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與壓力同舞

  與壓力同舞

  

  達定

  逃避壓力,不如如實面對,重新定位、重新規劃,重新出發!

  

  重新定位,重新規劃

  發泄情緒、尋求刺激是西方心理學處理壓力的方式之一,這樣只會將事情弄得更糟、壓力更大。減少不必要的壓力源、提高自我能力、休息與睡眠、調整飲食、舒解放松、轉移目標等,皆可收一時治標之效。

  

  當壓力暫時抒解,心平氣和之後,我們不該再渾渾噩噩、麻木不仁地繼續在壓力下過日子。其實壓力像一面鏡子,是生命的警訊,要求你停下任何事去正視他,去探索自己的身心,去看清自己的弱點,甚至看清我們對生命真相的恐懼。

  

  人是不怕忙而怕閑的,經常忙碌,日子容易打發,連身體也會健康些。如果人生的意義與目標不明確,內心不踏實,清閑了無所事事,越是無聊,越多妄想,壓力越大。不明生命的意義,及缺乏人生的規劃,是最大的壓力;所以我們必須用心、用智慧去認真思考生命的意義,依緣起的生命觀爲自己生命重新定位,重新規劃人生的目標。

  

  我們應該避開幹擾,拿出時間,單純卻又深刻的省思,自己究竟將往哪個方向走;然後權衡事情的緩急輕重,讓生命發展與生活的步調趨于和諧。人需要的不是一個沒有壓力的狀態,而是在一個他認定的目標下,盡可能努力。

  

  無論多麼不滿意,人對現狀都會産生一種慣性。許多心理壓力,是源自于我們拒絕面對現實,不願接受生命的真實面,維持現狀、拒絕改變,幾乎是人類的共同特質,抗拒改變的原因與內在恐懼,對未知的恐懼有關。

  

  覺察壓力

  覺察壓力,是對抗壓力的第一步。要有所覺,才能找出真正的症結。常常練習覺察自己在什麼狀況下,開始緊張,肌肉開始變緊,體會身心狀況的微妙改變。有了細微的覺察,才能意識到何時應該放松。要改變,最好先反省紀錄壓力出現的成因,是否有什麼特定的環境或行爲?有些確定會引發情緒的情況,應該透過事前計畫來避免。從負面情緒反應的形成、環境與條件直探處理因應的慣性模式。這樣才能由後知後覺的認知,進步到當下的察覺,才能下手去調適。

  

  現代社會一切講求速成,而心智是絕非一蹴可即的,雖然沒有捷徑,但卻有明確的道路,那就是依緣起的原則所鋪設成的;有意義的生命與速度或效率無關。重要的是你做了那些事及爲什麼要做,而不是完工的速度有多快。達成目標的速度並不重要,目標方向正確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是凡夫,必須循序漸進,首先應當清理心中的垃圾,才有時間及空間來增長心智!放慢腳步,化繁爲簡,有效的運用時間;少欲知足,活在當下。

  

  放慢腳步

  過去的人有很多閑暇時間去調適自己,但現在悠閑幾乎被視爲負面的價值。19世紀興起的效率觀念,使得一個人的成就與價值,在于單位時間內可以做多少工作量,因此逼迫每個人追求速度和效率;在不知不覺中,變成個人的壓力。現在的人工作壓力大、急務纏身、窮于應付,每天追著時間跑,在壓力下一心只想著利用時間增加效率,甚至一心數用;進入數位時代,電腦運作速度以百分之幾秒來計算,但是我們還是覺得太慢,辦公室裏經常可見一群人,猛按滑鼠,同時開了十幾個視窗,嘴裏仍然不耐煩地喊著快、快、快。由忙而盲而茫茫然,這只會使人愈加陷入無法調適惡性循環的窘境,根本無法解決壓力的困擾。

  

  匆忙度日,深怕浪費了時間,就會漠視他人的存在,缺乏應有的關懷心。快速運作時,不能專注所作之事,謹慎觀察周遭的變化及警訊,以避免出錯或可能發生的意外,一切理性判斷、抉擇,皆因速度太快而散亂模糊,只能被迫做出慣性的反射動作,非理性的反應一再重複,而置身于極大的危險當中,如同高速駕駛于崎岖多變的山路。匆忙之間完成的工作,品質勢必會出問題。讓自己鎮定下來,不要急,不要趕著進行手邊的工作。事緩則圓,專注所以極少犯錯。天下沒有比改正錯誤更費時費力的了。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排滿了事,卻一件都做不好。

  

  要練習把生活節奏變慢。上班時間慢不下來,沒有關系,先從自己可以掌握的時間做起。從吃飯慢、說話慢、動作慢開始,最後做到即使動作快,但是心裏也不慌張,整個人就會穩定下來,多留些時間、空間,單獨思惟反省。

  

  事緩則圓,緩字可免悔

  應事當熟思緩處。遇事先沈一沈,多思惟觀察、再慢慢解決。應事接物,常覺得有從容閑暇時,才見涵養。天下之勢,以漸而成;天下之事,以積漸而固。緩字是詳慎,不是迂緩怠緩,詳慎和緩才能從容中道。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爲大智。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化繁爲簡

