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坏的处所,我们于此应生欢喜、欣慕之意。
我们出家人,欣慕圣道、乐求涅槃,因为圣道涅槃是超越一切世间,大光明、大自在的境界,「具」足种种殊「胜功德」——三明、六通、八解脱、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无上菩提等,所以「乐欲证得」。
我们要很诚恳的建立这样的意愿,不要佛法学了几年以后,心却为名闻利养所夺,而遗忘了修学圣道这件大事了,不应如是!
四、觉者:应自警觉,若人未能得证圣道,现行种种不净思惟、恶不善业,恒为恶趣苦所随逐。
第四是「觉」:应该警觉自己。未证圣道之前,既未得无生法忍,也没能得初果,止观没有力量,止不能止,观不能观,内心里就有种种不清净的思惟妄想,也可能有种种错误的行动,这样就「恒为恶趣苦所随逐」。今生虽然是人,但是三恶道的门是开着的,随时都可能堕落!若是得初果,就不会到三恶道去了。因为初果临命终时决定安住正念,偶然有一点烦恼,但是立刻能提起正念,降伏烦恼、恢复清净。
我们没有得圣道的人,若不常修习止观,内心有贪、瞋、痴、高慢等烦恼现起,你不容易觉察自己有烦恼,更不用说把它清除出去。因为止观没有力量,而烦恼的力量大,弱不敌强,那就有堕三恶道之危险了。
所以要警觉自己:「我若没得圣道,不能调伏烦恼,不能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恶道苦将随逐不舍。若能断诸烦恼、得究竟涅槃,才是无怖畏处。」我们要时时的修止、修观,有止、有观才能断烦恼。
有的人修止有一点相应,虽然未得轻安乐,但是身体感觉舒服,所以就愿意修止而不愿意修观。但是,止成功了,也只能调伏烦恼,叫它不动而已;你还不能断烦恼,也不能得涅槃,就不能到无怖畏处去了。若是你修止、也修观,那就能断烦恼,到第一义谛去,远离一切怖畏、恐怖。
多数人有修止观不相应的问题,但这是可以对治的。
第一、你可以多拜忏。譬如拜大悲忏,能够消除很多障碍。
第二、如前所说,你若勤劳清扫环境,也能有所帮助。你为大众僧执服劳役,到厨房煮饭烧菜,当行堂为大众僧盛饭添菜,这些事情都有功德。因为你把那菜、饭烧得好好的,大众僧受用了营养,身体有了力量、也有了精神,用这个精神力量学习佛法、修止观相应了,典座、行堂的人也有功德,当你自己修行时,就容易有成就。
譬如周利盘陀伽尊者,他的记忆力很不好,佛法学了前头、忘了后头,学了后头、忘了前头,学了很久如同没有学一般。后来佛说:「大众僧从外面进来,鞋上有泥巴,你给他擦鞋。」教他这么做,消除了业障,然后佛再教他一个偈子,就开悟得阿罗汉了。
再者,你发心去照顾年老的比丘、比丘尼,也能消除自己的业障。不要厌恶老年人,说:「你不要来我们这儿住,成为我们的负担!」你现在虽然年轻力壮,但谁能不老﹖所以,要有慈悲心多做这些事情,能消除你修学圣道的障碍。或者同学之间有人病了,你去关心、照顾他,这对于自己的修行也有帮助。
我们出家人要互相照顾,不要不理睬病人,这是不对的。用功修行难免会有障碍,但是你多做功德,能消除障碍,修止观就容易相应。你若少作一件事,就缺少一样功德。除非你前生福德资粮栽培得充份,可以维持修学圣道所须,今生不栽培也不要紧。但是这种人不多,多数人都是有所不足的。
所以「应自警觉,若人未能得证圣道,现行种种不净思惟、恶不善业,恒为恶趣苦所随逐。」要常常思惟这件事,生恐怖心,精进的修学圣道。若能断诸烦恼,究竟涅槃,一切的怖畏都没有了。
即使未得涅槃,初得无生法忍也可以,因为那时正念有力量,和烦恼作战能胜伏之,也就不会到恐怖的地方去了。
五、勤者:于清净证得及杂染断灭中,遮止懒惰懈怠;精勤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令心明静、不散乱、不颠倒,随顺、趣向、悟入第一义谛。
「勤」:就是精进的意思。因为能警觉自己,恐怕到三恶道去受苦,所以要精进的用功修行而不懈怠。
「清净证得」者,谓努力成就清净的戒定慧。
「杂染断灭」者,则是能用止观消灭内心种种贪瞋痴的染污。这件事非得要勇猛精进,不「懒惰」、不「懈怠」才可能成功。
初开始静坐时,最困难是在欲界定;欲界定九心住中,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这几个阶段最困难。到了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这四个阶段时,较前好的多了,不会感觉太难了。超过这个境界,到了未到地定以后就更容易了。
