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好自端严

  好自端严

  

  各位同学、各位居士、各位法友:

  

  我们蒙三宝的光明慈悲护念,三年圆满了。

  

  本学院是在一九九六年三月间开学的。蒙慧天长老远来策划指导,又蒙见勖法师、见品法师、见胤法师、开云法师、宏仁法师、性净法师、慧南法师、常柏法师、清如法师等各位法师的发心协助,至为感谢!

  

  前天我们举行结业考试,一直到昨天早晨,我才把卷子全部看完。从考卷上看得出来,我们的同学的确是很用功,我的心情感觉到颇多的安慰,没有白辛苦。

  

  但是《瑜伽师地论》我们才学习到〈声闻地〉的一部分,还有一大部分没有学习;后面的〈菩萨地〉是很重要的,我们还未学到,所以,我们应该继续地学习下去。教务法师把各位同学申请继续修学的报名表交给我,我们的同学经过这三年辛苦的学习后,还是不怕辛苦地愿意继续学习,真可以赞之为难能可贵了。

  

  在我们第一个三年开始的时候,我们先学习的课程是四念处。我曾经和各位说过,学习四念处是准备静坐的时候用的,希望同学们从静坐中用四念处来清净自己的身口意。四念处中有奢摩他也有毘钵舍那,若是把止与观拿来对论,奢摩他是比较容易学习的;若是毘钵舍那,则我们经过多少年佛法的熏习,应该是能觉悟到,毘钵舍那是很深奥的。

  

  我们在〈声闻地〉中学习了阿那般那念、不净观、界差别观、慈愍观、缘起观;在〈三摩呬多地〉中学习了三三昧、八解脱等,这都是属于小乘的止观法门。到了〈菩萨地〉中还有大乘佛教的止观法门。但是,小乘佛法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如能有诚意发出离心,学习小乘的四念处是可以得阿罗汉的。若是学习大乘唯识的毘钵舍那,或者是从《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中学习观法,那当然是比小乘的四念处又更殊胜;大小乘都是四念处,但是大乘是更深刻的,能使令我们得到无生法忍。

  

  可是,想要学习大乘唯识的毘钵舍那或中观的毘钵舍那,按照一般的情形,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毕业的。就算是你的智能高明,从文字上已经能够明白「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的文义,或者你已经能够通达一切法自性空;但是,你静坐的时候,未必能观上来,所以还是要继续努力才行。

  

  「解」不容易,而「行」应该比「解」还更难。当然这其中也还有差别;如果你真能如实地从文字上觉悟了诸法实相、你确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修止观的时候,还是有可能容易相应的,人与人之间不必然相同。

  

  本来我们学习《摄大乘论》时,就已经学习了唯识的精要之义。但是,因为我们的智慧肤浅,还不能深刻地认识到「名事互为客」的深义,也就不能作如是观。此在反省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举心动念,就会明白的。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阿难称誉品》云:

  

  尔时,佛告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无量戒众成就,无量定众、慧众、解脱众、无量解脱知见众成就。复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当知是人为如佛。

  

  (T08.288a)

  

  当知此经的正忆念──即是毘钵舍那,威力甚大!

  

  我希望我们能坚定意愿,学习《瑜伽师地论》的大乘唯识观完毕后,能再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智度论》的毘钵舍那,此时,我们修止观,应该容易多了。如果我们肯精进勿懈怠,我相信各位是能有成就的。

  

  我们学习了三年的四念处,每天都有静坐的课程,现在,我们应该反省一下,我们学习了四念处,成绩怎么样?

  

  八九年(六四事件之前),我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当时苏联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到中国大陆访问,他开记者会时说:我来看一看你们中国推行社会主义的成绩怎么样。我看到这句话,心里很不是味道。本学院在九七年九八年间来了一位同学,他遇到一种因缘时说:你们学习四念处已经那么久了,还是这个样子呀!我听见这句话,也一样不是味道。

  

  但是,现在我们自己问自己:我学习了四念处的成绩如何?

  

  我们学习文字的佛法也好,学习无文字的佛法也好,对于别人不要苛求,但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可以多一点;也就是说,我要要求自己不断地再努力;这样也就很好了。若说我三年一定要得到无生法忍,那样的要求是太过了。尤其是我刚才说,我们对于小乘佛法或者大乘佛法中的止观──四念处,还有一大部分没有学习,而且多少有些懈怠,若要求你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道,这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即使我们把〈声闻地〉学习完了,你若只是文字上读一遍,这还是不及格的。你一定要真实去思惟里边的道理,能掌握到其中的精义,这才能算你学习了一遍;而这时候也还不能说你就是毕业了。你一定是要学习又学习,又能多思惟,在文字上如实地通达,才能算是有资格开始学习止观。严格说起来,我们现在还没有开始修止观。但是,我希望我们第二个三年,能够达到这个程度。

  

  我常好说「我们出家人」,这句话使得在家居士讥嫌我,说我把在家居士和出家人分开了,但是我现在还要这样说。出家人放弃了世间上的欲来到寺院里过这种清淡的生活,一切都是清淡的境界,有什么事情能让你感觉欢喜的呢?我看是没有!

