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字典(1)▪P2

  ..續本文上一頁」。3.推測、疑問助詞,如「將無是耶」。4.正要……,如「將入洗浴」、「臨將滅度」。5.將領,如「守門將」、「將士」、「多將翼從」。6.語助詞,如「將詣屏處」、「驅逼將去」。

  患:另譯爲「過」,1.禍患,如「味.患.出要(離)」。2.疾病,如「存命無患、久住無患」。3.過失,如「無諸過患」。

  舍:1.舍棄;卸下,如「已舍重擔」、「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2.舍遣;斷念(定棄),如「(于叁受)觀察舍」。3.舍心;無關;平靜,如「慈悲喜舍」、「舍求無爲」、「舍覺支」、「舍受」。4.舍斷,如「舍而不取」、「勝敗俱舍」。5.施舍;布施,如「優婆塞舍具足」。

  敕:讀作「斥」,下令。

  渚:讀作「主」,小島。

  瓠:讀作「戶」,葫蘆形的瓜。

  異:1.另一個;不同的,如「異生異滅」、「異眼界」。2.不確定的某位,如「異比丘」、「異婆羅門」。

  細:不容易立即辨識者,另譯爲「隨形好、好、隨相、細相、妙相」。

  轭:讀作「餓」,指套住牛頸的曲形木,引申爲「束縛」;「羁絆」的意思。(相關詞「若轭」)

  陰:另譯爲「蘊、犍度」,「聚集」的意思。

  偈:或作「偈頌」,八個音節組成的句子爲「一偈」,後來用以通稱一定字數,一定音韻的文句或文體。

  掊:讀作「剖」(ㄆㄡˇ),「擊」的意思。

  掁:讀作「成」,碰觸。

  淖:讀作「鬧」1.爛泥地,如「泥淖」。2.稠軟物,如「淖蜜丸」。

  绀:讀作「幹」,帶有紅色光澤的深青色。(相關詞「绀色」、「绀青色」)

  尋:1.修定時,將注意力集中向所緣的方向(範圍較大),如「有尋有伺叁摩地」,參看「伺」。2.隨即;不久,如「尋便命終」、「尋時」。3.跟隨,如「尋佛後來」、「長生童子尋隨父後」。4.長度單位,如「圓光一尋」、「周圍七尋」。6.思惟;想。

  智:音譯爲「若那、阇那」,巴利語讀音爲「逆那(「逆」加鼻音)」,梵語讀作「缽加逆那(「逆」加鼻音)」,爲「有關解脫涅槃道理的理解知識」,若由此進一步體證,則稱爲「證智、直接智」。

  椎:擊物之用具,讀作「追」(動詞讀作「垂」)。

  痛:1.「受」(感受)的另譯,如「痛滅則愛滅」。2.生理的疼痛,如「舉身痛甚」。3.心理的痛苦,如「一何痛哉」。

  筏:(罕)【木+伐】音義同「筏」,用以渡河。

  結:1.束縛;羁絆;受拖累,如「結所系法」、「結法」、「叁結」、「結使」、「斷愛縛結」、「盡諸有結」。2.屈曲;盤旋,如「結跏趺坐」。3.凝固,如「結夏安居」、「結構爲精」。4.構築;建立,如「結羯磨」、「結界」。

  善:1.良好的。2.吸引人的。3.正確的;適當的。4.徹底的;充分地;好好地。5.熟練的,如「七處善」。6.有價值的;有德行的;有福祉的。7.真正的。8.有益的。9.完全無瑕的。

  著:執著于;粘著不能離。

  集:另譯作「習」,起因,原因,生起。

  黃:(罕)【麥+黃】讀作「況」,大麥。

  黑:1.黑色,如「身體黧黑」。2.指「不善的」;「惡的」,如「黑法」、「受黑業之報」、「業黑」、「黑報」。

  絣:讀作「崩」,彈沾墨的繩作直線;取直的意思。(相關詞「用絣」)

  罥:讀作「卷」,「挂」或「蟲類吐絲以捕捉他物」的意思。(相關詞「執長繩罥下」「罥索」「手捉鈎罥」「擲罥」「魔罥所纏」「以無罥過.罥罥滅訖」「張網施罥」)

