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如理」,哪一類菩薩他的知見是正確的,他的修行是合道理的?哪一類的菩
薩的知見是錯誤的,他修行的不合道理?這樣子,這一類菩薩有這樣的發表出來的意
見。
「或唱是言,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或唱是言,勝義谛相異諸行相」,
這裏是介紹當時集會裏邊兩類菩薩發表出來的意見。這勝義谛的相貌與諸行的相貌,
都無差別?這是一種宣示。「或唱是言,勝義谛相異諸行相」,是不一樣的。那麼這叁
類菩薩有叁種意見。
壬叁、申己疑情
世尊!我見彼已,竊作是念:是諸善男子,愚癡頑鈍,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勝義谛微細甚深,超過諸行,一異性相,不能解了。說是語已。
這是第叁科「申己疑情」,前面第一科「贊佛善說」,第二科「顯衆诤論」,現在是
第叁科「申己疑情」。
「世尊!我見彼已,竊作是念」,這位善清淨菩薩他說出他自己的觀感:「我見彼
已」,我見彼集會的菩薩發表他們的見地之後,我竊竊地我心裏面這麼念:「是諸善男
子」,這麼多的佛教徒。「愚癡頑鈍」,他們沒有智慧。這個愚癡是煩惱的體相,頑鈍是
說它的作用。「不明,不善,不如理行」,圓測法師的解釋,這個「不明」就是有叁種,
有叁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用這叁根來解釋這叁句話。或者說「愚癡頑鈍,
不明,不善」,這個愚癡頑鈍是煩惱,下面「不明,不善,不如理行」就是煩惱的相貌
了。這個「不明」,他們不知道勝義谛與諸行相是不一、不異的,不知道。不知道呢,
就是他沒有解,沒有這個智慧,所以不善,沒有智慧是不善的。那這樣子呢,他修止觀的時候也就不能夠符合勝義谛了,所以不如理行。或者是可以這麼解釋。
「于勝義谛微細甚深,超過諸行,一異性相,不能解了」,這麼多的菩薩對于微細甚深的勝義谛,這個勝義谛超過諸行的一相,超過諸行的異相。對于這個道理不能明白,所以叫做「愚癡頑鈍,不明,不善,不如理行」。那麼這是這個善清淨慧菩薩對于這麼多的菩薩的批評。「說是語已」,說完了。
辛二、如來正答(分五科) 壬一、如來印可爾時世尊,告善清淨慧菩薩摩诃薩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此諸善男子,愚癡頑鈍,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勝義谛微細甚深,超過諸行,一異性相,不能解了。
「爾時世尊,告善清淨慧菩薩摩诃薩曰」,這下面是第二科「如來正答」。前面這一段是「菩薩問」,現在第二科「如來正答」。分五科,第一科「如來印可」。
「爾時世尊,告善清淨慧菩薩摩诃薩曰:善男子」,佛稱善清淨慧菩薩名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你剛才這麼說的,是的是的,如汝所說的。「此諸善男子,愚癡頑鈍,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勝義谛微細甚深,超過諸行,一異性相,不能解了」,這個勝義谛與諸行相不一不異,這個道理不能明白。善清淨慧菩薩對那麼多菩薩的批評,佛印可他的說法。這下面第二科「菩薩征诘」。
壬二、菩薩征诘
何以故?
第一科「如來印可」,但是善清淨慧菩薩緊跟著就說:「何以故?」就是什麼理由他們不能明白?怎麼叫做勝義谛超過諸法一異性相呢?這個意思。
壬叁、如來略答
善清淨慧!非于諸行如是行時,名能通達勝義谛相,或于勝義谛而得作證。
這下面佛是略答。「非于諸行如是行時」,就是那麼多的菩薩他們執著勝義谛與諸行或一、或異。「如是行時」,就是這麼樣理解的時候。「名能通達勝義谛相」,不是他們這樣理解叫做通達勝義谛相,不是這樣執著叫做「于勝義谛而得作證」。就是他們執著勝義谛與諸行是一相、與諸行是異相,這樣他們不能夠通達勝義谛,他們也不能得涅槃,也不能得無上菩提的,是這麼意思。
「而得作證」這句話,那是要得到根本智、後得智才能夠得菩提,才能得涅槃,那叫做作證。壬四、菩薩重征
何以故?
