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
釋照初 著
林于願 譯
被佛教所強調的東西,心是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整個佛陀的哲學就以心發端並以心結束。因此他說:「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我們只是思想的産物。能克製心者,就能免于死亡的束縛」。
根據普通心理學,心是隨生命而現,與死同滅。然而,根據佛教的理論,心有其極爲深妙的內涵,因爲它是生與死的重要關連。佛陀在有分心(bhavariga citta)(譯按:指潛在意識)的分析中,明白揭示心的無意識狀態,這是假設性而具有高度哲學意義的。心,在它的各種狀態——意識、潛意識及無意識狀態,都可以是清淨無染的;但卻也可被邪思、邪識所染汙。因此,要好好注意起心動念。也因此,佛陀有《念處經》的傳授。在這部經裏,佛陀教我們,對于任何動作如:看、吃、飲、嚼、嘗、立、坐、臥、言乃至于靜默,都要對我們的心有所覺知。在這些活動及意圖中,我們都應有所警戒而內視,以便獲致充分的喜悅。
「一顆被控製的心會帶來喜悅」,佛陀如此教示我們。因此,學習控製心念就變得非常重要。但是要怎樣做呢?要從了解心的本性著手。
很明顯地,心念是易變而不穩定的。它永遠如同離水之魚般地活蹦亂跳。它是這般地快速、微細而難以察覺。雖然小有這些不穩定的傾向;只要我們對它的一舉一動都能察覺,那麼就可以把心念照顧得非常妥當。因此之故,經由靜坐集中心念的藝術,來訓練我們的心,就變得十分重要了。練習靜坐同時也可逐漸將心的最高潛能給發掘出來。有規律地練習靜坐就可掌握我們的肉身與心靈。一旦了解了這個目標,我們就不再爲不可勝數的心理焦慮而感到恐懼。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應該擁有平和之心。然而,當心被憂心、挂慮所擾亂時,那是不可能的。爲了排除這種狀態,我們就要內觀所有有生命、無生命的物體的無常性。只有這個時候,我們才是真正在「觀」,而痛苦才會消失,心靈才會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