  要懂得割舍,才能簡樸;能割舍複雜、不需要的東西,無論是經濟、精神、心理生活都要懂得割舍,才能保持身心的安定平衡。越繁瑣複雜的生活,越多的需求,煩惱壓力也就越多。恬淡簡樸是養心第一法,越是簡化自己的生活態度,對調適壓力越有幫助。現代人擁有太多生活上不必要的東西,如果能把多余的東西丟掉,只留下生活必需品,非但不會死,反而活得更快樂。同樣的,我們的心,從電視、網路、電子媒體等,獲取很多不必要的資訊,使心散亂煩躁。如果我們能去除這些不必要的訊息與知識,則較易維持內心的平靜安住。

  

  當我們的腦隨時都被許多雜事打擾的情況下,當然無法集中精神思考,真正對我們人生重要的事情了。我們每天的生活,經常被毫不重要的事情淹沒。現實中大部份事情,對生命的影響都相當有限,也就是說,它們基本上不會對我們生活品質産生任何沖擊。能夠從各種無用的活動、工作中解脫,而將生命的精華,用于成就自己心目中最想得到的目標,想想看,你會做得多好!你可以利用最好的時間,集中精力于最有建設性的工作與活動中,這種高效率,必能改善你的生活品質。

  

  我們不一定要做每一件事,真的非作不可嗎?適時回絕,往往能爲自己的生活多爭取一些余裕。不懂得說不,要求完美,大小事情不分緩急輕重,都要做得好,一件事情還沒完成,又攬一件事上身,如此惡性循環,必會感覺時間不夠用,沒有成就感。留空間給無常,給自己不能掌握的因緣,含蓄一點用十分把握作五分的事,才能遊刃有余。

  

  遇事應先度德量力,不可勉強;複應審勢擇人,小心謹慎,仔細體察。事情呈現皆是因緣和合,不必主動增減!有些事情是不得不去做,是不得已的,勉強應付一下即可。要知道輕重,要愛惜時間。非關了脫生死之事,過得去就好,且隨他去,省得一節是一節。若能采取某種措施去改善狀況,就付諸行動。如果事情已無可挽回,或根本不符合自己生命的目標,就不需采取行動,就接受事實,隨他去吧!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放下不可改變的。

  

  懂得說「不」,強順人情,勉強世故,卻誤了一生大事,要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拒絕。適時的回絕,往往能爲自己的生活多爭取一些余裕。有些事並不太重要,徒耗寶貴時間。而更壞的是,只忙于一些雞毛蒜皮的事,這比什麼都不幹還要糟糕。拒絕自己做某事,或拒絕爲他人做某件事。要真正小心謹慎,除了少管他人閑事,有時還得防止別人打你的閑岔。

  

  遠離損友煩人

  明知某人很煩,有時爲了短期利益,卻忍氣吞聲地忍受著。這是天大的錯誤啊!不論短期利益多大,損友帶來的長期負擔更大。我們的生命有限,不應該冒然將寶貴的時間與精力,交給別人去浪費。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莫因小失大,要愛惜時間,修行人常常爲了要小事圓滿,因而失掉了一個大圓滿。

  

  有效運用時間

  時間是人們最重要的資産之一,壓力的累積往往與時間的失控有關,在一定的時間內,有太多工作排隊等著完成。有效的時間管理,可以提升對事情的掌握,因而得以放松的方式去因應生活。千萬不要因爲力求圓滿,而造成千頭萬緒的焦慮,人生中最令人感到挫折的,莫過于想做的事太多,結果不但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反而想到每樣事的步驟繁多,而被做不到的情緒所擾,最後一事無成。這就是所謂的千頭萬緒,焦慮症候群。我們必須體認,時間有限,任何人都無法做完所有的事,想把每件事都辦好,僅僅是一種沖動。

  

  事情多未必會造成壓力,但面對一堆的工作,卻又不知從何著手,是産生壓力的主因。這時如能有個明確的時間分配和工作計畫,讓自己知道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情,什麼時候應該完成什麼工作,當一切工作都能按照既定計畫進行時,自我的控製感增強,壓力自然就變小了。除了時間表也應該爲所有工作做重要性排序,當時間或力量有限時,則量力而爲,放棄比較不重要的工作,由于事前已有所考量,所以即使有所取舍,也不容易有遺憾,或産生其他有傷害力的情緒。訂定明確的時間分配工作計畫,「迫切性」與「重要性」是影響時間運用的重要因素。要事第一,無論迫切性如何,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順位。要知道「緊急」是指加諸在我們身上,應立即注意及回應的事,「重要」是指關系生命意義、人生目標整體方向的事,是一有時間就要去做的。至于其他的,都是對整體方向不相幹的事。

  

  解決之道

  一、感覺工作繁多,壓力來襲時,立刻叫停,暫時停止身心兩方面的所有活動。

  

  二、遠離壓力的境界後,退一步,從客觀角度思考,真有那麼重要嗎?萬一沒做到,會有什麼後果?誠實地面對最壞的可能。

  

  叁、排除所有和完成最重大目標無關的工作。在完成一件事前,盡量避免其他事情的幹擾,透過事前計畫,避免確定會耗費時間的人事物。尊重專業、充分授權,將聰明才智用于不…

《與壓力同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壓力的定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