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敢说这句话啊?所以是智慧的问题。这件事是善事吗?这件事是恶事吗?你知道吗?佛教徒,我们能学习戒,但是你还是要学习佛法的,学习经律论,我们若开智慧的时候,你才能知道「喔!这是有罪过的事情。」
我说一个小事情,我再说一个小事情。我给你,或是你给我,你从台湾或者从什么地方寄给我一本书,还有一封信放在这个书里面就寄来了。这件事有什么问题吗?有什么问题?有一年,这个人现在不在,谢冰滢在旧金山,她借我一本书,她还给我,同时也给我一封信,她不放在书里,单独另外寄。另外寄一封信,这个书单独寄来,书和信不放在一块儿。那这是什么意思?有人给我寄书,信放在书里,另外没有寄信来,这件事有什么意思?当然是,我把这个信就夹在书里一同寄给我,我就省掉了邮票,就不需要花那个邮票钱了;我若另外寄,就要另外花邮票钱。寄书当然也要有邮费,若寄信也要有邮费。
这件事我在想,如果我们要持戒的话,「学习贤圣戒」,持戒的话;我看邮政局他也没有提到这件事,他也没有规定这件事,但是若按照道理说呢,你寄信是另外一个信纸,你就放在书里面寄来,你就向政府偷这个邮票了,你就犯盗戒了。你省那个邮票钱,你就是犯盗戒了。如果你单独寄,那就是合法的,你没有犯盗戒。我不知道各位同学你们学习戒,这件事怎么观察?这些事情都是要学习,从学习中才能知道这件事。
说「我不学……」,有的人愿意静坐、愿意学习佛法,有的人愿意静坐而不学习佛法,有的人学习佛法而不静坐,也有的人也不学习静坐、也不学习佛法。我对人说「我是佛教徒。」这是四句。你不学习佛法,你知道什么呢?你能有什么?你什么也不知道。佛法里面的宝,佛法里面那些财富,你完全得不到,完全得不到的。
所以这一个地方若有个寺庙,就是香火庙,功德无量,都有无量功德。因为你供了佛像了,有人到那儿去磕头了,这就是栽培善根。若是你在这里弘扬佛法,使令这个地区的人在这里开大智能,功德有多大?所以发心造庙,功德是很大的。当然我再说一句话,你能够帮助成立一个佛学院,你的功德还是更大!因为大家在这里学习佛法,他将来学习好了,他有这个能力去弘扬佛法,他的功德都有你一份,都有你一份的。所以这上面说:「学习贤圣戒,远离恶不善」,这里包括学习佛法在内,不然这个事你做不到的。
「克己勿纵肆」,说我学习戒,我不要杀盗淫妄,我远离恶不善,有的时候明知道不对,还是做不得主,还要做错事,那怎么办呢?「克己勿纵肆」,你要降伏自己,不要放纵自己,要这样做才可以。「制心勿恚害」,要制伏自己的瞋心,不要烦恼,不要轻易烦恼,要制伏自己的心,不要烦恼。要用理智观察问题,不要说「你骂我,我就不高兴。」不应该这样子。骂我可能骂得有道理,你还是应该接受的。就是骂得不合道理也不在乎,也不要在乎这件事。若是「你骂我,我不高兴,我不来了!」那就是另有问题了。所以我想这件事,「克己勿纵肆,制心勿恚害」,应该这样子。
「己所不欲者,勿施与他人」,你自己不欢喜的事情,你不要这样子来对付那个人。别人骂我,我不欢喜,我也不要骂人,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别人对我说谎话,我不高兴,那我也不要对别人说谎话。别人对我说谎话,我不高兴,但是我同样的欺骗别人,那合道理吗?这不合道理。所以你若这样想呢,「己所不欲者,勿施与他人」,你若这样想,就能够对于你「学习贤圣戒,远离恶不善,克己勿纵肆,制心勿恚害」,这件事就容易做到。你就这样想,「己所不欲者,勿施与他人」,你持戒就容易一点。
「栽培慈愍心,安住清净戒」,常常安住自己,安住在慈愍心。这个慈愍心很重要,「我们大乘佛法重视慈悲!」这句话是对的,实在所有的佛教徒应该栽培慈愍心。说是一个蚂蚁,我不要碰到牠,不要把牠弄死了,因为牠也欢喜生存;我们从这里开始栽培慈愍心。说我对我的父母恭敬、供养、爱护,别人的父母我也爱护,从这里栽培慈愍心。这个「慈」,慈能与乐,就是欢喜别人身心安乐,欢喜别人得到如意的事情,这就叫做慈心。「悲」,悲愍是什么意思?就欢喜别人不要有不如意的事情。别人有不如意的事情,我同情他,那就是悲愍心。你若有这样的心情的时候,你持戒也容易持戒,那么你就不容易杀嘛,你就不会杀了,不会杀害有生命的动物、一切物了,也不会盗,杀、盗、淫、妄都清净了。说是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智慧,用「栽培慈愍心」的智慧,「安住清净戒」,这也是一个身心安乐住的开始,从这里开始。
奢摩他调心,灭除于散乱,勤习勿懈怠,得定不为难。
前面就是用这样的正忆念,如理作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这个智慧,加上「栽培慈愍心」来「安住清净戒」,也能使令我们远离过失、能增长功德,但是还有事情办不到。虽然我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栽培慈愍心」,我们还是有些事情做不到。说我不生贪心,但是有可爱的境界来了,这个贪心就是来了;有些不高兴的事情,心里面就忿怒;这个贪瞋不容易调伏,那怎么办呢?佛告诉我们:「奢摩他调心,灭除于散乱,勤习勿懈怠,得定不为难」,就是用奢摩他、用毘婆舍那的方法来调心,这件事就办到了。
