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玅境长老宣讲
壹、释经题
昨天是辛未年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今天是九月廿日,我们开讲这部经,在观世音菩萨圣诞的第二天,藉观世音菩萨的光明,我们学习大悲心陀罗尼这个法门,希望能够有所成就。这部经流通本也不多见,讲经的机会,也不听说有讲这部经的。以前在香港,定西老法师有讲过一次。
刚才念的是这一部经的题目,第一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在本经上说到千手千眼的因缘,经里面有解释怎么叫做千手千眼。通常我们拜大悲忏,我们常会念到千手千眼,但是它的含义怎么样解释,多数还不大明白,在此经里边有解释。另外也有人作不同的解释,怎么样解释呢?它的大意,是表示观世音菩萨,度化一切众生的广大作用,并不是观世音菩萨真有千手千眼。
这也说明一件事,说是观世音菩萨久远以来,广度众生。众生里边,受到观世音菩萨的教化,而有成就的人,是很多很多的。这些成就的人,分布到十方世界去度化众生,弘扬佛法,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的意义,有人这样解释。这样解释也很好,经里边的解释,当然也是表示观世音菩萨种种的善巧方便,广度众生的作用,也是这样的意思。但是在经文里边是说:观世音菩萨真实有千手千眼。
在观世音菩萨的自受用境界来说,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应该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至于观世音菩萨的法身,或者说报身,不需要说有千手千眼的。在经文里面有解释,我们在这里不多说。
观世音菩萨,我们读《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那上面有解释观世音菩萨得名为观世音菩萨的原因。是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所以名为观世音菩萨。这就是按照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广度众生这一方面解释他得名为观世音菩萨的原因。
观世音菩萨最初也是普通的凡夫,由凡夫成为圣人,他是经过一番修行的。按照《大佛顶首楞严经》,说观世音菩萨是耳根圆通,「入流亡所,反闻闻自性」,由此得名为观世音。这就是由自己修行的法门,得名为观世音。这样合起来说,就是由自己修行的法门,或者是大慈大悲广度众生,两方面得名为观世音菩萨的。
《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这个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是观世音菩萨所具足的功德。观世音菩萨有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由这样的大悲心,说出来的陀罗尼。或者说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是陀罗尼所具足的功德,这样说,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所演说的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呪,这样解释也可以。就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属于观世音菩萨的功德,或者说属于陀罗尼的功德。
广大圆满,这是观世音菩萨有广大圆满的功德;有无碍的大悲心,悲心是无障碍的。这个意思应该是容易懂,譬如说我们对一个人有一点同情心,但是这个人忽然间对我们愤怒,有所伤害,我们这个悲心就没有了,这个悲心就是有障碍。遇见障碍的时候,这个慈悲心没有了,这就是有障碍。观世音菩萨的悲心是无障碍的,冤亲平等,他的慈悲心,一直地是能慈悲的,不受任何事物所障碍。
大悲心,这个悲心明白一点说是什么心呢?就是以拔苦与乐为相貌。看见众生的苦恼,想要救护他,希望他没有苦恼,希望他得到安乐,你能有这样的同情心,就叫做悲心,哀悯心。
大悲心,这个「大」字怎么讲呢?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悲心。他的生活困难,我们能够解除他的生活困难。他有病痛了,我们造一间医院,给他解除痛苦。如果我们的悲心止于此的话,那不是大悲心。大悲心的意思是说,我们用种种的善巧方便,救护众生,解除他种种的痛苦,但是目的是希望这个众生,将来能得无上菩提的圣道;或者说是「皆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希望他得到出世间清净无漏的功德,你若有这样的心情,才是大悲心。
说是我只是看到这个人生活困难,他没有钱读书,我造个学校;他有病,我造个医院,你的悲心止于此,你是小的悲心。因为这个事情靠不住的,你病治好了,他过几天又有病了。说是你教他读书,也是不错,但他将来到社会上做事,也可能是个坏蛋,人生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的。所以这个悲心,虽然说是做善事,而这个善事也有不善在里边。若是你有了佛法的认识,教化一切众生,也可以用世间的财富,解除他现前的困难,但是目的是为得无上菩提的,那么就可以称为大悲心了。
我们读《阿含经》也好,你读《般若经》、《方等经》、《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这些大乘经论,你去读一读,佛怎么样教化众生?佛主要是用智慧教化众生的,教你增长智慧,可以根本的解决一切问题。佛当然也赞叹布施波罗蜜,你这有钱的人,你应该布施,救护贫苦的众生,但是佛主要是教你开大智慧,把人生的问题看穿了它,看破了它,你得大解脱,目的是在这里。因为这样,问题才解决,不然的话,你的问题还没解决。没有解决,你的慈悲心就是不究竟,怎么能算是大悲心呢?