前面第叁科「如來略答」,這是第四科,善清淨慧菩薩又請問。什麼理由這個勝義谛微細甚深,很難通達?這底下請問。
下邊是第五科如來依征廣釋,又回答這個問題。又分叁科,第一科「約叁五過破一異執」,就是叁個過失,五個過失破這個一的執著、破異的執著,這一大科。分兩段,第一是「反釋破執」,相反的方向來破除他的執著。分兩科,第一科「約叁失以破一執」,約叁種過失破這個勝義谛與諸法一的執著。這一科又分兩科,第一科是「牒」。這個「牒」實在就是標的意思,就是把他們的執著再提出來,是這個意思。
壬五、如來依征廣釋(分叁科)癸一、約叁五過破一異執(分二科)
子一、反釋破執(分二科) 醜一、約叁失以破一執(分二科) 寅一、牒善清淨慧!若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
這就是「牒」,也就是標的意思;就是將要破除他的執著,先把他們的執著標出來。他們的執著是什麼呢?就是「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異」,沒有差別;就是色即是勝義谛,受想行識即是勝義谛,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勝義谛,就是這樣的執著。這是「牒」,下面第二科就是「破」。「破」裏面分叁科,第一科是「異生已見谛理失」,這裏有叁個過失。
寅二、破(分叁科)卯一、異生已見谛理失
應于今時,一切異生皆已見谛。
如果勝義谛就是色受想行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的話呢,那麼「應于今時,一切異生皆已見谛」,應該是今天所有不相信佛法、相信佛法這一切人沒有差別,他們都應該已經見到勝義谛了。因爲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勝義谛嘛!我們就在這裏生活,我們應該都已經見勝義谛了,應該是這樣子。那麼這是一種過失。下面第二科「異生應證涅槃失」。
卯二、異生應證涅槃失
又諸異生皆應已得無上方便安隱涅槃,
若是勝義谛與諸行相無差別的話呢,那麼這一切流轉生死的衆生都應該已經證得無上方便的安隱涅槃。這個「無上方便」就是苦集滅道的道谛,這無漏的聖道;修學無漏的戒定慧,然後得大般涅槃。大般涅槃裏邊沒有生死的苦惱,所以叫做「安隱」。說是現前的有爲、有漏的境界就是勝義谛的話,那麼這一切衆生不需要修行,就應該得到安隱涅槃了。事實上是要修學無上方便的戒定慧,然後才能得涅槃的,這裏有暗含著否認這件事的意思。這個無上方便是安隱涅槃的因,由如是因得安隱涅槃的果,所以有這麼一句話,加上這麼一句話。下面第叁科「異生應證菩提失」。
卯叁、異生應證菩提失
或應已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若是勝義谛就是與諸行無有異的話,那一切衆生應該已經證悟了無上菩提了。因爲佛得無上菩提,那麼就是見一切法,諸法實相,得無上菩提。現在眼前的一切法就是勝義谛,那麼一切衆生都應該成佛了。
這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圓測法師解釋得很好,他有兩個解釋:第一個解釋,這個「阿」翻到中國話是無,「耨多羅」翻個上;翻個無上。「叁藐叁菩提」呢,這個
「叁」翻到中國話是正,「藐」翻個遍,這個「叁菩提」翻個知覺;無上正遍知覺。怎麼叫做正知、遍知,這個意思?什麼叫做正知呢?「如理智緣真」,名叫做正;如理,理就是第一義谛,就是證悟第一義谛的智慧叫做正。「如量智緣俗」,叫做遍;這個俗谛,一切緣起法名之爲俗。這個是如量智,就是無量無邊的智慧才能覺悟一切世俗谛的法,這叫做遍。正知、遍知,這是正遍。這個知是什麼意思呢?「無分別智斷二無知」,叫做知。這個無分別智其實就是前面那個如理智。如理智,無分別智斷除去兩種無知。兩種無知,一個是染汙無知,一個是不染汙無知。我們凡夫這些虛妄分別是染汙無知;但是得阿羅漢以上的聖人還有所不知的,叫做不染汙無知。這兩種無知都除滅了,就是斷二無知,叫做知。這「正遍知」叁個字解釋完了。這個「覺」是什麼意思呢?「菩提出眠夢之表」,就是成佛了以後,就從這個無明大夢裏面出來了,所以叫做覺。那麼這樣子,這就叫做無上正遍知覺。這個「無上」還沒解釋,就是這幾種智慧,正遍知覺,這四種智慧是菩提的體性,它超過二乘人的境界,所以叫做無上。那麼這是一種解釋。
其次的解釋,就是大唐叁藏玄奘法師的翻譯,他翻的和這個無上正遍知覺有點兒不同。他解釋的是,他翻一個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翻無上,「叁藐」翻個正等,
「叁菩提」翻個正覺,這麼解釋。這麼翻譯,怎麼解釋呢?「理事遍知」,故名叫做正等。就是正等正覺,正就是正覺,等是等覺。這個通達第一義谛叫做理,就是正覺。通達一切世俗谛,叫做等覺。這就是「理事遍知,故名正等」。這個正覺怎麼講呢?就是「離妄照真,故名正覺」,就是遠離了一切虛妄分別而得無上菩提,叫做正覺,這麼
解釋。這是第叁種過失,「異生應證菩提失」,這叁種過失。
醜二、約五失破其異執(分二科)寅一、牒
若勝義谛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
前面一類的菩薩執著勝義谛相與諸行相無差別呢,有這叁種過失。下面又「約五失破其異執」,就是勝義谛不是諸行,諸行不是勝義谛,它們是兩回事。如果你這樣子分別呢,有五種過失,這個意思。它又分成兩科,第一科是「牒」。
「若勝義谛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就是佛菩薩所證悟的第一義谛,和我們凡夫的這些惑業苦的境界是不同的,不一樣,這樣子。若這樣子呢,有五種過失。下面第二科顯出來有五種過失,第一個過失「行相不遣失」。
寅二、破(別顯五失)(分五科)卯一、行相不遣失
已見谛者,于諸行相,應不除遣。
就是修學聖道的人,他已經證悟了勝義谛的話,那麼這些有漏的境界應該還在,還不能除滅。因爲這是勝義谛,那是有漏的惑業苦的境界,它們是兩回事。那你見到勝義…
《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