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

  《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第二》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我們現在學習這部經的緣起,是臺灣有居士要我講唯識的要義,我就想起來這部經,我想講〈一切法相品〉,就是這部經裏面第四品,是〈一切法相品〉。那麼後來臺灣的新竹福嚴佛學院又請我去主持禅七,在禅七裏面也應該學習佛法的,我也想起來這部經,就是〈勝義谛相品〉,想要在禅七裏邊和他們各位法師共同的學習〈勝義谛相品〉。但是,去臺灣之前,我自己先學習這兩品,我想我應該和各位同學共同的學習,我不應該自己學習;我到臺灣去和他們學習,我忘了各位同學,這是不合道理的。所以就是我們現在學習這部經的緣起,就是如此如此的,是這樣意思。這部經是唯識的要義,我以前是讀過,但是不是太明白,那麼我現在又重新地學習,生歡喜心。如果學習唯識,而不學習這部經,那等于是沒有學習唯識。而這部經在藏經裏邊,只有圓測大師他這部批注,只有這麼一本,只有這一種,再沒有別的批注。但是在流通處裏邊流通的,又有演培老法師的《語體釋》,他有一部批注叫《語體釋》。我想他這個《語體釋》就是他自己謙虛,他只是把它變成白話文,那就是要依靠圓測大師的大智慧才能夠寫出來這部書,可能他的用意是這樣子。我們閑話少說,現在我們就開始。我就完全按照圓測大師的這個疏來學習。

  「釋此品文略有二義:一、釋品名,二、正釋文。」解釋〈勝義谛相品〉的文一開始就要說明兩種意義,第一個釋品的名稱,第二是解釋正文。「言勝義谛相品者」,這是這一品的名稱。「谛中之勝號」,這個勝義谛,這在我們佛法裏邊,這是常常地讀誦到這個名字,這是谛中殊勝的一個名號。谛這個字怎麼解釋呢?是當個真實的意思,就不是顛倒的、不是虛妄的意思。你若能看見這個谛的體相的話,你就會有大智慧,這個谛是這樣意思。

  「谛有二種」,有兩種不同。「一者世俗,二者勝義」,有這兩種。「言世俗者」,怎麼講呢?「世是隱覆義」,就是這件事隱藏起來,它被另一個事情蓋覆住,它本身沒有顯示出來,這就叫做世,是隱覆的意思。俗是什麼意思呢?「俗是麤顯義」,是麤顯的意思,就是它的相貌很麤,不是很微細的、很明顯的意思。這舉一個例子,「謂瓶衣等世麤顯物」,這個瓶,或者衣服等,這是世間上的麤顯的東西。「隱覆勝義,故名世俗」,雖然是很麤顯,但是這裏邊隱藏、蓋覆殊勝的道理、殊勝的境界,所以叫做世俗,這個世俗是這個意思。「言勝義者」,怎麼講呢?「勝謂勝智」,這個勝是殊勝,指什麼說的呢?是指智慧說的,這個聖人的智慧。聖人的智慧是凡夫的智慧所不能及,所以特

  別殊勝。「義即境義」,就是一種境界叫作義。「謂真如理是勝智之境義,故名勝義」,

  這個真如理,真如這個如,就當一個無差別講,就是沒有差別相,沒有差別相這個道

  理是真實不虛的,所以叫做真如。我們看這個世俗谛,譬如說這個山河大地,無量無

  邊的差別相。但這個差別裏邊有一個無差別的真理,這個真理就是勝義谛,所以這個

  是真實不虛的。其它的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虛妄的,譬如說是我們歡喜做皇帝,但是做

  皇帝這件事表面上好像很有權威,實在很苦惱的事情,所以不真實。我們人間做皇帝

  不是真實的,到天上去做天王,天王也是無常的,終究有一天也結束了,也是不能夠

  使令你長時地滿意,所以都是不真實。唯有這個真如理,你若證悟它以後,不會有無

  常的這回事,不可破壞;成功了以後,永久地安樂自在,所以它是真實的。這個真實的道理是勝智之境,就是特別清淨圓滿的智慧的所緣境界,故名叫作勝義。這麼講呢,「即六釋中依主釋也」,這唯識學派裏邊解釋名稱有六個方法,這樣解釋就是叫做依主