  觚:讀作「估」,竹簡。

  鈆:音義同「沿」。

  塢:讀作「物」,小堡壘。

  想:心中的影像;概念;知覺;解了;認知,如「解了藍、黃、紅、白」。

  愛:1.對生命的渴愛、熱望、懇求。2.對所認識的境界隨生味著。

  滅:1.止息。2.摧毀,同「滅盡」。

  溺:1.即「尿」,如「唾溺汙之」。2.無形的陷入,如「沒溺愛欲海」、「衆生沈溺老病死」。3.有形的沈入,如「深溺烏泥中」、「隨流沒溺」。4.液體,如「外軟溺物」。

  當:1.應當,如「叁轉四聖谛中,第二轉的『當知、當修、當作證』」、「常當修習」、「常當修學」。2.未來、將來,如「當來有愛」、「當有」。3.相當、等值,如「不當十六分」。

  絹:絹(罕)【四+絹】,讀作「犬」,以繩子綁。

  詣:讀作「亦」,前往某處,或去見某人。(相關詞「往詣其所」)

  頓:1.跳躍而快速的;敏銳的,如「頓知」。2.全部;完全,如「頓盡淫.怒.癡」。

  跱:讀作「至」,停止;站立。

  跣:讀作「顯」,赤腳,如「裸跣」,表示窮困地方或未開化地方的人。

  僧:僧伽之簡稱,指隨佛陀修學的出家團體。

  厭:介于「清醒不迷戀」與「厭惡排斥」間的心境,是向解脫修學的第一步。

  塹:讀作「欠」,指「深坑」或「護城河」,常用來譬喻生死輪回的難以解脫。

  慢:即「傲慢;認爲自己勝過別人」,《集異門足論》列舉「七慢類」(七類慢),即「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解說爲1.「心自取,總名爲『慢』」,「心自取」即「對自己的執取」。2.沒比別人強卻自認爲比別人強,稱爲「過慢」。3.勝而驕傲,稱爲「慢過慢」。4.于五取蘊隨觀見我或我所,由此起慢,稱爲「我慢」。5.未得未證而自認爲已得已證,稱爲「增上慢」。6.比別人強卻自認爲比別人差,稱爲「卑慢」。7.自己無德而自認爲有德,由此起慢,稱爲「邪慢」。

  漏:原義爲流漏,引申爲「煩惱;心理的雜染」。

  合:讀作「合」,側門或門,如「門合牢固」、「守合人」。

  鞅:讀作「央」,駕馭牲口的皮繩。

  魁:另作「櫆」。「櫆」讀作「葵」,原意爲「北鬥星」,這裏可能指掏水的杓子(如北鬥七星的形狀)。

  駃:音義同「快」。

  娆:讀作「饒」(ㄖㄠˊ),擾亂;妨礙。

  幢:讀作「床」,「旗幟、標志」的意思。

  慧:音譯爲「般若、波若、般羅若、缽剌若」,巴利語讀音爲「班逆阿(「逆」加鼻音)」,梵語讀音爲「缽剌加逆那(「逆」加鼻音)」,爲「有關解脫涅槃的體會與體證」。

  樓:樓(罕)【身+婁】讀作「樓」,彎曲。

  澗:讀作「見」,深的河流,如「山澗」、「坑澗」、「溪澗」、「溝澗」。

  瞋:凡人不如意時的心理反應,包括從微愠到憤怒。

  緣:條件;助緣(外在條件),參看「因」。

  趣:1.朝向,如「趣向」。2.衆生的分類,如「六趣」(六道),即「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麸:(罕)【麥+孚】讀作「夫」,同麸,麥屑。

  屧:讀作「謝」,木製鞋;木屐。

  篦:讀作「必」,原義爲「梳頭發的梳子」。(相關詞「以竹爲篦」,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竹片器」,即「竹片之刮除器」)

  骼:讀作「格」,「骨頭」的意思。

  應:1.應該,如「于色不應病苦生」。2.阿羅漢的義譯,意爲「值得供養者」,如「如來、應、等正覺」,亦爲叁藐叁佛陀的十號(十種稱號)之一。

  禅:「禅那」的簡稱,另譯爲「禅定、靜慮」,指「進入『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的色界定」。

