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善知識
張慈田
善知識的提攜、教導,在人生旅途中占很重要的份量。
當我們是孩童時,父母是我們的善知識;上學校老師是善知識;婚姻生活太太?(或先生)可能就是善知識(《雜阿含經》1000經說:「貞祥賢良妻,居家善知識。」若太太不賢良或亦能當修道的逆增上緣)。
人生終會碰到對我們身心成長有大幫助的善知識或貴人,只是有沒有適時把握機會。在生活上,我們若有知識上或見解上的盲點,承人家的指正,當下即能受益,單這一點點的貢獻就足以爲善知識。從世間的現實來說,能互相增上善法爲互爲善知識。
世間正見的增長有助于出世間正見的增長。走上解脫道之前需要具備一些修道的資糧,如有能力分別善惡法、有慚愧心、精勤心,具備這些條件才會遇上或找上出世間的善知識。出世間的善知識是教導人出離貪瞋癡的見濁、煩惱濁,這樣的善知識對人世間是最大的淨化力量。
依《雜阿含經》706經及1238經所說,阿難以爲「半梵行者 」(可理解爲在出離貪瞋癡中的行者)就是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但佛陀糾正他說「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才是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可見從最嚴格的角度來說,阿羅漢才是真正的善知識;但現世的阿羅漢稀有難得,而迷惑衆生地無從辨識,所以親近阿羅漢善知識就可遇而不可求。
未遇明師之前,對治世間的憂悲惱苦,有時找上「外道」或「附佛外道」固然可以扮演一些功能(如給予信心、安慰、寄托等),若遇上對于佛法有信解行證的行者,則更能勝任解憂除苦的角色。當衆生慧眼漸開及因緣漸熟,就會有較大的能力辨識或找上真正的善知識,此時在法義上或修行上就更能突飛猛進。
一位教證俱佳的善知識具有甚多的功德,他能依照修法者的身心需要給予不同的法藥,使行者順利地通過播種、成熟、解脫的階段,所以經典說要于善知識生醫王想、生導師想、生父母想、生船師想、生良工想,因善知識的教導能使我們修學佛法、發展智慧的過程中減少暗中摸索、走冤枉路,使我們學法事半功倍,更善巧應用法。今時跟古代的生活環境有很大的不同,聽聞佛法已有很大的便利,不再需要行腳千裏求師求法,但對善知識比較難生起欽慕、恭敬、感恩之心,這或許使聞法的利益減損,但相對的,行者對善知機減少偶像崇拜、依賴也是一項自然的結果。
親近善知識,主要的目的是爲了聽聞善法,聽聞善法,就能生出信心,生出信心就能正思惟,更進一步實修正念正知、守護六根,舍離一切戲論、無益法,而生出一切善法,就在聞法、思惟、實踐、體驗的法喜中邁向解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