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習佛法的次第▪P6

  ..續本文上一頁生活。現在你若想要修學聖道,就不可以愛,也不要憎,所取的一切相,都是因緣生法,都是無常的,都是生滅變化的,終歸於空的,所以不取相。

  「不可得」,所取的相都是畢竟空寂的,是不可得。這樣子,心就不住一切法,心本身就是離一切相的,住於無分別境界,成功了,就是聖人。

  前面是說修四念處,身受心法,是我們的所緣境,能作如是觀。以下是說,一般的境界都是假的,如果我看見佛了,也是假的嗎?這是一個問題。

  「唯見色聞聲,是人不知佛」,我們是普通人,佛來到我們人世間,他要有一個身形,當然,釋迦牟尼佛來到人間,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非常的殊勝,他要會說話,聲音要非常的美妙,能說出來種種的佛法,我們沒有得聖道的人,就只是看見佛這樣的身相、這樣的色、聽見這樣的聲音,其他的什麽,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看見一個人,也是看見一個人的行住坐臥,表現於外的威儀的相,我是看見了,說話的音聲,我也是聽見了,其他的什麽,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看見佛,也還是這樣子,這樣的情形,「是人不知佛」,這個人是不明白什麽是佛的,佛所以爲佛的,我們是不明白的。究竟佛所以爲佛的是什麽?是真如的境界,真如的境界才是佛。讀金剛經,「如來者,諸法如義」,諸法如,這是佛的境界。什麽叫做諸法如?不明白!那麽,我們看見佛,我們也不明白佛的境界,只是一個色身的虛妄境界而已。所以,「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金剛經這樣告訴我們。怎麽樣才可以算是見到佛了?你能見到諸法如,你才能見到佛了,是這樣的意思。我們平常靜坐的時候,沒有什麽特別的境界,有一點相應的時候,有可能見到佛來了,或者見到諸天來了,這時候,應該怎麽辦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該是這樣子。

  我們去拜見一位禅師,向他參學時,拜見完了,他就會問你:「你從什麽地方來?」,就會問這句話,你若說:「我從叁藩市來」,這個禅師就會打你香板,因爲你回答得不對。如果你是照見五蘊皆空,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他問你:「你從什麽地方來?」,這時候,你如何回答?你就不會那樣回答,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來去者不可得,情形不同了。

  所以,這裏說,真如才是佛義,「如來者,諸法如義」,你若見到諸法如,才是見到佛了。但是,這個如,「非是識境故」,不是我們現在的分別心的境界,那是聖人無分別的清淨的智慧境界,我們若經過聞思修的修行,成就那個清淨的無分別的智慧,才能見到諸法如。

  「暖頂忍世第一,一刹那見聖谛」,我們若在禅定裏面這樣觀,觀諸法如,或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我們這樣觀,觀而又觀,白天也是觀,夜間也作如是觀,久了的時候,你的智慧也就增長了,就會增長,逐漸就強大起來有力量,達到極點的時候,就叫做「世第一」,到了世第一,一刹那間,一進步,就見到真如理了,就是「一刹那見聖谛」,見到諸法如了。

  何謂「暖頂忍」?「暖」,不是寒冷的意思,舊時代鑽木取火,木原來也沒有什麽溫暖,但是,你不斷的鑽,它就溫暖(熱)了,這表示什麽呢?由熱而又熱,最後就出火了,這個火是光明的,表示聖人的智慧是光明的,就出來聖人的智慧了,但是,火是熱的,暖也是熱的,暖與火有相似的地方,就是我們在禅定裏面觀諸法如,常常這樣觀,這個時候,還不是聖人,但是,你的智慧與聖人有相似的地方了,都是熱的,暖就是這個意思。「頂」,譬如你走到高山頂,向四方望的時候,看得非常清楚,就是你不斷的修止觀,你的智慧進步了,觀察諸法的真理,觀察得非常清楚,而不是朦胧朦昧的,這就是頂。

  「忍」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你同意(肯定)是這樣子,忍是安忍不動的意思,就是你觀諸行是無常的,諸法是無我的,一切法是不生不滅的,道理在你心裏面安忍不動了,承認是這樣子,這個忍還有什麽意思?不退下來了。前面的「暖頂」,還有可能會退,到「忍」的時候,就不退了。再進一步,就到「世第一」,這時候的智慧還不是聖人,但是,在凡夫的世界,他是最殊勝的、最第一的,所以叫做世第一,再進一步就是聖人了,一刹那間就得聖谛了,當然,這時候還沒有圓滿,還要繼續用功的。 