  釋;就是這個道理,以真如爲主,所以這樣來解釋這個名稱。

  「或複義者,即是義利」,現在把這個義字再重新解釋,前面這個義字當境界講,

  這裏當個義利,就是一個有道理的利益。你做這件事成功了,得到了利益,那叫做義。

  現在這個義利指什麼說呢?「謂涅槃果」,就是我們佛教徒棄舍了世間上汙穢的事情,

  來到佛法裏面修學戒定慧,最後你成就了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你沒有白辛苦,

  你得到這麼一個結果,也還是那個真如理,它是永久也不生也不滅。「即勝義利名爲勝

  義」,就是殊勝利益,這叫做勝義;這樣講勝義就是指涅槃說的。「即六釋中持業釋也」,

  就是你得到這麼一個利益。「或複聖道用勝爲義」,這個義利指涅槃說,是修學聖道所

  得的果。現在指勝道說,「或複聖道用勝爲義」,你怎麼會得到涅槃呢?就是你修學戒

  定慧了,戒定慧是聖道,這樣解釋戒定慧都是無漏的。我們初開始發心學習佛法,這

  個時候都有執著心在裏邊,不能說是聖道。但是我們終究有一天得無生法忍了,我們

  那個時候所學習、所成就的戒定慧叫做聖道。這個聖道就是特別殊勝了,世間的一切

  的事情所不能及。這樣的聖道是涅槃的因,涅槃是聖道的果,用這個無漏的因果來解

  釋勝義谛,叫做勝義,「故名勝義」。「是有財釋」,就是有這個作用;這個聖道它是在

  佛法中有殊勝的作用,所以我們不會白辛苦的,也能夠得涅槃。

  「今于此中,且依初義」,這樣講呢,約真如理勝智之境,是約理解釋,這涅槃是

  約果解釋。聖道是修行,就是一個行、一個果、一個理,約這個來解釋勝義。「今于此

  中,且依初義」,前面有叁種解釋,那麼用哪一個來解釋呢?「且依初義」,就是約這

  個真如理是勝智之境,這叫做勝義;用這個意思來解釋這個品的題目,叫勝義谛。

  「谛有二義」,這個勝義解釋完了,這下面解釋這個谛,這個谛怎麼解釋呢?這下

  面有兩個義。「如《瑜伽》五十五說」,第五十五卷,「谛義如所說相不舍離義,由觀此故到清淨究竟義爲谛」,這個谛「如所說相」,就是所說的那個真如理的相貌。「不舍離

  義」,我們凡夫就是舍離了,我們都是念念在色聲香味觸上虛妄分別。現在我們常常地

  來清淨這個戒定慧,時間久了呢,就和那個勝義谛不舍離了,與那個真如理不相舍離。

  「由觀此故,到清淨究竟義爲谛」,由于我們常常觀察這個真如理,你常常由止而

  後觀,觀而後止,常常這樣觀呢,就和它親近了,不相舍離了。「由觀此故,到清淨究

  竟義」,我們時間久了,我們就到了勝義谛那裏了。我們現在雖然在勝義谛這裏,但是

  好像十萬八千裏那麼遠,不能在一起。但是我們常常修止觀呢,就到那個地方去了,

  就到了勝義谛那兒去了。比如說我們修止觀,初開始修數息觀,修這阿那般那念,就

  是我們的心就在出入息那裏,你還沒有到第一義谛,是以出入息爲所緣境。如果你這

  個正念沒有失掉,這個正念就念這個出入息,和出入息在一起不相舍離。若打妄想了,

  那就不對了,就舍離了。但是這個以出入息爲所緣境,這是個凡夫境界。現在是說,

  到清淨究竟義,這要修觀才能到這裏。就是你得了定,你在定中觀這個第一義谛,觀

  這個勝義谛。觀久了呢,你就和勝義谛相契合了,那叫做到;所到的境界是清淨的。

  平常我們說我們有貪瞋癡的煩惱,這是汙染;但是我們沒有貪瞋癡的煩惱,但是你心

  裏面還有執著,還是不清淨。現在是沒有這麼多的執著,不但是沒有貪瞋癡,也沒有

  執著,這個時候心裏清淨了,就和那個真如相契合了;契合了,由初開始相應,要繼

  續地進一步地相應。到最後是究竟相應了,那就是叫做谛,就是不顛倒的境界,谛這

  個字這麼講。

  「相謂體相,或是相狀,離言等五皆是真如自體相故」,這個勝義谛相這個谛字這

  麼講。這是說這個相,這個相怎麼講呢?相,當個體相講,就是它的體還是有形相的。

  或者當個相狀講,它有什麼相狀呢?「離言等五」,下面文有解釋了,一共有五種相狀,「皆是真如自體相故」。「或一真如有離言等五相狀故」,或者這麼說,就是一個真如體上有離言等五個相狀故。「于此品內,明勝義谛五相之義,故言勝谛相品第二」,在這一品裏邊,說明這個勝義谛有五種相貌之義,所以叫做勝義谛相品,這是第二品。這

  是把這個品題的名稱解釋完了。下面第二段是「正釋經文」。

  「第二正釋經文。上來已釋教起因緣分訖」,前面那個〈序品〉是教起因緣分訖。「自

  下第二聖教正說分」,前面這個勝義谛相這一品以後,這是聖教正說,正式宣揚聖教之義。「于此分中有其七品」,這個聖教正說這一分裏面有七品。「攝爲叁段」,把它分爲叁個段落。「初有四品明所觀境」,就是所觀察的境界。哪四品呢?「勝義谛相品、心意識相品、一切法相品、無自性相品」,這四品是所緣境。「次有二品辨能觀行」,能觀察的智慧。哪兩品呢?「分別瑜伽品、地波羅蜜多品」,〈分別瑜伽品〉就是勝解行地;〈地波羅蜜多品〉那就是聖人的境界了,得無生法忍以後的境界。「後有一品顯所得果」,

  最後有一品「如來成所作事品」,那是所得果。這樣子呢,就是境、行、果,四品是所觀境,後面兩品是能觀行,後有一品顯所得果。這個行是開始用功修行了,前面的所緣境實在就是開始學習,學習了這個唯識的道理,你完全通達無礙了,然後開始修止觀,所以叫做辨能觀行,後一品顯所得果。

  「所以如是說叁分者」,這樣子嘛,就是叁分:境、行、果,叁分。「夫觀行者,要藉勝境,依境起行」,觀行者,就是發無上菩提心、開始修止觀的修行人。「要藉勝境」,你修止觀的時候,怎麼樣修呢?要憑借這個勝義谛爲所緣境,勝境。「依境起行」,依勝義谛爲所依止,發起止觀的修行。「由行得果」,就是得如來成所作事這樣的果,就是得無上菩提。「是故世尊《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說十種勝…

《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