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自己最擅長的地方,通常是很費事的。事不必躬親,在合適的情況下,請他人代理。
四、情勢隨時在變,因此我們也應該隨時因應情勢,調整做事的優先順序,一次只做一件事。既然設定了優先順序,現在不動手,更待何時?萬事起頭難。勇敢地踏出第一步。
五、專心做手上的工作。在沒有完成以前,不考慮第二優先。
六、不急不緩地進行手邊工作。匆忙之間完成的工作,品質勢必出問題。讓自己鎮定下來,不要急,不要趕。專注,專注減少犯錯。天下沒有比改正錯誤更費時費力的事了。
七、工作完成前,不輕易停手。今日事今日畢,一次完成任務。通常打開信件閱讀後,我們會隨手擱置一旁,等有空時再回,如果是份問卷調查,除了找出時間外,還必須再度閱讀內容、熟悉格式才能填寫,對時間的運用是一種浪費,因此盡可能在著手開始一件事時,就有完成它的准備。這時才安心進入下一個工作。
少欲知足
人爲什麼會那麼「郁卒」和憂慮呢?就是因爲欲望太多,把自己壓得透不過氣來。越多的需索,生活就變得越複雜,煩惱也就越多;簡樸而少欲知足的生活,能使自己無欲而剛,心力堪忍,意志堅定。人心由于欲望太多,于是種種取巧傾囊而出,便是造成我們苦難的原因。
把物質生活降至最低限度。欲望太多而不斷追求的人,有如餓鬼。餓鬼的長相是「皮包骨,肚子鼓脹」咽喉像針那麼細,給東西吃,入口就化成火。這象征著我們每天都在往外追求,想要占有很多東西,卻無法滋潤自己的身心;現代人便是犯了這個錯誤──欲望太多、太貪婪,這種人是必定長期處于壓力之下而不快樂的。
《八大人覺經》第二覺知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第叁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雜阿含經》雲:欲生諸煩惱,欲爲生苦本。若衆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爲本。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處。世人愚惑,于長夜中,由妙五欲積集長養,任運貪著,常爲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至死不舍。常爲五欲所使,名欲奴仆。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應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善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意。亦複不爲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爲五欲所牽。爲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檢討反省
成功的人有個特質──不斷地檢討反省。
千萬不要忘記,生活中唯一確定的事,就是因緣環境永遠在變,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我們應該退後一步,重新檢討一次自己的進步情形。多反省、忏悔,才能改造自己,向于清淨光明的未來。
多聞思佛法、多修止觀,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多聞能知法能離罪,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成就聞慧。閑居靜處,專精思惟。由相信聖言量,進而觀察、思惟、類比推求,成就比量之思慧。
多修止觀:止能引發定,令心不亂;能增長覺知力、堪忍力、定力,念力﹙記憶力﹚。觀能引發慧,令心不顛倒。能增長正見、價值觀及判斷力,及如理作意,也就是理性思考。
人生短暫,我們是要加強那份抵擋無常與死亡的執著,還是學會面對事實,看破虛妄而放下呢?觀無常、無我、一切都不決定的;觀如幻如化畢竟空,如夢幻泡影。觀知一切如夢幻泡影,所以不取相,如如不動。
活在當下
如何增長自己的心智去因應無常多變的事物?隨時觀察自己的內心,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活在當下。生命的意義只能從當下去尋找。逝者已矣,來者不可追,如果我們不活在當下,就永遠探觸不到生命的脈動。
「慎莫念過去,亦勿願將來;過去事已滅,未來複未至。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爲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若作聖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會彼,大苦災難終。如是行精勤,晝夜無懈怠……。」
生命的意義只能從當下去尋找:過去的事,因緣業已過去而不存在。不論是多美好而令人懷念,或是多麼醜陋而令人追悔,都沒有必要沈緬于過去的情緒中。因爲對過去的懷念或追悔,只是徒增自己的情執,進而幹擾對于當下的因緣作出正確的因應。當然檢討與反省過去,以爲後事之師是可以的,但卻沒有必要因此而影響當下的情緒。至于未來的事,由于因緣尚未成熟,也是不存在的狀況。雖然可以去計畫、去努力,但不必執著它一定得如己所願,而期待的情緒,常常染著著掌控的意圖,因而引發煩惱;即使未來果真能如其所願,然而卻會如火益薪地長養貪欲;如果不如預期,難免會失望或憤憤不平。有時與其憂慮失敗,期待如願,還不如盡己所能去努力耕耘,實在沒有必要因不存在的未來,而影響當下的情緒。
排除了執著過去、未來的不存在,剩下的就是「活在當下」了:對當下的起心動念,清清楚楚,並了知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與消散的過程中,是無常無我的,也是畢竟空寂的,而不取著,這就是正知正念。這是行者應有的智慧與生活態度。如此「先以習成性,次以性養習」,锲而不舍,所有的苦難,自然就會終止了。
外在的情境並不會給我們壓力,當我們的心與因緣和合的情境接觸時,由于凡夫執取一切都是真實的,而起常樂我淨的顛倒,令自己無法承擔,壓力才會産生。佛法的安心之道,是求心不求境,不去改變外境,而只向內對治煩惱的根源。根本究竟的方法還是依于「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的勤修四念住,這樣既能一方面去除壓力源頭的非理性情緒,再方面也能增長心智承受壓力。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壓力絕對不是來自外境的,多數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源自煩惱所引發的愛欲情緒,多數人只想加強那份掌控外境、抵擋無常的執著,于是「渴望企求未得到的,或想要得到更多,以及想要去除不合乎自已企求期待的;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已得到的,而失去後又引起憂惱。」
許多心理壓力是源自于我們拒絕面對現實,不願接受生命的真實面目。由于承受力量的心智不足,便形成了壓力;心智不足又再引發煩惱情緒,成爲新的壓力源,如此惡性循環,壓力當然越來越大。
雖然我們已經多少理解無常無我的道理,但由于無始劫來的無明,在心理上卻對無常無我,有一種根深柢固的厭惡感。我們想要的是常、是永恒、是期待永遠不變的安全感。我們深信可以掌控外境,可以得到常,于是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去加強那份來抵擋無常、抵擋不可意、保住可意的力量,而繼續執著永恒。短暫的一生,我們是要加強那份抵擋無常于死亡的執著,還是學會面對事實,看破虛妄而放下呢?
《與壓力同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