  【第四頌】: 『假使積珍寶,崇高至於天,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迹。 

  以下是贊歎學習聖道的重要,我們世間人,尤其是我們在欲界地面上住的人,我們認爲最重要的就是財富,所以我們努力的去賺錢、去積聚珍寶,我們很成功,「假使積珍寶,崇高至於天」,珍寶積聚起來,能達到天那麽高,積聚很多的珍寶,「如是滿世間」,像這樣滿世間的珍寶,都是自己的財富,「不如見道迹」,也不如能得聖道,因爲什麽呢?得聖道,就是心安。世間上有很多如意的事情,也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但是,得聖道的人的心裏面不動,不如意的事情來了,心也不動,如意的事情來了,心裏面也不動。你說你很成功,滿世間的珍寶都是你的,你心裏還是不安,你到社會上去,你心裏面都在想「你們都在打我的主意」,心裏也有很多的疑惑,可能還要找幾個保镖的人,不然心不安,雖然有保镖,可能心還是不安,回到家裏來,很多很多的問題,心裏不安。如果你得了聖道,雖然一分錢也沒有,但是你心裏面很安,不論什麽事情沖擊你,你心裏面都不動。所以,得聖道好過得世間的財富,所以,「不如見道迹」。 

  【寒山詩】:

  『重岩我蔔居,鳥道絕人迹,庭際何所有,白雲抱幽石,

  住茲凡幾年,屢見春秋易,寄語鍾鼎家,虛名定無益。』。 

  這句是寒山詩裏面的。寒山,這個人,他在什麽地方住呢?他在「重岩」,一重一重的高岩,最高的地方,躲在那裏獨居,對比起來,那裏最好,在那裏住。「鳥道絕人迹」,這個地方是鳥在飛來飛去的道路,人是很難到那裏去,「絕人迹」,只有鳥飛到這裏來,我就在那裏住。

  「庭際何所有」,我住的那個房子裏面有什麽?我的屋子裏面有沙發嗎?沒有!電燈也沒有!「白雲抱幽石」,我的那個屋子,白雲有時候來,再來就是有幾個石頭,就只有這麽多,若按我們人世間來看,認爲這個地方太苦了。

  「住茲凡幾年,屢見春秋易」,若有人問,你在這裏住多少年了?我也不知道多少年,我就看見春天百花開,秋天又枯萎了,下大雪了,就是這樣子。

  「寄語鍾鼎家,虛名定無益」,在這裏住,能放下一切萬緣,專心辦道,一定是成功的,成功以後,心裏面有叁昧,也有聖道,所以,他的內心是非常充實的,非常的快樂的,是真實的有成就,任何人不能破壞他。如果你說:「我不歡喜那樣苦的境界,我要在世間上奮鬥,我要成功了,我有很多的財富,我有很大的權力」,鍾鳴鼎食之家,就是富貴的人家,你歡喜這樣子,我「寄語」告訴你,「虛名定無益」,世間上的富貴榮華都是假的,沒有真實的利益,誰是最苦惱的?就是富貴人最苦惱。

  你看看曆史,劉邦打垮楚霸王,劉邦快樂嗎?劉邦並不快樂!其他皇帝都是一樣,唐太宗的心裏也不快樂。隋文帝臨終時,心裏就後悔了,不應該把權力交給他的二兒子楊廣,楊廣實在是個敗家子,他父親打的天下本來是很富強的,楊廣很快就搞垮了,所以,改由唐太宗做皇帝。如果隋陽帝知道好歹,像他父親那樣子,那麽,唐太宗未必成功,所以,諸法是因緣的,隋炀帝很苦惱,他死掉了,唐太宗的心裏也是不快樂。世間上很多的富貴人,例如,晉朝時的石崇,都是不得好死啊,積了很多的財富,結果苦苦惱惱的死掉了,有什麽好啊!「寄語鍾鼎家,虛名定無益」,富貴榮華是個虛名而已,實在沒有什麽好處,真實要有什麽好處,只有修學聖道,才是好的。

  對不住,我中間這段文講得很略。

  

《學習佛法的次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