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样说话,就是他说出来的话是成文的,像作诗似的。
如此神通之相,是谁所放?以偈问曰:
他说这个偈里面的大意,就是现在这个「神通」光明所现出来的形「相」,究竟「是谁」「放」出来的光明?现出这样的形相。以偈问佛,究竟是什么偈呢?这底下说出来,「以偈问曰」。
谁于今日成正觉,普放如是大光明;十方剎土皆金色,三千世界亦复然。
这是总持王菩萨他心里面的疑惑。说是「谁」在「今」天成佛了?所以「普放」这样的「大光明」。这就是成佛了,佛放的大光明,但是,不是释迦牟尼佛放的,是另外一个人成佛了,是那一位他今天成佛了,普放如是大光明呢?正觉就是三菩提,印度话叫做三菩提,翻到中国话就是正觉。正觉就是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叫做正觉。
觉悟真理这个话,谁都可以这样说,释迦牟尼佛觉悟真理了,其它人也可以说我觉悟真理了。所以在经论里边,为了区别与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加「缘起」两个字,觉悟了缘起的真理。圆满觉悟了缘起的真理,叫做正觉,就是他觉悟的真理,是最正确的,没有错误的。
我们一般说,我们说是觉悟真如,或者是觉悟本体论,大家这样讲。当然佛法也用这句话,这句话实在是通于一切宗教的。但是若说缘起的时候,就有点不同了。佛教里面说这个真理,在《阿含经》里面说:有外道来问佛,说是您天天为您的弟子,您的弟子提出问题来请问您,您都说什么道理?佛说:「我说缘起」。
说什么缘起呢?就是有众生的缘起,有诸佛的缘起;有清净的缘起,有染污的缘起。每一法有每一法的缘起。大概地分类,就是有染污的缘起、清净的缘起。说出来染污,是这样缘起的,清净是这样缘起的。若是有相信了这样真理的人,你就很分明地从这里可以缘起了,就是他说的这种真理,在你的身心上,在你的思想上,可以使用,明明白白地可以使用。所以加个缘起,叫做正觉。普放如是大光明,就是放这样的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
「十方剎土皆金色,三千世界亦复然」。我们居住的娑婆世界也是这样子照耀,皆成金色了。这是提出这样的疑问。
谁于今日得自在,演放希有大神力。
「自在」,在《法华经》上有一句话:「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这样说自在,是佛的境界。我们平常的人,我们努力修学禅定,你成功了,你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你也感觉到自在。因为在欲的境界,我们是有欲的人,我们在欲的世界里面生活,心常是不自在的,因为有欲,他就不自在。你若是得了禅定,没有欲了,欲不能再动摇你了,你心就得自在。这是得了禅定的人也可以说自在。但是若是成了圣道,得了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的时候,他是更自在,那是圣人的境界。
前面说成正觉,那是圆满,是佛的境界。现在说得自在,也可以说是佛的境界,但是也可以说得无生法忍这些大菩萨的境界,因为他也可称之为自在。「演放希有大神力」,当然初得无生法忍,是没有这种境界的,要到法身菩萨才可以。所以这个得自在,一定要很高的境界。
无边佛国皆震动,龙神宫殿悉不安;今此大众咸有疑,不测因缘是谁力。
这个「佛国」是很广大的,所以称为「无边」,也都「震动」了。「龙神宫殿悉不安」,就是震动。「今此大众咸有疑」,大家都有疑问。「不测因缘是谁力」,不知道是什么因缘有这样的境界,是那一位成佛了,是(那一位)大菩萨的力量,发出来这样的光明呢?