「奢摩他」翻到中国话是止,就是修定。用止的方法来调这个心,调者转也,我这个心里面……;现在说「灭除于散乱」,我们心里面就是愿意东想西想,是非常自由的,什么都想;现在呢,我们用奢摩他的方法来转变这个散乱,叫这个散乱不散乱,灭除这个散乱。当然这个地方,《瑜伽师地论》关于这件事说得详细,很详细的说。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里面也说得很详细,就关于静坐这件事,怎么样使令心不乱,叫它寂静住,那上面说得很详细的。天台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这本书,还有《摩诃止观》这些书,还有《小止观》、《六妙门》这些书,也都说到这些事情。要多读这些书,你就会掌握到奢摩他的方法、和毘婆舍那的方法。这里我们不详细说了。
「勤习勿懈怠」,当然这件事呢,就是不容易,应该说是不容易。因为我们久远以来心里面乱,成了习惯了,你忽然间叫它不要乱,这是很难的。很难的呢,「勤习勿懈怠」,你精进地来学习这件事,你不要懈怠、你不要放松,我今天也静坐、明天也静坐、后天也静坐,常时的学习呢,「得定不为难」,得到禅定也不是难的事情,也不是困难的事情。
我现在又有个妄想,我还是把这个妄想说出来。我也感觉到这个广大的社会,不管是全世界各地方都是一样,有才华的人也是很多,那个聪明智慧都是很好的,他们如果学习佛法,学习奢摩他、学习毘婆舍那,应该都会成功的,应该都会成功。但是他们把那个宝贵的精神、时间,不欢喜学习奢摩他、毘婆舍那,学习什么呢?就学习去……就是在色声香味触上活动,学习得到一个满意的色声香味触,就在这上活动。到最后一无所得,什么也都没得到,一口气不来就走了,社会上的人都是这样子。所以若是站在佛法的态度来说,这些有才华的人,精英之士,他用他的宝贵的精神,这个宝贵的精神就用在没有用的事情上面,到最后一无所得就走了。
当然每一个人——有才华的人,他心里面他都认为前途有很多好事等着他,他很有希望地向前冲。有才华的人认为那些笨的人都能成功,何况我有才华呢?都是认为很有希望,很快乐的在那里奋斗,都是感觉「我一下子就拿到了」,都是那样子。但是我们在佛法上看,拿到了也好、没拿到也好,到最后一无所得,什么都没有成就。但是我们佛教徒,佛教徒来到佛法里面学习,静坐的时候感觉心里面乱,「唉呀!这件事办不好,我不坐了」,走了。社会上的人他感觉那件事很困难,他也努力地去做,一定要成功,他会这样。而我们佛教徒,「唉呀!很困难,算了,我不干了!」这是不合道理的。社会上的人认为不能成功,「我非成功不可!」他有这样心情。我们佛教徒,「唉呀!太难,算了算了,我不坐了!」这个事,我看有点不一样,有点不一样的。所以是「勤习勿懈怠,得定不为难」,不是太困难的,只要你掌握到正确的方法,又肯努力去做,一定会成功的。
毘婆舍那观,诸行何有我,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毘婆舍那观」,「毘婆舍那」是外国话,翻到中国话是观,就是观察思惟的意思。前面的「奢摩他」是止,就是使令这个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不要动,明静而住。这个「毘婆舍那观」就是思惟观察,这个是动;前面那个止是静,有静也有动。所以修行这件事,究竟是心里面分别、是不分别呢?修行这件事也是分别,也要不分别;不分别也要分别。而这个不分别就是奢摩他的止,分别就是毘婆舍那观,这是属于智慧。
「诸行何有我」,怎么样观察呢?就是修这无我观,修无我观。我们为什么要修无我观呢?说是你修行的方法,你怎么知道它是正确的?你这个修行方法,你用什么理由说这个方法是正确的?我认为我们佛教徒应该提出这个问题来。你这样子用功修行,是对吗?你这样修行是对吗?是错的?是不错的?你怎么知道它是不错?你怎么知道它是错呢?你应该提出这个问题。
我现在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佛教徒是想要得涅槃,涅槃为上首,一切佛、一切阿罗汉、一切辟支佛都在涅槃那个地方;他们成功了,都在涅槃那个安乐处,在那里,我现在学习佛法也要到那个地方去。那么这是涅槃,就是清净的缘起。说是我们不学习佛法的人,这是染污的缘起,就是生死的缘起。生死的缘起是怎么回事?就是认为有我,执着有一个我。我们通常的人,我们也没有学习哲学,社会上做医生、做律师,只是在社会上做这些事情,没有去思惟这件事,我们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我也并不知道;只是日常习惯上说:「这…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