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P3

  ..續本文上一頁!」你敢說這句話啊?所以是智慧的問題。這件事是善事嗎?這件事是惡事嗎?你知道嗎?佛教徒,我們能學習戒,但是你還是要學習佛法的,學習經律論,我們若開智慧的時候,你才能知道「喔!這是有罪過的事情。」

  我說一個小事情,我再說一個小事情。我給你,或是你給我,你從臺灣或者從什麼地方寄給我一本書,還有一封信放在這個書裏面就寄來了。這件事有什麼問題嗎?有什麼問題?有一年,這個人現在不在,謝冰滢在舊金山,她借我一本書,她還給我,同時也給我一封信,她不放在書裏,單獨另外寄。另外寄一封信,這個書單獨寄來,書和信不放在一塊兒。那這是什麼意思?有人給我寄書,信放在書裏,另外沒有寄信來,這件事有什麼意思?當然是,我把這個信就夾在書裏一同寄給我,我就省掉了郵票,就不需要花那個郵票錢了;我若另外寄,就要另外花郵票錢。寄書當然也要有郵費,若寄信也要有郵費。

  這件事我在想,如果我們要持戒的話,「學習賢聖戒」,持戒的話;我看郵政局他也沒有提到這件事,他也沒有規定這件事,但是若按照道理說呢,你寄信是另外一個信紙,你就放在書裏面寄來,你就向政府偷這個郵票了,你就犯盜戒了。你省那個郵票錢,你就是犯盜戒了。如果你單獨寄,那就是合法的,你沒有犯盜戒。我不知道各位同學你們學習戒,這件事怎麼觀察?這些事情都是要學習,從學習中才能知道這件事。

  說「我不學……」,有的人願意靜坐、願意學習佛法,有的人願意靜坐而不學習佛法,有的人學習佛法而不靜坐,也有的人也不學習靜坐、也不學習佛法。我對人說「我是佛教徒。」這是四句。你不學習佛法,你知道什麼呢?你能有什麼?你什麼也不知道。佛法裏面的寶,佛法裏面那些財富,你完全得不到,完全得不到的。

  所以這一個地方若有個寺廟,就是香火廟,功德無量,都有無量功德。因爲你供了佛像了,有人到那兒去磕頭了,這就是栽培善根。若是你在這裏弘揚佛法,使令這個地區的人在這裏開大智能,功德有多大?所以發心造廟,功德是很大的。當然我再說一句話,你能夠幫助成立一個佛學院,你的功德還是更大!因爲大家在這裏學習佛法,他將來學習好了,他有這個能力去弘揚佛法,他的功德都有你一份,都有你一份的。所以這上面說:「學習賢聖戒,遠離惡不善」,這裏包括學習佛法在內,不然這個事你做不到的。

  「克己勿縱肆」,說我學習戒,我不要殺盜淫妄,我遠離惡不善,有的時候明知道不對,還是做不得主,還要做錯事,那怎麼辦呢?「克己勿縱肆」,你要降伏自己,不要放縱自己,要這樣做才可以。「製心勿恚害」,要製伏自己的瞋心,不要煩惱,不要輕易煩惱,要製伏自己的心,不要煩惱。要用理智觀察問題,不要說「你罵我,我就不高興。」不應該這樣子。罵我可能罵得有道理,你還是應該接受的。就是罵得不合道理也不在乎,也不要在乎這件事。若是「你罵我,我不高興,我不來了!」那就是另有問題了。所以我想這件事,「克己勿縱肆,製心勿恚害」,應該這樣子。

  「己所不欲者,勿施與他人」,你自己不歡喜的事情,你不要這樣子來對付那個人。別人罵我,我不歡喜,我也不要罵人,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別人對我說謊話,我不高興,那我也不要對別人說謊話。別人對我說謊話,我不高興,但是我同樣的欺騙別人,那合道理嗎?這不合道理。所以你若這樣想呢,「己所不欲者,勿施與他人」,你若這樣想,就能夠對于你「學習賢聖戒,遠離惡不善,克己勿縱肆,製心勿恚害」,這件事就容易做到。你就這樣想,「己所不欲者,勿施與他人」,你持戒就容易一點。

  「栽培慈愍心,安住清淨戒」,常常安住自己,安住在慈愍心。這個慈愍心很重要,「我們大乘佛法重視慈悲!」這句話是對的,實在所有的佛教徒應該栽培慈愍心。說是一個螞蟻,我不要碰到牠,不要把牠弄死了,因爲牠也歡喜生存;我們從這裏開始栽培慈愍心。說我對我的父母恭敬、供養、愛護,別人的父母我也愛護,從這裏栽培慈愍心。這個「慈」,慈能與樂,就是歡喜別人身心安樂,歡喜別人得到如意的事情,這就叫做慈心。「悲」,悲愍是什麼意思?就歡喜別人不要有不如意的事情。別人有不如意的事情,我同情他,那就是悲愍心。你若有這樣的心情的時候,你持戒也容易持戒,那麼你就不容易殺嘛,你就不會殺了,不會殺害有生命的動物、一切物了,也不會盜,殺、盜、淫、妄都清淨了。說是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智慧,用「栽培慈愍心」的智慧,「安住清淨戒」,這也是一個身心安樂住的開始,從這裏開始。

