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住身心,身心安住》
2000/07/15玅境長老宣講于法雲寺佛學院
「安住身心,身心安住」,這是兩句話。前面的「安住身心」是約因說的,「身心安住」是約果說的,由因而果,是這樣意思。這裏一共是分四段來講這個題目,第一段是「釋題」。
一、釋題
雲何名安住、安住義雲何?
這是提出來兩個問題,兩個問題也就是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約名說,「安住」這個名是什麼意思?「安住義」,約名所诠的義來提出問題,安住的道理是什麼?這是問題,下面就回答。
彼身無危險,心亦無憂惱。身心得調適,安住義如是。
名也就是如是。我們的身體,行住坐臥也都是很平安的,沒有危險,內心在行住坐臥的時候,也沒有憂愁苦惱,身體也好、內心也好,都是調適的,都是安樂自在的,「安住義」就是這樣子。
身心的安住也就是安樂住,這是任何人都希望這樣子,任何人都不希望身心不安樂住,那麼這就表示身心不安樂的時候是特別多,安樂的時候比較少,所以我們才希望能夠安樂住。
剛才解釋的這是按照一般的情形說,叫做安樂住。下面就是約深一層來說。
不受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無取于夢幻。勝義安樂住,佛子應善學。
這是約佛法的深義來解釋安樂住。怎麼樣才能安樂住呢?這樣子才可以。
「不受一切法」這句話,「受」就是接受、領納,叫做受;現在說「不受」,我們不接受一切法。接受、不接受這件事,當然我們從淺一層來解釋,我送給你一個面包,你不接受,或者我接受了,這叫受和不受。現在這裏面不是這樣意思。就是你內心裏面一動就是受了,就是接受了。這個地方是非常微細的,非常微細的境界。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的事情來解釋這個「不受」的話,譬如說是我歡喜吃餃子,人家就贊歎這個餃子怎麼怎麼好;我們只是這樣聽,然後我們就流口水了。流口水這個地方來反省自己,就是自己並不是明顯的想要吃餃子,但是流口水了,就表示你願意吃餃子。「願意吃餃子」這一念分別心是很微細的,微細到我們自己都不是明顯的知道;這可見「受」這個字是很微細的。
我們在學習《瑜伽師地論》的時候也講到這裏,譬如說我們欲界的人,我們有苦、樂、憂、喜、舍,有這五種受。我們通常的人,我感覺到苦,感覺到痛苦,感覺到快樂,苦、樂,感覺到憂愁,感覺到喜樂,感覺到舍,有這五種的差別。這五種差別,苦樂是約前五識來說;憂喜約第六識說,第六識裏面的苦惱就是憂,那麼樂就是喜了;舍,就是不憂不喜、不苦不樂,那叫做舍,舍也是受。有這五種受。我們欲界的人這五種受都是具足的,但是若色界天上的人就有差別了。
初禅天的人他沒有憂,沒有憂的原因就是沒有欲了,有欲則有憂,沒有欲所以沒有憂,還是有苦。到第二禅天的人,沒有憂也沒有苦,但是有喜、樂、舍都有。第叁禅天的時候沒有喜,就是沒有喜,還有樂、還有舍。到四禅天的時候,沒有樂,但是有舍受,有舍的感覺。無色界天的人還是有舍受。到滅盡定的時候,舍受也沒有了。那麼這可知道,滅盡定的時候是不受一切法的。
受一切法的時候,就有苦。我們說受樂受的時候不苦,其實受樂受也有苦。我們不願意受苦,要追求樂,追求樂也很苦。如果你沒有追求到,還是苦;追求到以後,要保護這個樂也很苦;若失掉了是更苦,所以樂裏面也有苦。所以苦受是苦,樂受也是苦。舍受是不苦不樂、不憂不喜,那不應該說是苦,也不是!因爲這個舍受它不停留在那裏,在時間上它一直地向前進。一直向前進,不是遇見苦受,就是遇見樂受,遇見苦受是苦,遇見樂受也是苦,所以深一層來說,所有的受都是苦;若不受的時候就沒有苦了,是這樣意思。
「不受一切法」這件事,本來我們剛才說,你給我面包,我不要,那麼就是不受。但是若深一層說,你這個「不要」也是受,所以很難說不受的,很難達到不受的境界。那麼怎麼樣才能達到不受的境界呢?「本性無分別」,你若能通達這個道理,經過修止觀成就了,你就能不受一切法了。那麼這是「不受一切法」的一個方法。
「本性無分別」這句話怎麼講呢?「本性」這句話指過去說,是一切法的過去。譬如這個房子,這個房子已經造好二十年了,在二十年前沒有這個房子,那就是房子的本性。在本性的時候,沒有這個房子的形相。我們看見這個房子的時候,這個房子有多高、有多大,它的空間是怎麼情形,有多少窗戶、有多少門,能容納多少人,是做禅堂的、是做講堂的、是做寮房的,有種種的分別。但是在本性那裏都沒有這些事情,沒有這麼多的分別,所以叫做「本性」。這是一個解釋。「本性無分別」。
另外一個解釋,就是已經造好了的房子,它已經出現了它的體相用,我們看見它的時候,我們有分別,是有這分別,那麼怎麼能說「本性無分別」呢?我們若是學習《中觀論》的時候,我們也還是通達它無分別,就是它的自性是不可得的,就是房子的自性不可得。這個「自性不可得」怎麼講呢?這個房子是由因緣有的,房子自己不能有。房子一定是要有投資的人,有建築公司,要有建築師畫圖則,政府批准了,然後開工了以後把這個房子造好了,這叫做因緣有。這個是因緣有。如果說不需要因緣這個房子就有了,那叫做自性有。如果說是沒有因緣的時候,這個地方就是空地,沒有房子,那麼叫自性空。在自性空上看,沒有房子,所以也是無分別。在自性空上看,沒有這個房子各式各樣的分別,也是沒有的,所以「本性無分別」,可以這麼講。
