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樣說話,就是他說出來的話是成文的,像作詩似的。
如此神通之相,是誰所放?以偈問曰:
他說這個偈裏面的大意,就是現在這個「神通」光明所現出來的形「相」,究竟「是誰」「放」出來的光明?現出這樣的形相。以偈問佛,究竟是什麼偈呢?這底下說出來,「以偈問曰」。
誰于今日成正覺,普放如是大光明;十方剎土皆金色,叁千世界亦複然。
這是總持王菩薩他心裏面的疑惑。說是「誰」在「今」天成佛了?所以「普放」這樣的「大光明」。這就是成佛了,佛放的大光明,但是,不是釋迦牟尼佛放的,是另外一個人成佛了,是那一位他今天成佛了,普放如是大光明呢?正覺就是叁菩提,印度話叫做叁菩提,翻到中國話就是正覺。正覺就是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叫做正覺。
覺悟真理這個話,誰都可以這樣說,釋迦牟尼佛覺悟真理了,其它人也可以說我覺悟真理了。所以在經論裏邊,爲了區別與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加「緣起」兩個字,覺悟了緣起的真理。圓滿覺悟了緣起的真理,叫做正覺,就是他覺悟的真理,是最正確的,沒有錯誤的。
我們一般說,我們說是覺悟真如,或者是覺悟本體論,大家這樣講。當然佛法也用這句話,這句話實在是通于一切宗教的。但是若說緣起的時候,就有點不同了。佛教裏面說這個真理,在《阿含經》裏面說:有外道來問佛,說是您天天爲您的弟子,您的弟子提出問題來請問您,您都說什麼道理?佛說:「我說緣起」。
說什麼緣起呢?就是有衆生的緣起,有諸佛的緣起;有清淨的緣起,有染汙的緣起。每一法有每一法的緣起。大概地分類,就是有染汙的緣起、清淨的緣起。說出來染汙,是這樣緣起的,清淨是這樣緣起的。若是有相信了這樣真理的人,你就很分明地從這裏可以緣起了,就是他說的這種真理,在你的身心上,在你的思想上,可以使用,明明白白地可以使用。所以加個緣起,叫做正覺。普放如是大光明,就是放這樣的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
「十方剎土皆金色,叁千世界亦複然」。我們居住的娑婆世界也是這樣子照耀,皆成金色了。這是提出這樣的疑問。
誰于今日得自在,演放希有大神力。
「自在」,在《法華經》上有一句話:「我爲法王,于法自在」。這樣說自在,是佛的境界。我們平常的人,我們努力修學禅定,你成功了,你得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了,你也感覺到自在。因爲在欲的境界,我們是有欲的人,我們在欲的世界裏面生活,心常是不自在的,因爲有欲,他就不自在。你若是得了禅定,沒有欲了,欲不能再動搖你了,你心就得自在。這是得了禅定的人也可以說自在。但是若是成了聖道,得了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的時候,他是更自在,那是聖人的境界。
前面說成正覺,那是圓滿,是佛的境界。現在說得自在,也可以說是佛的境界,但是也可以說得無生法忍這些大菩薩的境界,因爲他也可稱之爲自在。「演放希有大神力」,當然初得無生法忍,是沒有這種境界的,要到法身菩薩才可以。所以這個得自在,一定要很高的境界。
無邊佛國皆震動,龍神宮殿悉不安;今此大衆鹹有疑,不測因緣是誰力。
這個「佛國」是很廣大的,所以稱爲「無邊」,也都「震動」了。「龍神宮殿悉不安」,就是震動。「今此大衆鹹有疑」,大家都有疑問。「不測因緣是誰力」,不知道是什麼因緣有這樣的境界,是那一位成佛了,是(那一位)大菩薩的力量,發出來這樣的光明呢?