未到地定的定力强、正念有力量,只要一摄心,未到地定就能现前,明静而住,要修止就可以修止,要修观就可以修观。而且此时有轻安乐,堪能性很强,容易精进而不会懒惰、懈怠。
譬如我们在佛学院里学习:初开始一定要靠老师来讲解,不然自己怎么读也读不来。但是你若能忍耐、继续努力,达到一个程度以后,就不难了。彼时不需要老师,自己可以学;而不懂的地方少了,尽管有时也会有疑问,但容易解决,学习就比较轻松。
静坐亦复如是;不管在家居士、或出家法师都是一样,初开始难,但达到未到地定以后就容易了,烦恼容易调伏。
所以,应该「精勤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成就清净的功德、除灭杂染的烦恼。你不要懈怠!早晨起来静坐修止观,用完早餐、吃完午饭乃至到晚间寝息之前,都是这样用功,令心明静而不散乱。
「奢摩他」汉译是「止」;止现前的相貌,就是内心明而又静,不惛沈也不散乱。「明」是没有惛沉,「静」是没有散乱。
若内心掉举、散乱,或者妄想种种如意、不如意的事情,有所动乱就是不寂静。现在把这些动乱全部停息,内心寂静,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所说:「微风徐来,水波不兴。」若你常常用功,那么你的妄想风就小了,心就寂静不动。若是风强、浪大,那就不行了。
譬如没有修止观的人,若是身体健康、四大调和,夜间一觉到天亮;睡醒以后,心里散乱的相貌还没出现之前,也多少有一点明静的境界。但是一到office做事,想东想西,心就乱了。若能常常静坐,不只是早晨睡醒时有一点明静,其它的时候,心里也是明静的。这是修止的功德。
「毗钵舍那」,汉译为「观」;修观有令你不颠倒的力量。何谓颠倒?不明白道理即是颠倒。若你能修无常观、苦观、不净观、无我观,修毕竟空观、唯识观、法界观,修一心三观,就能令心正念坚固而不颠倒,乃至能转凡成圣。
有的人欢喜念阿弥陀佛,也好像念的很好,忽然间有一件事来刺激他,就不能念佛了。为什么呢﹖因为心里颠倒了,就不能念佛了。若我们常常修止观的话,奢摩他令心明静而不散乱,毗钵舍那令心正住而不颠倒,就能「随顺、趣向、悟入第一义谛」。
《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解释:「随顺」就是闻所成慧。自己阅读经论、或听闻善知识的法语,明白何谓第一义谛,还能够随顺文句去思惟观察,那就是「随顺」之意。如果不懂何谓第一义谛,也不能思惟,那就无法「随顺」了。
「趣向」者,经过一个长时期的专精思惟后,在你心中有第一义谛的影像现前。譬如出现一件如意的事,心能由此向于第一义谛思惟观察;出现不如意的事,也一样由此向于第一义谛思惟观察。这就是正忆念有力量,故名「趣向」。
若是对于佛法第一义谛的道理,没有专精思惟的功夫时,如意或不如意的事情出现时,心也随之而转,贪心来了、瞋心来了,就忘记什么是第一义谛,便不能趣向,这是闻慧的境界。若是能提起正忆念,不为世间的虚妄境界所诱惑,这表示你的思慧有力量;无论何时,不失掉方向,能趣向第一义谛,然而未有奢摩他与之相应。
「悟入」是修慧,那就更锐利了。奢摩他成功以后,在禅定里思惟观察,就能悟入于第一义谛。此有相似契入与真实契入二种差别:真实契入即是圣人;相似契入虽仍在凡夫之位,但是距离圣位不远了。
「悟入第一义谛」者,最低限度必须是未到地定,或是更进一步到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在禅定中观察第一义谛时,即能悟入。
即使未得圣道,但是若成就未到地定、或色界四禅时,想见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很容易,只要在禅定中作念观想,菩萨就会现前。虽然是化身,但不像一般人所见,只是木雕、泥塑的像而已。若是学习《瑜伽师地论》有疑惑未决之处,那么你随时可以入定,到兜率内院请弥勒菩萨为你决疑释滞;或有什么困难,向观世音菩萨求助,观世音菩萨能为你排难解惑。
此时,有这样的殊胜功德,而这些都从精进修习止观而来。故《摄大乘论‧彼入因果分》说:「前及此法流,皆得见诸佛」即是此意。
综上所述,初发心学习止观的修行人,要注意这五法:闻、厌、愿、觉、勤。如果我们能这样努力地学习,初开始虽然有点辛苦,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就容易了。前面有大光明的境界等待着你,不会令你白辛苦的!
——二○○○年八月二十六日于新墨西哥州道斯城新北院
《学禅者应具五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