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護法門

  四護法門

  

  經論中有法門名爲「四護」:一、「命護」,二、「力護」,叁、「心護」,四、「正方便護」。

  

  何謂「命護」?對于我們的果報:這個身體,應該好好保護它。實在來說,蟲蟻尚且偷生,誰不知道保護自己的身體呢?但是佛法中所說的保護,有不同的意義:即對于維持生命所需的一切資財:衣服、飲食、醫藥、臥具等,要如法地去追求,不得以非法手段獲取,叫做「命護」。

  

  我們前生多少積了一些善法功德,所以今生能得到人的果報。人的果報好過叁惡道太多了,叁惡道是很苦很苦的!而諸天的果報雖然比人好,但是,其中有一重要之處不如人——就是人間有佛法!能有機會接觸佛法、發心學習,對諸天而言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因爲諸天之中,色、無色界的天人,禅定非常高深,他認爲自己的境界很圓滿了,所以不願再進一步的學習佛法。而欲界天的人不老、不病,身體永久健康,欲樂非常殊勝,非人間所及;他們以這樣的身體去享受欲樂,迷醉其中,不能醒悟。就算知道佛法好,也很難來到人間學習佛法。這是我們人勝過諸天之處。

  

  所以,我們應該保護這個果報令不失。如果你能多作善法,不做罪過之事,則今生是人,最低限度來生還能是人,也可能生到天上享福。不造罪過的事情,就是保護了自己,故名「命護」。

  

  然而在世間享福時,能不造罪嗎?

  

  一般人生存的目的,就是爲了享受。到學校讀書,入社會做事,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就是要賺大錢享受五欲樂。實在來說,一天行住坐臥中,一定要有些令你滿意的事情,心情才好一點。如果完全無法如意地享受,這個人可能就失去生存的意樂,要自殺了。但是,沒有任何錢財,大概也很難有什麼享受。所以,「人爲財死,鳥爲食亡」,想盡各式各樣的辦法要取得財富。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求財是對的,因爲生存不能一無所有,但是要如法,非法則有罪過;有了罪過,即失人身而墜叁塗。所以,要如法的追求財,不義之財不可貪求。

  

  初入佛門受叁皈、五戒、八戒,乃至出家戒、菩薩戒,實在皆包含此意。不是害怕警察來捉、國家法律製裁,而是因爲知道將來有後患。這後患無法由別人代理承擔,完全是自作自受,你無法逃避或藏匿的。

  

  佛教徒相信因果——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即使生活貧窮困苦,也不會做非法的事情。《大智度論》上有一句話:「人雖貧賤而能持戒,勝于富貴而破戒者。」貧苦之人,表面上沒有富貴者的自在安樂;但是若能持戒,功德勝過富貴而破戒之人。這就是「命護」。

  

  第二是「力護」,就是要保護你的健康,享受財、欲的時候,不要太過頭。譬如:吃飯不可以太多,也不能完全不吃飯,過與不及,皆非健康之道。能恰如其分地去享受欲,這叫「力護」。

  

  第叁是「心護」。內心有邪念、有染汙時,能迅速將之排解出去,令心清淨,叫做「心護」。換言之,就是保護內心的清淨,令不染汙之意。這是「命護」的根本。

  

  南傳《法句經》雲:「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世間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從心開始的。由清淨心所開創的事情,令你安樂自在;心若染汙,貪瞋癡活動著,表面上的行爲縱然冠冕堂皇,但內心裏卻是藏汙納垢。聰明的人懂得隱藏自己,常人不一定能看出問題,但是無法蒙蔽佛菩薩,也不能逃過業報的製裁。

  

  所以,佛教徒學習了佛法,要保護內心的清淨;對他人有害之事,不但不能做,心裏也不可以想,這叫做「心護」。話雖如此,但事實上要保持內心清淨,沒有貪瞋癡的染汙,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第四是「正方便護」,就是采取行動、令心清淨。何謂「正方便」?首先要能堪忍一切難忍之事,精進不懈怠的去修學聖道。譬如:靜坐半小時,腿痛就不坐了,腿子一放就走了;拜佛半小時,感覺不舒服就不拜了,看電視去;這一點小事不能忍,就不能修學聖道了。

  

  修學聖道雖然不像說話那麼容易,但是習慣了,也不是難事。坐半小時、坐一個鍾頭、坐兩個鍾頭、叁個鍾頭,乃至有人一下子坐八個鍾頭,一下子坐二十四小時都能;因爲習慣了,慢慢你會進步的。

  

  所以,初開始有困難,你要忍受一點;能夠忍受,你也就會精進不懈怠。爲了修學聖道令心清淨,你要忍受這些困難,就成功了。

  

  例如,小時候不願意讀書時,就逃學,跑出去玩。等到年紀大了,十歲,十一、十二、………十八、十九歲,漸漸地自己會想:「父母叫我讀書,老師叫我讀書,將來我學成了專業知識,畢業了以後,在社會上能有所作爲;我若不讀書,無專業知識,將來幹什麼?」自己會想的時候,有困難時就能忍耐,這就是他自己的智慧能調整自己的懈怠、能調整自己的過失。

  

  我們學習佛法也是一樣!我爲了將來能得聖道,解除一切苦惱的問題,我要忍耐一點。你有這樣的心情,就能夠用功修行,將來就成功了。修行這件事,主要是令心清淨:思想上清淨,行爲也清淨;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

  

  怎麼樣修行才能使令我的叁業清淨,而不懈怠呢?