为佛菩萨大声闻,为梵魔天诸释等;惟愿世尊大慈悲,说此神通所由以。
「为佛菩萨大声闻,为梵魔天诸释等」。是佛放大光明?是菩萨?是大声闻、大阿罗汉?为是梵天?魔就是欲界顶天
——他化自在天,就是魔。诸释等,释等,就是欲界的忉利天——释提桓因这个大福德神,是他们发出来这样的神力,神通光明。「惟愿世尊大慈悲,说此神通所由以」。说明这个神通所由来,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总持王菩萨请问,这底下佛回答。
佛告总持王菩萨言:「善男子,汝等当知今此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观世音自在」。
菩萨,我们通常讲,说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称菩萨。而这句话,真实地去考校这句话,这句话是特别地简略。说这个菩萨,应该说菩提萨埵,菩提萨埵翻作觉有情,就是得了菩提的有情。得了菩提的有情,譬如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三乘的菩提。声闻菩提: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他得了声闻菩提了,他可以称之为菩提萨埵。辟支佛也是,他也得了辟支佛菩堤,也可以称为菩提萨埵。但是底下加个摩诃萨就不同了,加个摩诃萨,就表示是大菩萨。
大菩萨就是得无生法忍或者法身菩萨,到佛这些人。这是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菩萨,那就叫摩诃萨,叫菩提萨埵、摩诃萨埵,那就不同了。可是我们欢喜简略,就把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这八个字,变成五个字,变成「菩萨摩诃萨」,又变成两个字,就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变成两个字。
「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有一位大菩萨,「名曰观世音自在」。前面列名的时候,观世音菩萨,也还是用这个名称,这个地方加个「自在」,「观世音自在」。这地方是个梵语的,前面的梵语,和这个地方的梵语,就有这个差别。名曰观世音自在。自在是观世音菩萨修道所成就的圣境的境界,是他自己的境界。观世音,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心广度众生的境界。这是从两方面立名字,合起来叫观世音自在。
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
「从无量劫来」,很久远,很久远了。他「成就大慈大悲」,他成就了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初开始时应该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成就了大慈悲心,就是他那个无所得的智慧里边,与大悲相应,能够利益众生,能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大悲心。说是我们用一般社会福利的方式去利益众生,也可能是用大悲心做的,但有可能是用有所得的取着的心做的。若是有所得,有取着的这种心,那就不是大悲心,那叫什么心?叫爱见大悲,爱见大悲就是有所执着。他也发一点好心,为社会的灾难发一点同情心,去做这个功德,但是若大家去毁辱他,说你在里面贪污了,你明知道他是没有事,但是就是要这样讲,他就会烦恼。他也可能因为这样就退了,我不做这个事情。这就是他心随境转,有所取着。
你若是赞叹他的话,你真是很好,你去救护灾难,你赞叹,他心里面会高兴,欢喜做这件事。你若毁谤他,他可能就退了,他就是被这个境界的影响,他的心不坚固,这就叫爱见大悲。这个大悲心,就是有所得的境界,不能说是大慈大悲。若是得了无生法忍的大菩萨,他那个无所得的智慧,这些冷热的境界不能动摇他的,那是大悲心。但是初得无生法忍的人,还有很多烦恼还没有断,还不如到法身菩萨比较合适,是个大悲心的人。所以无量劫来,那么长久的时间,才成就大慈大悲的心。这个大慈悲心不容易成就,要久远,那么长久的修行才成就。
「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前面大慈大悲,说是慈悲心,这底下说他的大智慧境界。这个大智慧境界,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陀罗尼我们刚才讲了,就是特别殊胜的念慧,能总持无量无边的佛法,不忘失,叫陀罗尼。这个「门」怎么讲呢?就是无量陀罗尼的门,它是成就无量陀罗尼的一个门,你要从这里入,才能逐渐地成就无量的陀罗尼。
究竟什么是门呢?就是文字,文字是无量陀罗尼的门。就是特别擅长文学的人,他能用这个文字,表达佛法无量无边的义理。把它写出来就是文字,用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说话。而他擅于做这件事。这个语言文字是以无量陀罗尼为门。
你查佛学字典,我们以前都是丁福保编的大辞典,比较是最好的了,最近几年又有更好的大辞典,但是你查这个陀罗尼门,没有,我查了,他没有解释。那么在什么地方查到呢?在《法相辞典》,在《法相辞典》才有这个解释。它是出在《佛地经论》上,或是《显扬圣教论》上解释的这个陀罗尼门。(笔录者按:此处,录音带缺录了一小段)实在说起来,要到佛的境界才能究竟圆满,这是佛的一切种智的境界。观世音菩萨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有这样的大智慧境界。
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佛回答总持王菩萨的问题,先说出来是观世音菩萨放的光明,但是又赞叹观世音菩萨这几种功德,一个是大慈大悲,一个是善能修习陀罗尼门。而成就大慈大悲也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也好,都是「为欲安乐诸众生故」。说是我们度众生要有大悲心,你光有慈悲心还不行,你还要有智慧的。如果你没有智慧,你光是有慈悲,那未必能安乐一切众生,你做的事情,未必是能安乐众生的,可能令众生苦恼了。为欲安乐诸众生故,你要有悲心,你还要有大智慧的。而这个大智慧,这个智慧就是缘起的智慧,观一切法空,这叫如理智;观一切法的缘起,叫做如量智。现在这个地方,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这是说缘起智。
在《优婆毱多尊者传》上表示出一件事情,就是有些出家人,有一个比丘,他是在寺院里面做僧执事,给大众僧做事情,做什么事情?就是造房子,造僧房,造一间,造一间。当然造房子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情,那么了一个时期,他就不高兴,不做,不做了,就辞执了不干。不干了,就听说优婆毱多尊者擅于教人坐禅。于是乎他就背着他的衣单,就来见优婆毱多尊者,来见他,就是表明来意,说我要随着大师坐禅。优婆毱多尊者说:「你到这儿来坐禅,跟我学禅,我有一个条件,有什么条件呢?要听我的话,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然你不能在这里坐禅」。说「是,我愿意听大师的教导,大师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优婆毱多尊者说:「好,你给我修僧房」。他本来讨厌,因为做腻了,做僧房要同…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