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禅者应具五法

  学禅者应具五法

  妙境长老

  略说发心学禅行者,应须注意五法:一、闻。二、厌。三、愿。四、觉。五、勤。

  一、闻者:愿乐闻法,以自照心,引生正念,令心清净。

  二、厌者:由多闻正法故,觉慧明净,于世间盛事能见过患,不生愿乐。

  三、愿者:欣慕圣道,涅槃为最安隐,具胜功德,乐欲证得。

  四、觉者:应自警觉,若人未能得证圣道,现行种种不净思惟、恶不善业,恒为恶趣苦所随逐。

  五、勤者:于清净证得及杂染断灭中,遮止懒惰懈怠;精勤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令心明静、不散乱、不颠倒,随顺趣向悟入第一义谛。

  

  一、闻者:愿乐闻法,以自照心,引生正念,令心清净。

  「愿乐闻法」是对于学习佛法有欢喜心。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呢?「以自照心」:用佛法的正智观察自己的心行。初开始学习佛法者,容易有偏差的过失——我学习佛法,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将来能升大座,为人讲经说法的!确实的说,学习佛法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自己成就智慧、证悟胜义,消除烦恼、心得清净。

  我们弃舍了世间的享受,来到佛法里出家,应该是想离开烦恼家,才到寺院住。在寺院中,大殿供着佛像、藏经楼有藏经、禅堂修学止观、讲堂听闻佛法……,日日所见,都是愿意学习佛法、想要转凡成圣的同梵行者。这样的人聚会一处,应该没有烦恼!

  但是,有的时候若失掉正念,忘了本愿不想转凡成圣,依然放纵自己的老毛病、旧习惯,那么还是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常常阅读经论,思惟文中之义;一段时间以后,阖起本子,闭上眼睛再思惟:「这一段经文所说道理为何?」然后依此检查自己的心行。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经为鉴,可以正心念。」《金刚经》即是一面大圆满的镜子,自己那里有缺点、那里有进步,一照即知。若一时起了贪心、起了瞋心,要晓得这是不对的、有污点了。如果六十分算是及格,我现在有几分?就算平时没有猛利的贪瞋现前,你不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毕竟空寂的,就是个大错误!因为我们所有贪瞋痴的烦恼,都从这里引生出来。

  这时候怎样办呢?

  「引生正念,令心清净」。「正」字当做「好」讲,在此即是清净义;清净的智慧叫正念。我们应该建立清净的智慧,以清净智慧领导心行,心里常常思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能时时保持这样的正念,贪瞋痴的烦恼就不容易活动,令自己的心在清净的境界是清净,在杂乱的境界也是清净。

  《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云:「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瞋、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瞋、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从文字上看,可能会觉得入不二法门太难了。其实不难!若依这个道理思惟,或许不能立刻悟入,但是可以随顺、趣向悟入。

  我们住在寺院里,寺院是个清净的世界,心应该是清净的;但是有时人家来毁辱你,你心中忿恨不平,那就不清净了。或者人家赞叹你:「你很用功修行啊!你持戒很清净啊!你是我们的模范!」心若执着,也是不清净。所以不管遇见什么境界,赞叹也好、毁辱也罢,内心要能不执着——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达到这个程度才行。

  如果你能不断学习佛法,常常以佛法来反照自心、保持正念,烦恼就不容易现起,心也就容易清净。但是有时静坐老是心乱,止修不来、观也修不来。本来应该随文观义的,却偏要想:「刚才那个人瞪我一眼!他是什么意思呢?」

  心老是攀缘这些烦烦恼恼的事情,而不能有正念。

  怎么办呢?你去扫地!譬如大殿、禅堂,你常常清理,保持洁净;院子不干净,你就去扫一扫!不要说:「你怎么老是叫我做、不叫他做?」不要这样!若常能如此,静坐时,内心也容易清净,想止就可以止,想观就可以观。

  这是什么道理呢?静坐时,心里不能止、也不能观,杂乱的妄想就如同院子里的垃圾,破坏了环境的整洁。若能常常把外面的环境打扫干净了,相对地,静坐时内心也容易清净。

  所以在寺庙里,要勤劳一点、不要懒惰。有不顺心之事,不要向烦恼上会,向道上会:「这些境界都是来考验我的,看我修行的程度怎样!」他骂你一句,你怎样反应?自己修行的程度如何,完全可以从这里看出来。

  前面所说这些事情,完全从经论中来!我们若是出了家而不学习佛法,那能有智能吗?佛陀的法语告诉你:「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应该从这里悟入。为什么弃舍圣言量,自己坐在那里、闭上眼睛参「念佛是谁」呢?这样好比释迦牟尼佛没有出世,你自己了不起,不需要佛陀的教导就有能力开悟。这事对不对?若不学习经论,能知道什么?什么也不懂!纵使有极高的世间专业知识,站在修学圣道的立场来说,是完全没有用的!