  

  但是,要是你能够把经论上学习的佛法在静坐的时候能够用,经行的时候能够用,与人谈话的时候能够用,举心动念的时候都能够用,假设你能够作到这样,不说大话,只要能得到欲界定的第九住心「等持」,我认为你开始能够有一些享受了。

  

  这时候虽然还没有轻安乐,但是,与以前动乱心的行相比较,可以说有多少好境界了。你的心情会好一点,随时心一摄念,就能够寂静住,一坐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腿也不痛,或者痛,但是不在意,心里只是明静而住。这时候心情是愉快的。若是你能进一步再得到未到地定,有了轻安乐了,你就很明显地知道自己没有白出家;虽然受了多少年的辛苦,功不唐捐。从未到地定再上去,要想得初禅就很容易了。不像我们初开始静坐时内心散乱极重,腿子也痛,痛得不容易忍受,非得起来跑跑不可;若是得了「等持」,内心就太平得多了,那个时候你会感觉到快乐。

  

  先前你出家的时候,父母反对,哥哥不同意,姊姊也不同意,虽是执着自己的理想,依循自己的意愿去作,也得到满足了,内心还是感觉不舒适的。到了这个时候,你的心里终于能够有点安慰了。

  

  虽然是在家居士也和我们一样学习佛法,但是他的生活环境和我们完全不同;他若是学习佛法深刻一点,也是能够忍可出家,否则,就会说:「不要出家!我在家也一样可以修行嘛!」其实,怎么能一样呢?完全不一样嘛!

  

  在我们的佛学院开始的时候,慧天老法师提议我讲一讲我的教育理念。当时我说,我们来到这个佛学院要作两件事:第一,学习佛法的正知正见。学习知道什么是佛法?我们出家人究竟是干甚么的?第二,学习调心。我们的心久远以来就是与贪瞋痴一起活动,现在,你发了出离心,不愿意再作苦恼的生死凡夫,而志愿得圣道。但是,愿得圣道,是一个空愿,怎么样满足这个愿呢?就是须要调心,用所学得的正知正见来调心。

  

  当你的心行开始进步,就能逐渐地趣向圣道。如果你所发的是出离心,你能得初果;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果位,但是,他是圣人,不是凡夫。我们中国佛教向来宏扬大乘佛法,对于小乘佛法不是那么样地注意,然而,小乘初果虽然不那么圆满,他是圣人了,我们应该对他生恭敬心。

  

  如果你能发出离心,又能发无上菩提心,当然是更了不起。不过,我们应当知道,如果你还没有发出离心,你说你发了无上菩提心?这是妄语!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绝对是具备出离心的。所以我们要想发无上菩提心,先要学习发出离心。

  

  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身语意行:他从大殿走到教室,又从教室走到斋堂……;他有时候这样说话,有时候那样说话……;从这些地方能看出来他有没有发出离心。你若是发了出离心,你自己也可以感觉到与未发出离心的时候,大不相同。这时候你对于戒定慧的学习,对于经律论的学习,如饥渴者想要饮食那样,对于自己所规定的功课,你都是能严格执行的。我有这样的思想:你虽然没有发无上菩提心,若能发出离心,还是了不起的!

  

  如果你发了无上菩提心,虽然还没有得无生法忍,还是凡夫,但是,你是菩萨。能发无上菩提心是很了不起的人,这是一位大人。你若能多读经论──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到弥勒菩萨那一段文中,或者《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大乘经论中;你去感受一下那种发无上菩提心的境界,发了无上菩提心的时候,你所表现出来的身口意是完全不一样了。

  

  但是,发无上菩提心、发出离心不是突然间的事,要经过深入学习佛法,又能认真地思惟,经过多少次的激荡,才能够从心底真诚地发出来出离的意愿;发无上菩提心,亦复如是。

  

  我刚才说过,我们虽然学习了三年,但是《瑜伽师地论》中〈声闻地〉还没有学完,〈菩萨地〉还没有开始;我们如果发了出离心,发了无上菩提心,当然不应该就此停下来,还要继续努力才可以!

  

  最后我想要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佛涅槃后百余年,在优婆毱多尊者的时代,也就是阿育王在位的时代。有一位天护长者他发动许多人到海上去采宝,他与这些人一起发愿,若是顺利成功,回来之后要举办一个无遮大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供养一切人。

  

  当时有一位阿罗汉比丘尼知道这件事后,她就入定观察这件事成功没有?成功了!无遮大会举办了没有?举办了!有多少人来参加呢?阿罗汉…

《好自端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禅者应具五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