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与压力同舞▪P2

  ..续本文上一页是自己最擅长的地方,通常是很费事的。事不必躬亲,在合适的情况下,请他人代理。

  

  四、情势随时在变,因此我们也应该随时因应情势,调整做事的优先顺序,一次只做一件事。既然设定了优先顺序,现在不动手,更待何时?万事起头难。勇敢地踏出第一步。

  

  五、专心做手上的工作。在没有完成以前,不考虑第二优先。

  

  六、不急不缓地进行手边工作。匆忙之间完成的工作,品质势必出问题。让自己镇定下来,不要急,不要赶。专注,专注减少犯错。天下没有比改正错误更费时费力的事了。

  

  七、工作完成前,不轻易停手。今日事今日毕,一次完成任务。通常打开信件阅读后,我们会随手搁置一旁,等有空时再回,如果是份问卷调查,除了找出时间外,还必须再度阅读内容、熟悉格式才能填写,对时间的运用是一种浪费,因此尽可能在着手开始一件事时,就有完成它的准备。这时才安心进入下一个工作。

  

  少欲知足

  人为什么会那么「郁卒」和忧虑呢?就是因为欲望太多,把自己压得透不过气来。越多的需索,生活就变得越复杂,烦恼也就越多;简朴而少欲知足的生活,能使自己无欲而刚,心力堪忍,意志坚定。人心由于欲望太多,于是种种取巧倾囊而出,便是造成我们苦难的原因。

  

  把物质生活降至最低限度。欲望太多而不断追求的人,有如饿鬼。饿鬼的长相是「皮包骨,肚子鼓胀」咽喉像针那么细,给东西吃,入口就化成火。这象征着我们每天都在往外追求,想要占有很多东西,却无法滋润自己的身心;现代人便是犯了这个错误──欲望太多、太贪婪,这种人是必定长期处于压力之下而不快乐的。

  

  《八大人觉经》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杂阿含经》云: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处。世人愚惑,于长夜中,由妙五欲积集长养,任运贪着,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至死不舍。常为五欲所使,名欲奴仆。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应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善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检讨反省

  成功的人有个特质──不断地检讨反省。

  

  千万不要忘记,生活中唯一确定的事,就是因缘环境永远在变,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应该退后一步,重新检讨一次自己的进步情形。多反省、忏悔,才能改造自己,向于清净光明的未来。

  

  多闻思佛法、多修止观,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多闻能知法能离罪,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成就闻慧。闲居静处,专精思惟。由相信圣言量,进而观察、思惟、类比推求,成就比量之思慧。

  

  多修止观:止能引发定,令心不乱;能增长觉知力、堪忍力、定力,念力﹙记忆力﹚。观能引发慧,令心不颠倒。能增长正见、价值观及判断力,及如理作意,也就是理性思考。

  

  人生短暂,我们是要加强那份抵挡无常与死亡的执着,还是学会面对事实,看破虚妄而放下呢?观无常、无我、一切都不决定的;观如幻如化毕竟空,如梦幻泡影。观知一切如梦幻泡影,所以不取相,如如不动。

  

  活在当下

  如何增长自己的心智去因应无常多变的事物?随时观察自己的内心,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活在当下。生命的意义只能从当下去寻找。逝者已矣,来者不可追,如果我们不活在当下,就永远探触不到生命的脉动。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将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难终。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

  

  生命的意义只能从当下去寻找:过去的事,因缘业已过去而不存在。不论是多美好而令人怀念,或是多么丑陋而令人追悔,都没有必要沉缅于过去的情绪中。因为对过去的怀念或追悔,只是徒增自己的情执,进而干扰对于当下的因缘作出正确的因应。当然检讨与反省过去,以为后事之师是可以的,但却没有必要因此而影响当下的情绪。至于未来的事,由于因缘尚未成熟,也是不存在的状况。虽然可以去计画、去努力,但不必执着它一定得如己所愿,而期待的情绪,常常染着着掌控的意图,因而引发烦恼;即使未来果真能如其所愿,然而却会如火益薪地长养贪欲;如果不如预期,难免会失望或愤愤不平。有时与其忧虑失败,期待如愿,还不如尽己所能去努力耕耘,实在没有必要因不存在的未来,而影响当下的情绪。

  

  排除了执着过去、未来的不存在,剩下的就是「活在当下」了:对当下的起心动念,清清楚楚,并了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与消散的过程中,是无常无我的,也是毕竟空寂的,而不取着,这就是正知正念。这是行者应有的智慧与生活态度。如此「先以习成性,次以性养习」,锲而不舍,所有的苦难,自然就会终止了。

  

  外在的情境并不会给我们压力,当我们的心与因缘和合的情境接触时,由于凡夫执取一切都是真实的,而起常乐我净的颠倒,令自己无法承担,压力才会产生。佛法的安心之道,是求心不求境,不去改变外境,而只向内对治烦恼的根源。根本究竟的方法还是依于「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的勤修四念住,这样既能一方面去除压力源头的非理性情绪,再方面也能增长心智承受压力。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压力绝对不是来自外境的,多数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源自烦恼所引发的爱欲情绪,多数人只想加强那份掌控外境、抵挡无常的执着,于是「渴望企求未得到的,或想要得到更多,以及想要去除不合乎自已企求期待的;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已得到的,而失去后又引起忧恼。」

  

  许多心理压力是源自于我们拒绝面对现实,不愿接受生命的真实面目。由于承受力量的心智不足,便形成了压力;心智不足又再引发烦恼情绪,成为新的压力源,如此恶性循环,压力当然越来越大。

  

  虽然我们已经多少理解无常无我的道理,但由于无始劫来的无明,在心理上却对无常无我,有一种根深柢固的厌恶感。我们想要的是常、是永恒、是期待永远不变的安全感。我们深信可以掌控外境,可以得到常,于是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去加强那份来抵挡无常、抵挡不可意、保住可意的力量,而继续执着永恒。短暂的一生,我们是要加强那份抵挡无常于死亡的执着,还是学会面对事实,看破虚妄而放下呢?

  

  

《与压力同舞》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压力的定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