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是超過你的想象之外的!這樣子去專精思惟,能保護你令心清淨;心清淨了,所以語言也清淨,世界也清淨;但是沒得無生法忍,還是不夠的。這只是在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的階段,還是不及格。但是在我們今天來說,這個佛教徒已經很好了,和一般的佛教徒不一樣了。
修所成慧是指修止觀說的,這又不同了。多靜坐修禅定,使令這個心明靜而住,遠離一切雜念,也不昏沈、也不散亂;坐在那裏不打瞌睡,心裏面也不胡思亂想,一切分別心與一切動亂都停下來,心裏面寂靜住,你若沒有昏沈,就是有明了性;這個「明」和「靜」能相續不斷地這樣繼續下去,明靜而住。
這個明靜的力量越高深越好;就是從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到色界四禅,到無色界的四空定,若是到滅盡定是更高深了,這是九次第定。這決定是要把塵勞的事情放下,拿出時間靜坐、修奢摩他的止,成功了就得定了。
靜坐有二個方法:一個是止,一個是觀。
毗缽舍那是觀,觀就是思惟,思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些道理。思惟「色即是空、受想行識即是空……」、「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文字所诠示的道理,經過別人的講解,或者自己閱讀參考書,你通達了如是道理再去思惟。如果得到禅定了,在禅定裏繼續思惟觀察,這是不同于聞、思的另一個境界。
如能精進不懈怠,終究有一天成功了,得無生法忍、得聖道了。得了聖道的時候,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所以「心護」這地方可是不簡單的事情。
前邊那個「命護」、「力護」是通于一般的境界的;平常理智稍微強一點的人,也能不去撿人的便宜,甯可忍受一時的困難,而決定不做罪過錯誤的事,不一定非要聖人,也不是非要得了禅定的人,才做得到這些事。但是「心護」就不容易了。
我們看《叁國演義》的空城計,孔明在城牆上彈琴,這是個計,但孔明的心不亂,所以司馬懿在城下聽琴的聲音,未能識破,不敢命令軍隊入城。其實,軍隊若入了城,孔明就變成俘虜了。
我想孔明是有這個智慧,能夠萬緣放下,在那兒彈琴,就當做沒有事兒,這件事應該能做到。我相信孔明這個人平常可能有多少訓練——澹泊以明志,甯靜以致遠,他在教子的文章中說到「甯靜」這個字,當然他那個「甯靜」不一定是禅定。
《叁國演義》是小說,不必都是真的;但是,「叁顧茅蘆」這件事可能是真的。從這件事看出來,孔明的確是「澹泊以明志」,對于世間上的榮華富貴,心情不是那樣的歡喜,所以他心裏比較寂靜。假設真是有「空城計」這件事,孔明平時可能多少有些寂靜的功夫。所以到那時候,他就能做得到。如果完全沒有訓練,在那個緊張的境界,心裏面能靜下來嗎?大智慧人也有可能!
所以,我們佛教徒若不想要得聖道,只希望「我將來到阿彌陀佛國去!」不修止觀或者也可以。若是你想現在這一生在佛法裏有高深成就的話,那就應該努力修止觀。
四念處就是止觀!
有人提出問題:「四念處是小乘!念阿彌陀佛是大乘!」這個說法,我應該明白點說,這個人的佛法,學習得不夠程度!四念處通于大乘、通于小乘;你若說四念處是小乘,那表示你佛法學習得只有一少分,就不學了,所以會說出這樣的話。
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修四念處,四念處就是大乘;如果你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你發出離心修四念處,四念處就是小乘。四念處本身無所謂大、小,大、小是約修行的動機來說的,此是其一。
第二、不要輕視小乘佛法,它是得聖道的法門!你怎麼可以輕視呢?假設有人,沒有良心,就是用點高明的手段欺騙人,看來好像有神通似的,乃至他不是佛教徒,我們佛教徒可能就向他磕頭頂禮了——哎呀!了不起!他有神通。
欺騙人實在是罪過的事情,值得人家恭敬嗎?而小乘佛法也是佛法,釋迦牟尼佛開示我們的,不是凡夫法,也不是外道法。佛告訴我們,這樣學習,修四念處能有力量調伏貪瞋癡的煩惱、轉凡成聖,完全是對的!我們應該生恭敬心。
只是站在大乘佛法來說,小乘佛法的問題,就是大悲心不圓滿而已。你發了大乘的無上菩提心、學習佛法,但是你沒得聖道,還不如初果聖人的道力。
初果聖人命終的時候,決定是正念分明,第二生決定是生到天上或人間,不會到叁惡道去。你說你發無上菩提心了,但是不修四念處,內心時時有煩惱在活動,叁惡道的門是開著的啊,你隨時會到叁惡道去的啊!你不如初果聖人的道力,怎麼可以輕視呢?不可以輕視四念處的!這可見我們中國佛教的衰微!
所以「命護」、「力護」這兩件事,我們理智強的人是可以辦得到的,不是太難;但是「心護」不容易,還要有「正方便護」,努力不懈怠地修學四念處的聖道——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
在《大般若經》上說:「須陀洹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這是聖道的境界。所以就算是這個人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他發了出離心,也是非常值得恭敬的,這個人真實是佛教徒了。
修四念處有什麼好?立刻地能調伏煩惱,立刻的有效,令心清淨。譬如說,一般人最重的煩惱,就是「男女愛」的問題。你修四念處,譬如你能修不淨觀:「觀此粉飾身,瘡傷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絕非常存者。」這是《法句經》上的一個頌。你仔細地去觀察思惟這四句話,欲心、愛心立刻就停下來,心就清淨。
這還是說我們一般的散亂心,我們能這樣思惟,它就有這個力量,何況能在定裏面思惟!你若能夠超越欲界定,在未到地定裏面修四念處,那力量是更大了,可以得初果,得初果不是很難的事!
不過,修未到地定要用點力,多數人都是要經過一番努力才可以。有的人連續坐五分鍾都有困難,感覺很辛苦,心裏面那個動亂沒有辦法調伏就坐不住。但是有的人也不是很難;他並沒有長時期地靜坐,未經過多久也就相應了;別人坐兩個鍾頭,他像五分鍾,就有這種境界。
修不淨觀把這欲心停下來,心則清淨。此心清淨,是身清淨、口清淨的根本!你能這樣做,佛菩薩一看:「我這個徒弟心清淨了。」佛菩薩歡喜呀!怎麼可以說修四念處是小乘!
所以「命護」、「力護」、「心護」、「正方便護」,這四個護前二個護是通一般性的,只要理智強的人都能辦得到,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爲你做惡事傷害別人、從中取利,這件事犯法,也違犯佛法的戒律,而且將來還有後患的。不論你現在有極大的福德,極大的權力,因果是平等的!出家人也是一樣,作錯了事,也是有因果的。後兩個「心護」和「正方便護」,是進一步修學聖道,徹底地解決生死的問題了。
所以,我們應該在聞所成慧的程度上,再進一步「思」、「修」;這樣次第修行,有可能在廣大的佛教徒裏面,出現一位聖人,這是佛教的「興相」——興盛的氣象。不是表面上人多,就是佛法很興盛了。
但是佛菩薩也是同意,大家在聞所成慧這裏努力,也是栽培了善根;雖然這個善根栽培得不是有力量,但是將來也能得聖道。不過那是很遠、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叁日于臺北文殊院
《四護法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