我們,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我們不學習佛法的時候,不修學止觀的時候,我們的心就在表面上活動,在色聲香味觸上活動。若是你學習佛法了的時候,而你又能夠修禅的時候,你就觀察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你心在那裏停下來的時候,無分別,就沒有這個房子各式各樣相貌的分別。你遇見了一個人的時候,觀察這個人的自性也是空的,因爲人也是因緣有,但是自性是空的;在自性空上看,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沒有色受想行識,一切都沒有。我們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分別,在色受想行識上分別,是有分別;在自性空上,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你就沒有分別。你觀察它自性空,就能遠離一切分別;遠離一切分別,就不受一切法了,是這樣意思。這是第二個解釋。「本性空」是約過去說,「自性空」是約現在說。
另外一個解釋呢,我們的心遇見一切法的時候,我們心裏面就分別——這個人是高是低,是白是黑,是肥是瘦,各式各樣的分別。但是所分別的境界上,沒有高低、肥瘦、好醜的事情,所分別的事情上。你說這個人是高,高是你內心的分別,在高的本身是沒有高這句話的。說這個人是很醜陋的,在那個人的本身上沒有醜陋這件事,是我們分別的。這一切的分別是我們心裏面的事,不是所分別的境界上有這件事的,所以「所分別無故」。我們所分別的事情都是內心裏面的事,我們心裏面這樣作如是觀、作如是想,才有這個分別。在那件事的本身是沒有這件事的,所以這也是無分別。
「本性無分別」,爲什麼本性無分別?我們所分別的這一切的事情,在本性上是沒有的,在自性空上也是沒有的,在所分別的境界上也沒有。當然這件事,是要我們學習經論,學習經論的時候,我們再能夠常常靜坐,作如是觀,你才能夠知道「所分別無故」。若說是你不學習佛法,也不知道這件事;你學習佛法,你不修止觀,也不行。雖然學習了很多的佛法,你不靜坐、不修禅的時候,你還是原來的舊家風。還是「你爲什麼要罵我?」還是作這個虛妄分別。那你就是受一切法,你就有苦,苦、樂、憂、喜、舍的這些受,總而言之就是有苦受。現在說是「不受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你就身心安樂住了。這是「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
在《攝大乘論》上有這一個頌:「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就是這個頌。這個頌的意思就是提出一個問題,提出什麼問題?這個「本性無分別」,自性空也無分別,所分別的境界上也是無分別,本來就是這樣子的,那麼我們應該得解脫了。本來就是無分別嘛,我們應該是解脫的,爲什麼我們沒能解脫呢?我們還是苦苦惱惱的呢?爲什麼這樣呢?「無分別智無」,因爲你沒有無分別的智慧。你沒有這個智慧的時候,你就不能夠見到本性空,不能見到自性空,你不能見到一切的所分別的境界上沒有所分別,你不能見到這裏。不能見到這裏,你就要分別;要分別,你就有受,有受就有苦,你就不能安樂住了,就是這樣意思。
「無取于夢幻」,這個地方又有一個意思。一切的因緣生法,我們簡單的說,它有兩個相貌。一個說是本性空,或者說是自性空,或者一切名言安立的分別境界都是空的,這是一個相貌。第二個相貌,雖然說空也還是有,因緣生法──你不能否認這件事,是有這件事。有這件事,但是不像我們分別的那樣子。我們分別的時候,認爲是真實的。我們認爲真實有一個房子、有一層樓,真實有個大蓮花,真實有條蛇、有老虎,都認爲是真實的。但是若是你通達本性空的時候,同時也會知道這些因緣生法是假的、是虛妄的。虛妄的情形「如夢」,如夢中境,像做夢的時候裏面的境界。
這個夢中境,最容易知道是空,我也常說過,譬如做夢的時候有人請我吃飯,吃得很香、吃得很飽;但沒有吃的時候,肚子是餓的;有人請我吃飯我肚子很飽,等到夢醒了的時候肚子還是空的,並沒有飽啊!但是做夢的時候是真實吃到飯了,若醒了夢的時候知道,那是做夢的時候的虛妄分別,那個飽是你的虛妄分別。你看見那個飯好吃,是你的虛妄分別;你做夢看見老虎,那個老虎是沒有的,只是內心的虛妄分別。不能說沒有老虎,但是就是假的、都是虛妄的,所以「如夢」,這件事還是要承認的,要承認…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