  所以「闻者:愿乐闻法,以自照心,引生正念,令心清净。」由于你学习经论有了闻思的智慧,又能以智慧清净自己的心,达到一个程度以后,那时才有能力弘扬佛法、为人宣讲。若初发心就以为学习经论是为别人讲的,这不是十分正确的!

  

  二、厌者:由多闻正法故,觉慧明净,于世间盛事能见过患,不生愿乐。

  「厌」:就是不高兴、厌离世间;这是修行人对于世间应有的正念。「厌」从何来?「多闻正法故」。云何「多闻正法」﹖

  譬如:我到佛学院听法师讲《金刚经》,从「如是我闻」一直到「作礼而去」听了一遍;要你再听一次,你可能会说:「我已经听过了!我不要再听了!你最好讲《解深密经》、《楞伽经》。」如果有人问:「你在佛学院读书,佛学院都安排些什么课?」你就会回答:「很多!很多!《法华经》、《金刚经》、《解深密经》、《大乘起信论》,还有《瑜伽师地论》,这些我都学过了。」这样的态度是对的吗?其实,这是很有问题的!即使你年纪轻,记忆力强,若不能深入思惟,还是不行的!应该一次又一次重复学习。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样的深义,不是你听法师讲过,能记忆下来就好了,而是内心要能随顺文义去深入思惟。你可以用笔将解释记下来,读一读,然后闭上眼睛不断的思惟,直到你心里忍可:「是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这样子的!」达到这个程度后,和单纯只是文字上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若不如此,即使你的头脑像录音带似的,能将很多佛法一字不漏的记住,虽然很难得,但还不算「多闻」。必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惟,至于通达第一义谛的程度,才叫「多闻」。

  「由多闻正法故,觉慧明净」:若是我们能常常听闻佛法,又肯努力多多思惟,我们的智慧就会逐渐增长,「明」而又「净」。

  「明」是光明,即是智慧;「净」是清净,无有烦恼的染污。若是有智慧,仍有贪瞋痴的染污,则此智慧明而不净,不能有远见的!若是没有贪瞋痴,没有我、我所见,此时智慧明净,「于世间盛事,能见过患」。

  世间上兴盛的事情,是一般人所向往的,做皇帝好,做董事长也好。总之地位高、权力大,财富也多,就感觉这是可爱的。此可爱处,有慈悲心的人是能作功德的,否则也是能造罪的。

  「于世间盛事不见过患」的人,应是未修四念处者;不修四念处者,爱见烦恼也是不能调的。如是大权在握,岂能不随顺爱见而造罪乎?

  故「不生愿乐」:没有欢喜心,则能放下,专心修学圣道。如果你不多闻正法,觉慧也不明净,也许还认为:「我出家所为何来﹖我在世间上也可以做一番大事业啊!」看到那个人修大庙、做住持,得到很多名闻利养,心里作念:「你也不比我强多少,你能、我也能!我也可以修大庙、做住持,得到名闻利养。」这就是「于世间盛事,不能见过患。」

  我们用功修学圣道,非得要放下不可!你不放下,静坐时止也不能相应,观也不能相应。有的人虽然止相应、观也相应,却又动念:「我现在修得很好!我快得阿罗汉了、我快得无生法忍了,我现在可以做中国佛教会会长了。」反倒又生起名利心来,不是自作障道因缘吗?

  《涅槃经》云:大功德天(吉祥)是姊姊,黑闇(黑耳)是妹妹,姊妹常在一起、不相分离。世事亦复如是!不如意事随逐如意事,易言之,如意的事会令你苦恼的。

  汉末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前出师表》)其志盖是安静淡泊、耕读生活一辈子就好了,不求荣华富贵。孔明才华之高一时无二,何以如此消极?岂非觉悟了姊妹不相分离的苦恼乎?唯以刘备「三顾茅芦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斯感激,遂许以驱驰。」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孔明虽明,还是未能逾越两姊妹的纠缠也!

  人皆有理想!追求理想的快乐,好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一样,引导着赛犬向前追逐。理想中的快乐,让我们活了一辈子,忍受了许多痛苦,仍希望它来;在我们不断的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理想的快乐一直的未出现,而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想孔明也在内!

  我们出家人以佛为师,所以我们的聪明高于诸葛亮,「不许以驱驰」,彻底的放下世间求不得苦,全心全意乐求涅槃。

  

  三、愿者:欣慕圣道,涅槃为最安隐,具胜功德,乐欲证得。

  「厌」是放下世间尘劳之事,而「愿」,则是另有所求了。求什么呢?「欣慕圣道」:对圣道生起愿乐景仰之心。

  圣道是什么?无漏的戒定慧是也!「涅槃为最安隐」:此中无有烦恼及老病死故。圣道是因,涅槃是果;以欢喜修学圣道为因,然后得安隐涅槃之果。涅槃就是第一义谛,一切佛、一切大菩萨、一切大阿罗汉,皆安住于此。这里没有烦恼众苦扰乱,是一个最安隐、最安乐的地方,是永久和平、不可破…

《学禅者应具五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