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摩他和毘婆舍那的差別
林武瑞 譯
奢摩他(止samattha bhavana)
| 毘婆舍那(觀vipassana bhavana)
|
1.以定爲性,達成內心祥和。 2.禅定的目標是施設(俗谛),像(十)業處。 3.奢摩他的特色是沒有掉舉。 4.奢摩他的目的是降伏五蓋(貪欲、瞋恚、掉舉、昏沈、疑) 5.奢摩他的結果是心一境性。
6.奢摩他的功用是心無感官欲望,在定中有喜樂與滿足。 7.奢摩他的功德是此生可入定(八種禅定),心無貪欲和憂惱,非常甯靜。來生可生梵天。 8.修奢摩他時,在一剎那裏只有兩個感官和一個專注的目標,如眼和心(在業處或有形色的目標)或者觸覺和心,如安那般那(數息觀)。 9.按經典的講法,修習奢摩他的瑜珈行者在以下所列的特性當中必須先抉擇自己是屬于那一類行者:1.貪行 2.瞋行 3.癡行 4.信行 5.覺行(buddhi carita) 6.尋行(vitakka carita)然後再依個人特殊的習性,參考《清淨道論》實行不同的奢摩他禅定法。比如說,貪行人應修不淨觀(觀屍體)。
| 1.以般若慧爲性。 2.禅定的目標是以四念處爲基礎的勝義谛(真谛或名色)導至內觀智慧。 3.毘婆舍那的特色是透視實相的智慧。 4.毘婆舍那的目的是破除無明(不明四聖谛)。 5.毘婆舍那的結果是獲得正見(或者透視名色的本來面貌)。 6.毘婆舍那的功用是有四念處的叁摩地(定),因此能産生毘婆舍那智慧。 7.毘婆舍那的功德是貪瞋癡的止息,以無叁毒故,無生而涅槃。以涅槃故無生,此爲真樂。 8.修毘婆舍那時,使用六根,不需特定目標。只是觀察無常、苦、無我的名色現象。甚至五蓋也是觀察的對象,比如說在法念處。 9.佛陀說修學毘婆舍那的人確定這四行 (caritas)適合他,這四種類型都應該修習四念處(la,lb等等,例如,若貪行跟強智(1a)應修習受念處): 1.貪行:a.強智 b.弱智 2.見行:a.強智 b.弱智 無論如何,在這個時代,已經確定有貪欲加上弱智的人,開始實修時,應用身念禅定(主要及次要姿勢)。依照佛陀所說,在這個時代將只能透過身念禅定(主要及次要姿勢)獲得阿羅漢道。
|
奢摩他是善法但仍在輪回中,在佛陀之前它就已存在。毘婆舍那是善法,但它能出離輪回,這是佛陀所發現的。
達到禅定的感覺是快樂、永恒及自我,而當達到毘婆舍那乘(yana)是無常、苦及無我。(本文譯自Boonkanjanaram Meditation Center:Vipassana Bhavana,1988.p.p.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