  翳:讀作「易」,遮蔽。

  轅:古代車上之結構,用來控製車子的行進方向。

  搗:讀作「倒」,敲擊。

  縻:讀作「迷」,用于捆綁的繩子。

  罽:讀作「記」,毛地毯。

  斷:1.斷除、舍斷,如「已知當斷」。2.褪去與滅,如「彼彼樂著無余斷」。3.奮力;勤奮,如「四正斷」、「心淨斷」、「見淨斷」。4.遍;完全地,如「斷知」、「已斷已知」。5.斷念,如修安那般那念的「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

  穢:讀作「會」,髒東西或不正當的行爲。

  鎖:「鎖(罕)【金+巢】」,音義同「鎖」。

  阙:缺陷;缺失。

  離: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的過程。(同義詞「調伏貪欲→斷貪欲→越貪欲」)

  髀:讀作「必」,大腿骨。(同義詞「髀骨」)

  癡:不清楚,迷糊。

  羸:讀作「雷」,衰弱的意思。

  襞:讀作「必」,動手折衣。

  識:1.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辨識、了別,如「眼識生」。2.從死到生的聯系,如「識入母胎」。3.同「心」與「意」,如經文中常以「心、意、識」並用。

  願:1.希望;請求,如「唯願爲說」。2.自我的期許,如「彼比丘願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3.意欲,如「本所思願」、「牟尼知彼心,及彼意所願」。4.志向,如「汝當發願得作轉輪王」、「今從王乞願」。

  劖:讀作「禅」,「刺」的意思。

  罴:讀作「皮」,體型巨大而且能站立的熊。

  髂:(罕)【肝-幹+客】讀作「喀」,同「髂」,腰骨。

  龂:讀作「銀」,指「牙龈」。

  蘊:聚集之義,另譯爲「陰、聚、犍度」。

  覺:1.禅修時心念集中朝向所緣處(即心念之所依,如呼吸),如「有覺有觀」,另譯爲「尋」,如「有尋有伺」,參看「尋」。2.感受(「受」的異譯);覺受,如「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叁覺)」。3.音譯爲「菩提」,指解脫的證悟,如「正覺」。4.明了;明白,如「善見、善覺」。5.念頭;尋思,如「叁善覺」、「叁覺」(貪覺、害覺、恚覺)。

  觸:1.接觸,如「身觸」,另譯作「細滑」。2.從過去經驗對境界的認識,如「眼觸」、「苦觸」、「樂觸」、「叁事和合觸」,又另譯爲「更樂」,如「六入滅則更樂滅」。

  枥:即「飼養馬的地方」。(相關詞「系在枥養」)

  稆:讀作「呂」,野生的稻子。

  纏:被纏住;固執,煩惱的一類。

  鐬:讀作「會」,鈴聲。

  傥:讀作「躺」,同「倘」,假如。

  疊:(罕)【疊+毛】讀作「跌」,細致的棉布。

  轹:讀作「力」,「車輪壓過」,或「淩虐」的意思。

  镬:讀作「或」,鍋子。

  癰:腫瘤,比喻苦。

  攬:攬(罕)【覽-見+手】,音義同「攬」,總持;一把抓起。

  籮:讀作「羅」,裝東西之圓形竹器。

  觀:1.洞察力,另音譯爲「毗婆舍那」,如「止觀」。2.沈思,如「靜觀」。3.觀察,如「七處叁觀」、「正觀」。4.禅修時心念持續不間斷地集中停留在所緣處(即心念之所依,如呼吸),如「有覺有觀」,另譯爲「伺」,如「有尋有伺」,參看「伺」。5.審查,如「四如意足」(欲勤心觀)的「觀」(《雜阿含五六一經》另譯爲「籌量」、「思惟」)。6.修習;能力的開發,如「不淨觀」。7.考慮;爲了,如「觀自義」。8.看;看到了,如「觀色無常」、「如是觀者」。9.景象,如「園觀」。10. 讀作「慣」,指「樓臺或修行人住的房舍」,或指「樓臺」,如「從觀至觀」。

  镵:讀作「禅」,犁頭或鋤頭。

  鼍:讀作「陀」,狀似鳄魚,有鱗、力大的爬蟲類。

  麤:同「粗」,容易辨識者(不必然是形體粗大者)。

  

《阿含字典(1)》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阿含字典(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