一、生缘悲从深浅上说,是分成三种悲心。三种悲心,就是生缘悲、法缘悲、无缘悲。生缘悲,就是佛教徒,我们因为学习佛法,多少的,或者是很深刻地明白了佛法的真义,然后自动的,不是谁强迫的,是由自己的内心里面自动的发出来慈悲心。感觉到众生,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贫、富,其实都是苦恼的;在生老病死里面流转,在人间、天上,或者是到三恶道去,无始劫来就是这样流转,这是一个很苦恼的事情。应该学习佛法,得到觉悟,应该去得涅槃。但是怎么样办法呢?菩萨就是用六波罗蜜的办法,救护一切众生。这就叫做生缘悲。生缘悲是初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一开始有这样的悲心。
二、法缘悲
再进一步就是法缘悲。法缘悲就是这个菩萨,他自己学习佛法,他自己有了进步,他感觉到众生,只是色受想行识组成的一个生命,里面没有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没有我,只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假名的众生。这样的色受想行识的生命里面,这样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是个败坏法,决定是要老病死的,要坏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色声香味触法,色受想行识一现出来,就是苦恼,就是这样流转生死,但是里面没有常恒住、不变异的我。
这样子发大悲心,去广度众生。但是也承认有个假名我,有假名的众生,但是看上去这一切众生,都是如镜中像似的,如梦中境。作梦的的时候,里边的境界,有而不实,虽然有,但是不真实的。在镜子里面那个影像,是有,但是不真实。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观察一切众生也都是不真实的,里面没有真实性的东西,但是对于苦恼的境界,也发大悲心去救护他,这就叫做法缘悲。
三、无缘悲
无缘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菩萨他自己得了无生法忍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一直进步,进步到佛的境界。他观察一切众生如镜中像,如梦中境,如水中月,有而不实,都是毕竟空寂的,无有少法可得。但是也能发出大悲心,教化一切众生。他承认还是有一个假名我,有个假名的众生,这就叫做无缘悲。
没有一切众生可度,无众生可度,无有少法可得,但是佛也能度化众生。若是阿罗汉没有这个悲心的时候,他就入涅槃了,无众生可度,入涅槃,不发悲心了,他就没有这个无缘悲。阿罗汉有法缘悲,如果他没有入涅槃的时候,他也能度化众生,他也能够去弘扬佛法,也能够度众生,但是他是法缘悲,他不承认一切众生有真实性。
这是凡位的菩萨,因为他这个我见还没有破,所以他的悲心是生缘悲,就是还有众生可度,这个取着心还是有的,这是生缘悲。但是观世音菩萨,那是无缘悲,他是广度一切众生,而又无众生可度;无众生可度,他还是能够度众生的。他那无分别心里面,能发出来度化一切众生的作用,那就是无缘悲。这种悲心是无障碍的,众生怎么难度,他的大悲心不停止,你障碍不住他的,所以叫做无碍大悲心,说出来的陀罗尼经、呪。
陀罗尼翻作中国话叫做总持。这个总持,我们说浅白一点,就是记忆力好,记忆力很强,他能够过目不忘,就是有强而有力量的念力。念佛的「念」,念力,念的力量。这个念,在佛法里面,说个白话,就是记忆力,就是能忆念、能念,经过的事情,他这个念的力量不忘,明明白白地能想起来是什么,是什么。
一、闻持陀罗尼
这个念,在佛法里面说,一共有四种陀罗尼。总持就是有四种陀罗尼。第一种就是闻持陀罗尼,闻持就是你听闻的佛法,你完全能够记忆得住,有这种殊胜的念力。闻持就是法持,就是法陀罗尼,就是法持陀罗尼。譬如说是《华严经》,八十卷的《华严经》,你能把它「如是我闻······」完全能背下来了,或者就是只念一遍,就能把《华严经》背下来也好,我念了十年把《华严经》背下来也好,你背下来了,那就叫做闻持陀罗尼,或者叫做法持陀罗尼,就可以这么讲了。说我八十卷《华严经》我不能背,《金刚经》短一点,我把《金刚经》背下来,那也是叫闻持陀罗尼,不过你这个陀罗尼就是这么大。这是闻持陀罗尼。
二、义持陀罗尼
义持陀罗尼,就是法里边所表达的、所诠显的义理。里面说的是什么道理,怎么回事、怎么回事,你也能完全明白,那就叫做义陀罗尼。法是能诠显的,义是所诠显的,所显示的义,也能够通达无碍,能够记忆得住,不忘,这就叫做义陀罗尼。
三、忍陀罗尼
第三个是忍陀罗尼。闻持陀罗尼,或者义陀罗尼,这都是在闻思修的阶段,我们初学佛法就是闻思修的阶段。那么你不断地修行,你现在得无生法忍了,得无生法忍,这个忍字怎么讲呢?就是安住不动的意思。安住不动什么意思呢?就是得无生法忍的人,他心里面接触到什么境界的时候,就是一般凡夫的苦…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