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活。现在你若想要修学圣道,就不可以爱,也不要憎,所取的一切相,都是因缘生法,都是无常的,都是生灭变化的,终归於空的,所以不取相。
「不可得」,所取的相都是毕竟空寂的,是不可得。这样子,心就不住一切法,心本身就是离一切相的,住於无分别境界,成功了,就是圣人。
前面是说修四念处,身受心法,是我们的所缘境,能作如是观。以下是说,一般的境界都是假的,如果我看见佛了,也是假的吗?这是一个问题。
「唯见色闻声,是人不知佛」,我们是普通人,佛来到我们人世间,他要有一个身形,当然,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非常的殊胜,他要会说话,声音要非常的美妙,能说出来种种的佛法,我们没有得圣道的人,就只是看见佛这样的身相、这样的色、听见这样的声音,其他的什麽,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看见一个人,也是看见一个人的行住坐卧,表现於外的威仪的相,我是看见了,说话的音声,我也是听见了,其他的什麽,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看见佛,也还是这样子,这样的情形,「是人不知佛」,这个人是不明白什麽是佛的,佛所以为佛的,我们是不明白的。究竟佛所以为佛的是什麽?是真如的境界,真如的境界才是佛。读金刚经,「如来者,诸法如义」,诸法如,这是佛的境界。什麽叫做诸法如?不明白!那麽,我们看见佛,我们也不明白佛的境界,只是一个色身的虚妄境界而已。所以,「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金刚经这样告诉我们。怎麽样才可以算是见到佛了?你能见到诸法如,你才能见到佛了,是这样的意思。我们平常静坐的时候,没有什麽特别的境界,有一点相应的时候,有可能见到佛来了,或者见到诸天来了,这时候,应该怎麽办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该是这样子。
我们去拜见一位禅师,向他参学时,拜见完了,他就会问你:「你从什麽地方来?」,就会问这句话,你若说:「我从三藩市来」,这个禅师就会打你香板,因为你回答得不对。如果你是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他问你:「你从什麽地方来?」,这时候,你如何回答?你就不会那样回答,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来去者不可得,情形不同了。
所以,这里说,真如才是佛义,「如来者,诸法如义」,你若见到诸法如,才是见到佛了。但是,这个如,「非是识境故」,不是我们现在的分别心的境界,那是圣人无分别的清净的智慧境界,我们若经过闻思修的修行,成就那个清净的无分别的智慧,才能见到诸法如。
「暖顶忍世第一,一刹那见圣谛」,我们若在禅定里面这样观,观诸法如,或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们这样观,观而又观,白天也是观,夜间也作如是观,久了的时候,你的智慧也就增长了,就会增长,逐渐就强大起来有力量,达到极点的时候,就叫做「世第一」,到了世第一,一刹那间,一进步,就见到真如理了,就是「一刹那见圣谛」,见到诸法如了。
何谓「暖顶忍」?「暖」,不是寒冷的意思,旧时代钻木取火,木原来也没有什麽温暖,但是,你不断的钻,它就温暖(热)了,这表示什麽呢?由热而又热,最後就出火了,这个火是光明的,表示圣人的智慧是光明的,就出来圣人的智慧了,但是,火是热的,暖也是热的,暖与火有相似的地方,就是我们在禅定里面观诸法如,常常这样观,这个时候,还不是圣人,但是,你的智慧与圣人有相似的地方了,都是热的,暖就是这个意思。「顶」,譬如你走到高山顶,向四方望的时候,看得非常清楚,就是你不断的修止观,你的智慧进步了,观察诸法的真理,观察得非常清楚,而不是朦胧朦昧的,这就是顶。
