),如「有觉有观」,另译为「伺」,如「有寻有伺」,参看「伺」。5.审查,如「四如意足」(欲勤心观)的「观」(《杂阿含五六一经》另译为「筹量」、「思惟」)。6.修习;能力的开发,如「不净观」。7.考虑;为了,如「观自义」。8.看;看到了,如「观色无常」、「如是观者」。9.景象,如「园观」。10. 读作「惯」,指「楼台或修行人住的房舍」,或指「楼台」,如「从观至观」。

  镵:读作「禅」,犁头或锄头。

  鼍:读作「陀」,状似鳄鱼,有鳞、力大的爬虫类。

  麤:同「粗」,容易辨识者(不必然是形体粗大者)。

  

《阿含字典(1)》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阿含字典(2)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