爲佛菩薩大聲聞,爲梵魔天諸釋等;惟願世尊大慈悲,說此神通所由以。
「爲佛菩薩大聲聞,爲梵魔天諸釋等」。是佛放大光明?是菩薩?是大聲聞、大阿羅漢?爲是梵天?魔就是欲界頂天
——他化自在天,就是魔。諸釋等,釋等,就是欲界的忉利天——釋提桓因這個大福德神,是他們發出來這樣的神力,神通光明。「惟願世尊大慈悲,說此神通所由以」。說明這個神通所由來,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是總持王菩薩請問,這底下佛回答。
佛告總持王菩薩言:「善男子,汝等當知今此會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曰觀世音自在」。
菩薩,我們通常講,說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稱菩薩。而這句話,真實地去考校這句話,這句話是特別地簡略。說這個菩薩,應該說菩提薩埵,菩提薩埵翻作覺有情,就是得了菩提的有情。得了菩提的有情,譬如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叁乘的菩提。聲聞菩提: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他得了聲聞菩提了,他可以稱之爲菩提薩埵。辟支佛也是,他也得了辟支佛菩堤,也可以稱爲菩提薩埵。但是底下加個摩诃薩就不同了,加個摩诃薩,就表示是大菩薩。
大菩薩就是得無生法忍或者法身菩薩,到佛這些人。這是發了無上菩提心的菩薩,那就叫摩诃薩,叫菩提薩埵、摩诃薩埵,那就不同了。可是我們歡喜簡略,就把菩提薩埵、摩诃薩埵這八個字,變成五個字,變成「菩薩摩诃薩」,又變成兩個字,就是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變成兩個字。
「會中有一菩薩摩诃薩」,有一位大菩薩,「名曰觀世音自在」。前面列名的時候,觀世音菩薩,也還是用這個名稱,這個地方加個「自在」,「觀世音自在」。這地方是個梵語的,前面的梵語,和這個地方的梵語,就有這個差別。名曰觀世音自在。自在是觀世音菩薩修道所成就的聖境的境界,是他自己的境界。觀世音,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心廣度衆生的境界。這是從兩方面立名字,合起來叫觀世音自在。
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
「從無量劫來」,很久遠,很久遠了。他「成就大慈大悲」,他成就了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初開始時應該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成就了大慈悲心,就是他那個無所得的智慧裏邊,與大悲相應,能夠利益衆生,能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就是大悲心。說是我們用一般社會福利的方式去利益衆生,也可能是用大悲心做的,但有可能是用有所得的取著的心做的。若是有所得,有取著的這種心,那就不是大悲心,那叫什麼心?叫愛見大悲,愛見大悲就是有所執著。他也發一點好心,爲社會的災難發一點同情心,去做這個功德,但是若大家去毀辱他,說你在裏面貪汙了,你明知道他是沒有事,但是就是要這樣講,他就會煩惱。他也可能因爲這樣就退了,我不做這個事情。這就是他心隨境轉,有所取著。
你若是贊歎他的話,你真是很好,你去救護災難,你贊歎,他心裏面會高興,歡喜做這件事。你若毀謗他,他可能就退了,他就是被這個境界的影響,他的心不堅固,這就叫愛見大悲。這個大悲心,就是有所得的境界,不能說是大慈大悲。若是得了無生法忍的大菩薩,他那個無所得的智慧,這些冷熱的境界不能動搖他的,那是大悲心。但是初得無生法忍的人,還有很多煩惱還沒有斷,還不如到法身菩薩比較合適,是個大悲心的人。所以無量劫來,那麼長久的時間,才成就大慈大悲的心。這個大慈悲心不容易成就,要久遠,那麼長久的修行才成就。
「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前面大慈大悲,說是慈悲心,這底下說他的大智慧境界。這個大智慧境界,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陀羅尼我們剛才講了,就是特別殊勝的念慧,能總持無量無邊的佛法,不忘失,叫陀羅尼。這個「門」怎麼講呢?就是無量陀羅尼的門,它是成就無量陀羅尼的一個門,你要從這裏入,才能逐漸地成就無量的陀羅尼。
究竟什麼是門呢?就是文字,文字是無量陀羅尼的門。就是特別擅長文學的人,他能用這個文字,表達佛法無量無邊的義理。把它寫出來就是文字,用語言表達出來,那就是說話。而他擅于做這件事。這個語言文字是以無量陀羅尼爲門。
你查佛學字典,我們以前都是丁福保編的大辭典,比較是最好的了,最近幾年又有更好的大辭典,但是你查這個陀羅尼門,沒有,我查了,他沒有解釋。那麼在什麼地方查到呢?在《法相辭典》,在《法相辭典》才有這個解釋。它是出在《佛地經論》上,或是《顯揚聖教論》上解釋的這個陀羅尼門。(筆錄者按:此處,錄音帶缺錄了一小段)實在說起來,要到佛的境界才能究竟圓滿,這是佛的一切種智的境界。觀世音菩薩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有這樣的大智慧境界。
爲欲安樂諸衆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佛回答總持王菩薩的問題,先說出來是觀世音菩薩放的光明,但是又贊歎觀世音菩薩這幾種功德,一個是大慈大悲,一個是善能修習陀羅尼門。而成就大慈大悲也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也好,都是「爲欲安樂諸衆生故」。說是我們度衆生要有大悲心,你光有慈悲心還不行,你還要有智慧的。如果你沒有智慧,你光是有慈悲,那未必能安樂一切衆生,你做的事情,未必是能安樂衆生的,可能令衆生苦惱了。爲欲安樂諸衆生故,你要有悲心,你還要有大智慧的。而這個大智慧,這個智慧就是緣起的智慧,觀一切法空,這叫如理智;觀一切法的緣起,叫做如量智。現在這個地方,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這是說緣起智。
在《優婆毱多尊者傳》上表示出一件事情,就是有些出家人,有一個比丘,他是在寺院裏面做僧執事,給大衆僧做事情,做什麼事情?就是造房子,造僧房,造一間,造一間。當然造房子是一件很頭痛的事情,那麼了一個時期,他就不高興,不做,不做了,就辭執了不幹。不幹了,就聽說優婆毱多尊者擅于教人坐禅。于是乎他就背著他的衣單,就來見優婆毱多尊者,來見他,就是表明來意,說我要隨著大師坐禅。優婆毱多尊者說:「你到這兒來坐禅,跟我學禅,我有一個條件,有什麼條件呢?要聽我的話,我說什麼,就是什麼,不然你不能在這裏坐禅」。說「是,我願意聽大師的教導,大師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優婆毱多尊者說:「好,你給我修僧房」。他本來討厭,因爲做膩了,做僧房要同…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