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护法门▪P2

  ..续本文上一页大,是超过你的想象之外的!这样子去专精思惟,能保护你令心清净;心清净了,所以语言也清净,世界也清净;但是没得无生法忍,还是不够的。这只是在闻所成慧、思所成慧的阶段,还是不及格。但是在我们今天来说,这个佛教徒已经很好了,和一般的佛教徒不一样了。

  

  修所成慧是指修止观说的,这又不同了。多静坐修禅定,使令这个心明静而住,远离一切杂念,也不昏沈、也不散乱;坐在那里不打瞌睡,心里面也不胡思乱想,一切分别心与一切动乱都停下来,心里面寂静住,你若没有昏沈,就是有明了性;这个「明」和「静」能相续不断地这样继续下去,明静而住。

  

  这个明静的力量越高深越好;就是从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到色界四禅,到无色界的四空定,若是到灭尽定是更高深了,这是九次第定。这决定是要把尘劳的事情放下,拿出时间静坐、修奢摩他的止,成功了就得定了。

  

  静坐有二个方法:一个是止,一个是观。

  

  毗钵舍那是观,观就是思惟,思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些道理。思惟「色即是空、受想行识即是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文字所诠示的道理,经过别人的讲解,或者自己阅读参考书,你通达了如是道理再去思惟。如果得到禅定了,在禅定里继续思惟观察,这是不同于闻、思的另一个境界。

  

  如能精进不懈怠,终究有一天成功了,得无生法忍、得圣道了。得了圣道的时候,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所以「心护」这地方可是不简单的事情。

  

  前边那个「命护」、「力护」是通于一般的境界的;平常理智稍微强一点的人,也能不去捡人的便宜,宁可忍受一时的困难,而决定不做罪过错误的事,不一定非要圣人,也不是非要得了禅定的人,才做得到这些事。但是「心护」就不容易了。

  

  我们看《三国演义》的空城计,孔明在城墙上弹琴,这是个计,但孔明的心不乱,所以司马懿在城下听琴的声音,未能识破,不敢命令军队入城。其实,军队若入了城,孔明就变成俘虏了。

  

  我想孔明是有这个智慧,能够万缘放下,在那儿弹琴,就当做没有事儿,这件事应该能做到。我相信孔明这个人平常可能有多少训练——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在教子的文章中说到「宁静」这个字,当然他那个「宁静」不一定是禅定。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必都是真的;但是,「三顾茅芦」这件事可能是真的。从这件事看出来,孔明的确是「澹泊以明志」,对于世间上的荣华富贵,心情不是那样的欢喜,所以他心里比较寂静。假设真是有「空城计」这件事,孔明平时可能多少有些寂静的功夫。所以到那时候,他就能做得到。如果完全没有训练,在那个紧张的境界,心里面能静下来吗?大智慧人也有可能!

  

  所以,我们佛教徒若不想要得圣道,只希望「我将来到阿弥陀佛国去!」不修止观或者也可以。若是你想现在这一生在佛法里有高深成就的话,那就应该努力修止观。

  

  四念处就是止观!

  

  有人提出问题:「四念处是小乘!念阿弥陀佛是大乘!」这个说法,我应该明白点说,这个人的佛法,学习得不够程度!四念处通于大乘、通于小乘;你若说四念处是小乘,那表示你佛法学习得只有一少分,就不学了,所以会说出这样的话。

  

  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修四念处,四念处就是大乘;如果你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你发出离心修四念处,四念处就是小乘。四念处本身无所谓大、小,大、小是约修行的动机来说的,此是其一。

  

  第二、不要轻视小乘佛法,它是得圣道的法门!你怎么可以轻视呢?假设有人,没有良心,就是用点高明的手段欺骗人,看来好像有神通似的,乃至他不是佛教徒,我们佛教徒可能就向他磕头顶礼了——哎呀!了不起!他有神通。

  

  欺骗人实在是罪过的事情,值得人家恭敬吗?而小乘佛法也是佛法,释迦牟尼佛开示我们的,不是凡夫法,也不是外道法。佛告诉我们,这样学习,修四念处能有力量调伏贪瞋痴的烦恼、转凡成圣,完全是对的!我们应该生恭敬心。

  

  只是站在大乘佛法来说,小乘佛法的问题,就是大悲心不圆满而已。你发了大乘的无上菩提心、学习佛法,但是你没得圣道,还不如初果圣人的道力。

  

  初果圣人命终的时候,决定是正念分明,第二生决定是生到天上或人间,不会到三恶道去。你说你发无上菩提心了,但是不修四念处,内心时时有烦恼在活动,三恶道的门是开着的啊,你随时会到三恶道去的啊!你不如初果圣人的道力,怎么可以轻视呢?不可以轻视四念处的!这可见我们中国佛教的衰微!

  

  所以「命护」、「力护」这两件事,我们理智强的人是可以办得到的,不是太难;但是「心护」不容易,还要有「正方便护」,努力不懈怠地修学四念处的圣道——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

  

  在《大般若经》上说:「须陀洹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这是圣道的境界。所以就算是这个人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他发了出离心,也是非常值得恭敬的,这个人真实是佛教徒了。

  

  修四念处有什么好?立刻地能调伏烦恼,立刻的有效,令心清净。譬如说,一般人最重的烦恼,就是「男女爱」的问题。你修四念处,譬如你能修不净观:「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这是《法句经》上的一个颂。你仔细地去观察思惟这四句话,欲心、爱心立刻就停下来,心就清净。

  

  这还是说我们一般的散乱心,我们能这样思惟,它就有这个力量,何况能在定里面思惟!你若能够超越欲界定,在未到地定里面修四念处,那力量是更大了,可以得初果,得初果不是很难的事!

  

  不过,修未到地定要用点力,多数人都是要经过一番努力才可以。有的人连续坐五分钟都有困难,感觉很辛苦,心里面那个动乱没有办法调伏就坐不住。但是有的人也不是很难;他并没有长时期地静坐,未经过多久也就相应了;别人坐两个钟头,他像五分钟,就有这种境界。

  

  修不净观把这欲心停下来,心则清净。此心清净,是身清净、口清净的根本!你能这样做,佛菩萨一看:「我这个徒弟心清净了。」佛菩萨欢喜呀!怎么可以说修四念处是小乘!

  

  所以「命护」、「力护」、「心护」、「正方便护」,这四个护前二个护是通一般性的,只要理智强的人都能办得到,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你做恶事伤害别人、从中取利,这件事犯法,也违犯佛法的戒律,而且将来还有后患的。不论你现在有极大的福德,极大的权力,因果是平等的!出家人也是一样,作错了事,也是有因果的。后两个「心护」和「正方便护」,是进一步修学圣道,彻底地解决生死的问题了。

  

  所以,我们应该在闻所成慧的程度上,再进一步「思」、「修」;这样次第修行,有可能在广大的佛教徒里面,出现一位圣人,这是佛教的「兴相」——兴盛的气象。不是表面上人多,就是佛法很兴盛了。

  

  但是佛菩萨也是同意,大家在闻所成慧这里努力,也是栽培了善根;虽然这个善根栽培得不是有力量,但是将来也能得圣道。不过那是很远、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三日于台北文殊院

  

  

《四护法门》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好自端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