  奢摩他調心,滅除于散亂,勤習勿懈怠,得定不爲難。

  前面就是用這樣的正憶念,如理作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這個智慧,加上「栽培慈愍心」來「安住清淨戒」,也能使令我們遠離過失、能增長功德,但是還有事情辦不到。雖然我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栽培慈愍心」,我們還是有些事情做不到。說我不生貪心,但是有可愛的境界來了,這個貪心就是來了;有些不高興的事情,心裏面就忿怒;這個貪瞋不容易調伏,那怎麼辦呢?佛告訴我們:「奢摩他調心,滅除于散亂,勤習勿懈怠,得定不爲難」,就是用奢摩他、用毘婆舍那的方法來調心,這件事就辦到了。

  「奢摩他」翻到中國話是止,就是修定。用止的方法來調這個心,調者轉也,我這個心裏面……;現在說「滅除于散亂」,我們心裏面就是願意東想西想,是非常自由的,什麼都想;現在呢,我們用奢摩他的方法來轉變這個散亂,叫這個散亂不散亂,滅除這個散亂。當然這個地方,《瑜伽師地論》關于這件事說得詳細,很詳細的說。在《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裏面也說得很詳細,就關于靜坐這件事,怎麼樣使令心不亂,叫它寂靜住,那上面說得很詳細的。天臺智者大師的《釋禅波羅蜜》這本書,還有《摩诃止觀》這些書,還有《小止觀》、《六妙門》這些書,也都說到這些事情。要多讀這些書,你就會掌握到奢摩他的方法、和毘婆舍那的方法。這裏我們不詳細說了。

  「勤習勿懈怠」,當然這件事呢,就是不容易,應該說是不容易。因爲我們久遠以來心裏面亂,成了習慣了,你忽然間叫它不要亂,這是很難的。很難的呢,「勤習勿懈怠」,你精進地來學習這件事,你不要懈怠、你不要放松,我今天也靜坐、明天也靜坐、後天也靜坐,常時的學習呢,「得定不爲難」,得到禅定也不是難的事情,也不是困難的事情。

  我現在又有個妄想,我還是把這個妄想說出來。我也感覺到這個廣大的社會,不管是全世界各地方都是一樣,有才華的人也是很多,那個聰明智慧都是很好的,他們如果學習佛法,學習奢摩他、學習毘婆舍那,應該都會成功的,應該都會成功。但是他們把那個寶貴的精神、時間,不歡喜學習奢摩他、毘婆舍那,學習什麼呢?就學習去……就是在色聲香味觸上活動,學習得到一個滿意的色聲香味觸,就在這上活動。到最後一無所得,什麼也都沒得到,一口氣不來就走了,社會上的人都是這樣子。所以若是站在佛法的態度來說,這些有才華的人,精英之士,他用他的寶貴的精神,這個寶貴的精神就用在沒有用的事情上面,到最後一無所得就走了。

  當然每一個人——有才華的人,他心裏面他都認爲前途有很多好事等著他,他很有希望地向前沖。有才華的人認爲那些笨的人都能成功,何況我有才華呢?都是認爲很有希望,很快樂的在那裏奮鬥,都是感覺「我一下子就拿到了」,都是那樣子。但是我們在佛法上看,拿到了也好、沒拿到也好,到最後一無所得,什麼都沒有成就。但是我們佛教徒,佛教徒來到佛法裏面學習,靜坐的時候感覺心裏面亂,「唉呀!這件事辦不好,我不坐了」,走了。社會上的人他感覺那件事很困難,他也努力地去做,一定要成功,他會這樣。而我們佛教徒,「唉呀!很困難,算了,我不幹了!」這是不合道理的。社會上的人認爲不能成功,「我非成功不可!」他有這樣心情。我們佛教徒,「唉呀!太難,算了算了,我不坐了!」這個事,我看有點不一樣,有點不一樣的。所以是「勤習勿懈怠,得定不爲難」,不是太困難的,只要你掌握到正確的方法,又肯努力去做,一定會成功的。

  毘婆舍那觀,諸行何有我,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毘婆舍那觀」,「毘婆舍那」是外國話,翻到中國話是觀,就是觀察思惟的意思。前面的「奢摩他」是止,就是使令這個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不要動,明靜而住。這個「毘婆舍那觀」就是思惟觀察,這個是動;前面那個止是靜,有靜也有動。所以修行這件事,究竟是心裏面分別、是不分別呢?修行這件事也是分別,也要不分別;不分別也要分別。而這個不分別就是奢摩他的止,分別就是毘婆舍那觀,這是屬于智慧。

  「諸行何有我」,怎麼樣觀察呢?就是修這無我觀,修無我觀。我們爲什麼要修無我觀呢?說是你修行的方法,你怎麼知道它是正確的?你這個修行方法,你用什麼理由說這個方法是正確的?我認爲我們佛教徒應該提出這個問題來。你這樣子用功修行,是對嗎?你這樣修行是對嗎?是錯的?是不錯的?你怎麼知道它是不錯?你怎麼知道它是錯呢?你應該提出這個問題。

  我現在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佛教徒是想要得涅槃,涅槃爲上首,一切佛、一切阿羅漢、一切辟支佛都在涅槃那個地方;他們成功了,都在涅槃那個安樂處,在那裏,我現在學習佛法也要到那個地方去。那麼這是涅槃,就是清淨的緣起。說是我們不學習佛法的人,這是染汙的緣起,就是生死的緣起。生死的緣起是怎麼回事?就是認爲有我,執著有一個我。我們通常的人,我們也沒有學習哲學,社會上做醫生、做律師,只是在社會上做這些事情,沒有去思惟這件事,我們不知道——究竟什麼是我也並不知道;只是日常習慣上說:「這…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