  

  今天的中國佛教,就是我們漢文佛教,大多數都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好!的確好!能往生阿彌陀佛國就成功了。也有人不是太歡喜念佛,歡喜念各式各樣的咒。歡喜學密也是好,也可以這樣用功。

  

  也有人不歡喜念咒,歡喜念經,念《華嚴經》、《法華經》、《大般若經》、《金剛經》,念各式各樣的經;就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這樣念。雖然對于經裏面的義不是十分明了,但是還歡喜念。也可以背下來;早晨念一部、晚間念一部,感覺好,就是這樣用功,這也是好。

  

  你歡喜念經也好、歡喜念咒也好、歡喜念佛也好、歡喜拜佛也好。或者這幾樣都歡喜;經也念、咒也念、佛也念,也拜佛,這樣子修行,也是好。但是這樣修行能得聖道嗎?

  

  約現在來說,雖然每天還做功課、念經、拜佛,但是若別人來瞪你一眼的時候,心裏就不舒服。或者有人有了行動,罵你、毀辱你,或者是非理相加打你一拳,你心裏怎麼樣?你的煩惱可能就起來了。

  

  沒有高慢心的人,我看是很少很少。多數的人有貪心、也有高慢心,有各式各樣的煩惱。雖然是這樣用功修行,但是心不能調伏,煩惱還隨時會動的。

  

  如此的程度,所謂的「命護」、「力護」、「心護」、「正方便護」都做不到。雖然每天做這麼多的功課,要令這個心沒有貪瞋癡一切煩惱的活動,清淨無染,還是辦不到的,那怎麼辦呢?

  

  《金剛經》也提到這個問題;《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維摩诘所說經》、《華嚴經》、《法華經》……,所有的經裏面,都提到這個問題,就是你應該進一步地用功修行。

  

  經論上告訴我們——「由聞思修得無生法忍!」這幾個字已經很明白告訴我們學習佛法的次第。而我們的用功修行,照經本念經文也好,念佛也好,拜佛也好,念咒也好,還只是停留在「聞」這個階段,還未及于「思」、「修」。所以,就算很精進而不懈怠,命護可能做到了,但是你達不到心清淨這個程度。

  

  「思」是專精思惟,前面還有一句話:「閑居靜處,專精思惟」。在寂靜的地方,就是這個地方沒有什麼吵雜聲音來幹擾你,也可能只是你一個人在那兒住,也可能是幾十個人、幾百個人、幾千人在那兒住,互相不幹擾,就等于一個人一樣,這就叫做「閑居靜處」。當然也不可以有虎、狼這些可能傷害人的野獸才行。就是那個地方很安全,你經行或靜坐都可以。

  

  「聞」從字面上看,就是聽別人講解佛法,但是也包括了你自己閱讀在內。這樣子從聞得來佛法的道理,你還要在寂靜處專精思惟。

  

  譬如佛法說:「諸行無常」,就是一切有爲法,都是有變動的,它不是常住不變的,不是永久的。這個話說得很明白,但是從字面上這樣了解,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再專精思惟。專精思惟的時候,對于諸行無常的道理,就會有深刻的認識。

  

  譬如,我看見這個人在罵我,或者是贊歎我,若你對諸行無常的義,有深刻的認識,你就會想:「人一剎那間就變了;前一剎那的那個人,就不是後一剎那的那個人。這也是無常。」

  

  如果這個無常義,在你心裏面印象深刻的話,那個人在罵你、在贊歎你的時候,你心裏面就不會去想:「他爲什麼罵我?爲什麼贊歎我?」你會正觀無常:「罵我的那個人,一剎那間就變了,後一剎那的那個人沒有罵我啊!前一剎那那個人贊歎我,後一剎那的那個人沒有贊歎我啊!」這樣子思惟時,內心的歡喜和忿怒就不動了。

  

  比如說:某甲罵我,某乙沒有罵我。某甲罵我,我看見他就不高興;但是某乙沒有罵我,我看見某乙的時候,心情很平靜。就是在前一剎那那個人罵我了,後一剎那的那個人沒有罵我。

  

  若能作如是觀,你這個心的反應,就和以前日常生活的習慣完全不一樣了,何況是幾十年前有個什麼不對勁的事情,內心煩惱就容易調伏。如果披讀曆史的書,由古至今富貴榮華豈不都無常了,與夢中境有何異乎?

  

  所以,修無常觀雖然還不是修畢竟空觀,但是也能調伏煩惱了。如果能夠對無常觀專精思惟,你的思想就會生起很不平常的變化,不會再像以前的習慣——看到罵你的人,還會忿怒:「爲什麼你要罵我?」那麼你的內心受到瞋怒的染汙就減輕了。

  

  所以,專精思惟是我們學習佛法中,一個很重要的階段。但是我們今天的漢文佛教徒,我看大多數這件事都沒做到。

  

  《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你讀這些文句,如果又能夠深入地專精思惟,力量更…

《四護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好自端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