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化缘,然后要再修房子,还要和工人接触,这都是不容易的事情,优婆毱多尊者还继续叫他做这个事。他因为说好了要听话,他只好这样做。做到一个时期的时候,优婆毱多尊者说:「好了,你现在不要做,到禅堂去坐禅」。叫他这么做,一坐禅,不久得了阿罗汉果。
这是什么呢?优婆毱多尊者,你看他在和你说话,但是他是已经入了甚深的三昧了,一看,你想得圣道,你还有所不足,你这个不足的地方要补充一下才可以,不然的话,你不能得圣道。你看优婆毱多尊者传,他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就是他知道缘起,你这个因缘,他要这样的缘起;那样的因缘,是那样的缘起,他知道缘起。他这样,他真实地令你得安乐,不然的话不行。
我这话就说远了,但是我认为还是有道理。我们就说印顺老法师,他有一本书,是《游心法海六十年》。就是从他学佛法,到写这本书的时候,他这个心就常在佛法里面游,好像人在大海里面游泳似的,常在佛法里游。所以他到现在,有这样的成就,他有这么多的著作,在著作里边,不是说这一套我不会讲,找一找参考书,这一套就讲,不是。他是把印度的佛教认真地学习,他领悟了佛法的真义,回头来看看中国佛教,看看中国历代大德的著作,天台宗、华严宗,中国的三论宗,中国的法相宗,中国的禅宗,以及密宗。
回头这么一看,我们平常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境之门者难与言」。他把印度的佛教完全读了,回头再看中国的佛教,还很容易明白的,没有什么难。但是其它的一些人就不行,对印度的佛教,不是太发心去学习,就是直接地我也看看,我讲《法华经》,把智者大师的《妙法莲华经文句》看一看,把窥基大师的《妙法莲华经玄赞》看一看,嘉祥大师的《法华义疏》,我看看,然后我就可以讲了,就是这样子。但是印顺老法师不是,他有自己的思想,他为什么有这个成就呢?他不去做杂事,不做方文,也不去做知客,也不做监院,也不去做维那,他不做这些事情,他就是在佛学院里面,他是佛学院没有住多久,他就在佛学院当老师了,就是讲课。你请他做方丈,他不去。这些事,他都不做。我们平常的人,你不请我做方丈,我要同你斗,啊,你就是要请我做,就是所见就小一点。印顺老法师他不是,他就是把自己的精神、时间完全用在佛法的学习上。
我读他的书,我感觉他可能有无生法忍了,可能,是有可能,当然你说是虚妄分别也可以,但是我也是有这么一点感觉的。这就是缘起,他把他的时间能这样用,到今天他有这样的成就。说我今天我去做方丈,我去当僧执事,你做了多少年,你就是做多少年以后,对于佛法,你就恍恍惚惚的,真实要你去,你不要说别的,就是要讲《金刚经》的时候,因为你心里面常在事上讲,你不是游心法海。你做方丈就是负责大众僧的经济,你要解决这个问题。
做住持是干什么的?住持负责两件事,一个是负责大众经济的责任;第二是领导大众要修行。可是现时代的佛教,做住持的多数是干什么的呢?就是只是和在家居士联络得好一点,没有经济的问题。至于领导修行的这件事,我看都是平平凡凡的,没有游心法海,这就是缘起。现在佛教是末法时代,原因也就在这里,这就叫缘起。
优婆毱多尊者就是教人坐禅,教你得圣道,这就是一个缘起。他知道你这个人,你缺少一点福报,你的福报还不够,你想得圣道,也要有一点福报的。其中那上面说有一个法师,有一个比丘来亲近他,跟他学禅,原来他是大法师,常常为人讲经说法的,现在讲久了,也不愿意讲了。愿意跟优婆毱多尊者学禅,优婆毱多尊者也要这样,你来跟我学禅,要听我话,说:「好」。说你再去跟人讲经。不是你自己能知道。优婆毱多尊者是大智慧。我看他是,若按智者大师的意思,优婆毱多尊者应该是超过阿罗汉的智慧。
经上说到舍利弗尊者,他收两个徒弟。这两个徒弟,一个以前在家时,他的职业是为人洗衣服。他出家以后,舍利弗尊者教他修数息观,另外一位在家居士出家了,拜舍利弗尊者做师父。他是做什么事情呢?是一个金师。古代的金师,是烧这个金的时候,要拉风箱。舍利弗尊者教他修不净观。这样这两个人用功修行很久,也不相应,不相应就想不修行,我还俗。
出家放弃了五欲,然后修学圣道,修了这么久,也不得圣道,没有意思嘛!圣道
没有得到,有什么意思呢,又放弃了五欲。我们又何苦这样,就想要还俗。想要还俗,这个事就传到佛那里,佛就把舍利弗尊者叫来,说你搞错了。说是在家洗衣服这个人,应该修不净观,金师应该修数息观。方法你要这样调过来,这时候把这两个人的方法调过来,说是你们变动一下,那么一修行就成功了。