「忍」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你同意(肯定)是这样子,忍是安忍不动的意思,就是你观诸行是无常的,诸法是无我的,一切法是不生不灭的,道理在你心里面安忍不动了,承认是这样子,这个忍还有什麽意思?不退下来了。前面的「暖顶」,还有可能会退,到「忍」的时候,就不退了。再进一步,就到「世第一」,这时候的智慧还不是圣人,但是,在凡夫的世界,他是最殊胜的、最第一的,所以叫做世第一,再进一步就是圣人了,一刹那间就得圣谛了,当然,这时候还没有圆满,还要继续用功的。
【第四颂】: 『假使积珍宝,崇高至於天,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
以下是赞叹学习圣道的重要,我们世间人,尤其是我们在欲界地面上住的人,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财富,所以我们努力的去赚钱、去积聚珍宝,我们很成功,「假使积珍宝,崇高至於天」,珍宝积聚起来,能达到天那麽高,积聚很多的珍宝,「如是满世间」,像这样满世间的珍宝,都是自己的财富,「不如见道迹」,也不如能得圣道,因为什麽呢?得圣道,就是心安。世间上有很多如意的事情,也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但是,得圣道的人的心里面不动,不如意的事情来了,心也不动,如意的事情来了,心里面也不动。你说你很成功,满世间的珍宝都是你的,你心里还是不安,你到社会上去,你心里面都在想「你们都在打我的主意」,心里也有很多的疑惑,可能还要找几个保镖的人,不然心不安,虽然有保镖,可能心还是不安,回到家里来,很多很多的问题,心里不安。如果你得了圣道,虽然一分钱也没有,但是你心里面很安,不论什麽事情冲击你,你心里面都不动。所以,得圣道好过得世间的财富,所以,「不如见道迹」。
【寒山诗】: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秋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
这句是寒山诗里面的。寒山,这个人,他在什麽地方住呢?他在「重岩」,一重一重的高岩,最高的地方,躲在那里独居,对比起来,那里最好,在那里住。「鸟道绝人迹」,这个地方是鸟在飞来飞去的道路,人是很难到那里去,「绝人迹」,只有鸟飞到这里来,我就在那里住。
「庭际何所有」,我住的那个房子里面有什麽?我的屋子里面有沙发吗?没有!电灯也没有!「白云抱幽石」,我的那个屋子,白云有时候来,再来就是有几个石头,就只有这麽多,若按我们人世间来看,认为这个地方太苦了。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秋易」,若有人问,你在这里住多少年了?我也不知道多少年,我就看见春天百花开,秋天又枯萎了,下大雪了,就是这样子。
「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在这里住,能放下一切万缘,专心办道,一定是成功的,成功以後,心里面有三昧,也有圣道,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充实的,非常的快乐的,是真实的有成就,任何人不能破坏他。如果你说:「我不欢喜那样苦的境界,我要在世间上奋斗,我要成功了,我有很多的财富,我有很大的权力」,钟鸣鼎食之家,就是富贵的人家,你欢喜这样子,我「寄语」告诉你,「虚名定无益」,世间上的富贵荣华都是假的,没有真实的利益,谁是最苦恼的?就是富贵人最苦恼。
你看看历史,刘邦打垮楚霸王,刘邦快乐吗?刘邦并不快乐!其他皇帝都是一样,唐太宗的心里也不快乐。隋文帝临终时,心里就後悔了,不应该把权力交给他的二儿子杨广,杨广实在是个败家子,他父亲打的天下本来是很富强的,杨广很快就搞垮了,所以,改由唐太宗做皇帝。如果隋阳帝知道好歹,像他父亲那样子,那麽,唐太宗未必成功,所以,诸法是因缘的,隋炀帝很苦恼,他死掉了,唐太宗的心里也是不快乐。世间上很多的富贵人,例如,晋朝时的石崇,都是不得好死啊,积了很多的财富,结果苦苦恼恼的死掉了,有什麽好啊!「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富贵荣华是个虚名而已,实在没有什麽好处,真实要有什麽好处,只有修学圣道,才是好的。
对不住,我中间这段文讲得很略。
《学习佛法的次第》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