这就是要知道缘起,你为那个目的,而这样子施设这个法门,结果他不能契机,这就是搞错了。而《优婆毱多尊者传》上,你看他,谁来跟他学禅,他的方法都不一样,他就是有甚深的缘起的无量智慧,没有这个智慧,是不行的。所以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赞叹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悲心,还「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就是他能通达无量无边的佛法。这里边也就包含着他也是能通达无量无边众生的根性,能随机说法的。所以他又有智慧,又有慈悲心,才能安乐一切众生的,为欲安乐诸众生故。若光是有智慧,没有慈悲,那也不行,也是不能安乐众生,因为他不想去度众生。所以有慈悲还要有智慧,这样才可以的。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这是总持王菩萨问佛,说谁放的这样的光明?佛说:「观世音菩萨,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故」。
佛说是语已,尔时观世音菩萨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罗尼咒,今当欲说。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惟愿世尊慈哀听许」。
释迦牟尼佛在观世音菩萨的道场里边,大众集合以后,法会里边,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剎土。法会里边的总持王菩萨怪未曾有,就向佛请问,是谁放这样的光明呢?于是乎佛就回答总持王菩萨,说是这个会里边,观世音菩萨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前文大略地这样说过了,这以下就是观世音菩萨,说明他要演说大悲心陀罗尼呪的原因。「尔时观世音菩萨从」他的「座」位站「起」来。这样的话,从表面上看,当然我们很容易明白,就是他想向佛有所陈述,他不是坐在那里,他从他的座位站起来。
但是我们的中国古德,从这个地方,就是又有一个深刻的意思说出来,就是说观世音菩萨,从第一义空那里发大悲心,欲教化一切众生,所以叫做从座而起。「整理」他的「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罗尼呪,今当欲说』」。他心里边有陀罗尼咒,这个陀罗尼呪的名称,叫做大悲心陀罗尼咒。这个意思在前面经的题目那里说过了,说过了,可能也有人忘记了,也有人以前没有来过,我再简单说一下。
陀罗尼有几种解释,在这里就是用咒的意思解释。这个咒,是中国原来就有这样的字,也就是有这样的呪。你有什么特别的困难,用这样的咒去祝愿,它可能会有效。中国原来有这种事情,也就是所谓巫术了。现在由印度翻译过来这样的法门,也类似这种情形,所以也称之为咒,但是在印度的话,就是叫做陀罗尼。
大悲心陀罗尼,就是这种陀罗尼咒,是从大悲心发出来的。相对地说,也有不是大悲心说出来的咒。能说出咒来的人,一般没有禅定的人不能说咒,就是要得四禅八定的人,他可以说出咒来。他说出来的咒,当然也是有效力,不过是有限度的,也是有条件的。有了禅定的人,他因为有定的关系,他心的力量强大。我们没有禅定的人,心的力量不如他力量大。
我以前也说过,譬如说这个墙壁,这个墙壁,我们从那里走到那里,他就有障碍,便过不去了。但是有禅定的人,他坐在这里,他的内心入了定以后,他心里面作念:这个墙壁是有若无的样子,就像虚空一样,那么他就可以过去了,他就能从那里走过去,当然他要先作念,他先作念,他就可以从这里走过去。他这个心,能有这样的力量,我们不行,我们不可以。
这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有禅定的人,心的力量大。当然这个并不是神通,还不是神通。要是从这样的禅定里边,修如意通,修这个神足通,修成功了,就不需要作念,随时可以墙壁、高山,都可以过去,入地如水,履水如地,都可以随意自在的,心的力量大。得了禅定的人,他就是说出一个咒来,然后他用禅定这个心的力量,赋予这个咒功效,他说这个咒能如何如何,那么这个呪就是有力量了,就是这么回事。
但是佛教徒,发了菩提心的佛教徒,得了四禅八定,当然也可以说咒。如果是断了烦恼,譬如是得了九次第定,得了阿罗汉果、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了,他由初地、二地,乃至十地,乃至到佛,他这个功德,到佛才逐渐地功德圆满。这个功力也就有深浅的不同,也都能说咒,也是一样,他说出这个咒,他赋于它什么力量,什么力量,这个呪就有效。但是如果不是圣人,你虽然得了四禅八定,你还是凡夫,你所说的咒,有效的限度,是很低的。要是法身菩萨到佛的境界,那是不可思议了。
现在观世音菩萨,他说:「我有大悲心陀罗呪,今当欲说。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惟愿世尊慈哀听许」。观世音菩萨他有大悲心,他想要说大悲心陀罗尼咒,目的是什么呢?一共有十句,有十个目的。
第一句是:为诸众生得安乐故。这一句是总说,其余下面九句是别说。众…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