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我,我瘦了,我胖了」,就是这样子。但是在印度其它的宗教,他不是这样子,他是观察这个身体里面有一个我,是有体性的;在色受想行识之外,有一个真常不变的我,这个是我的体性。有我论者,应该是色、受、想、行、识、我,应该是六个。但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认为没有我,只是色受想行识,只是五个,没有那个六。所以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加上我就是七个了;释迦牟尼佛说没有我,只是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没有那个我的,是这样意思。
我们凡夫没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的思想也好,日常的语言、日常做事也是「我」,也是常常这样讲。那么这个我有什么问题呢?要保护这个我,你不可以伤害这个我。保护这个我就是爱,爱这个我,要保护,这是爱,爱就是贪;你若伤害这个我,你就是我的敌人了,我要恨,我要杀害你,就是贪、瞋;执着有我,不明白道理,那就是贪瞋痴。所以从这里就会分别出来种种的问题,所以生死缘起就是这样子来的。现在你想要改变,改变你的生活态度,那就是要无我;无我的时候,就不贪、不瞋、不痴了。我这简单的说就是这样子。
所以为什么要修无我观?因为执着有我,这是个生死的缘起;一切苦恼的根本,从执我开始的。所以现在我们要身心安乐住,要从无我才能够身心安乐住,要观察无我观。这样说呢,修无我观是正确的,因为它不是生死缘起,它反生死缘起的。所以修无我观,这个修行的方法是对的,是这样意思。
「诸行何有我」,「诸行」,简单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法。这五个法都是生灭变化的,所以都叫做「行」,是这样意思。另外「行」这个字是什么呢?实在这个「行」就是心,就是我们的分别心;一切法都是内心的分别在动,所以叫做「诸行」。「诸行」实在就是心行,就是你的分别心,一切一切都是心,都是内心的分别,这里边没有个常恒住、不变易的我,没有。「诸行何有我」,那里有我呢?修这无我观,这个地方应该多说,现在我们不要多说,就说到这里。
「如梦幻泡影」,这个诸行一切的境界都「如梦」中境,「如幻」术所变的境界。「如泡」,下雨的时候,地面上起那个泡,你若注意的时候,那个泡很迅速地起来又灭了,起来又灭了,「如泡」。「如影」,那个树,太阳一照这个树就出来一个影,那个影和树相似,但是那个影不是树,是虚妄的,不是真实是树。这表示世间上一切的境界都是不真实的,这样观察、这样思惟。
「如露亦如电」,像那个露水,就是早晨起来,你看那树叶上有一滴一滴水,那叫露;太阳一起来,那个露水没有了,这是无常的意思。「亦如电」,像阴天,下雨的时候虚空那个闪电,即生即灭,这表示世间上一切法都是剎那生灭变化的,都不是坚固不可破坏的。你要作如是观,作如是观的时候就能增长智慧。
一个很明显的,我昨天曾经说过,譬如说现在你若能修无常观,修这个「亦如电」,就是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生、剎那灭,你在奢摩他里修观的时候,作如是观的时候,就会发生智慧。发生什么智慧呢?譬如现在有人来赞叹你,赞叹你,心里就欢喜了,「唉呀!这个人对我好,他赞叹我。」但是你若修无常观的时候,修如电观的时候,就感觉那一剎那那个人在赞叹我,第二剎那那个人就不是赞叹我的了,第二剎那的人就不是第一剎那的人了。你若修这个如电观,就会有这样的观察。所以他来赞叹你,或者他毁辱你,也是这样作如是观,那就不同了。若我们没有这样修观的时候,你这个人骂我,过了几十年了,「喔!你这个人你多少年前骂我」,还是这么想;但是若修无常观,那一剎那早已经过去了,不是这个人了,我们就会觉悟到这里。
所以,修这个如电观、如露观、修如梦观、如幻、如泡、如影,这是六如,要这样观察。
法性本空寂,违从俱寂灭。
前面修无我观,下面是修法空观;但是先观察一切法不真实,如梦是不真实,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都是不真实。由不真实再进一步,就观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法性本空寂」,一切法本来都是空无所有的。
我刚才在「本性无分别」那里曾经说了一段。这个呢,我们佛教徒也应该努力地去学习「法性本空寂」的道理。一般的,我们说这个是无常的、剎那生灭的,这还比较容易懂。但是观一切法,我看见这真实是有嘛,那么观察是空的、是没有,这比较难,比较是难的。但是在我们学习《中观论》,或者是《大智度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它就是在说这个「法性本空寂」的道理。《金刚般若经》也是,也是说明这个道理的;「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就是诸法本空寂,「法性本空寂」,就是这样意思。你能这样观察的时候,也自然就是没有烦恼,也就是不受一切法了,自然是这样子。
但是这段文呢,不是一开始就观察「法性本空寂」;一开始先观察无我观,然后再观察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再进一步观察「法性本空寂」,是有一个次第的,这样观察。
「违从俱寂灭」,你不随顺我也好、你随顺我也好,令我满意也好、令我不满意也好,都是毕竟空寂的。你令我满意,我心里也不感觉到欢喜;你令我不满意,我心里面也不忿怒;你心不动了。「违从俱寂灭」,都是空寂的,所以心里面不动,就是不受一切法的意思。下面举一个例子。
如李广射虎,知石则不入,故知彼诸行,虚妄分别有,实性不可得;
李广这个人是汉武帝的时候一个将军,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很有名的一个将军。他有一次,就是大白天,看见草里面有一条虎卧在那里;他这个人,他不是佛教徒,他赶紧拿起弓箭就射。一射呢,但是看牠不动,那么他到那一看,是个石头,不是虎,可是这个箭是射到石头里面去了。这时候他心里面感觉到奇怪,这个石头怎么能射进去呢?那么他又再射,射了多少次,射不进去了。这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件事,不是佛教徒造谣,编出来的故事,不是的。
在这件事上,我们就应该觉悟到「法性本空寂」,应该觉悟到这个道理。就是你心里面认为是虎,这个虎牠是肉长的,肉是个柔软的东西,所以你射就能射进去。等到你认为是石头的时候,你就认为石头不是肉,是特别坚硬的,那时候你再射,射不进去了。一个射进去,一个射不进去,原因在那里呢?就是你内心的分别。你认为是石头也是内心的分别,认为是老虎也是你内心的分别,是这样的。说是石头,是你内心的分别,你就射不进去;射不进去,是你内心的分别。你认为是老虎,能射进去,也是你内心的分别。离开了你内心的分别,另外没有虎,也没有石头的;也没有石头、也没有老虎。所以,法性本来是空无所有的,不是真实的。说那个人在骂我,那个骂也是本性空寂的;我们认为是骂,是我们内心的分别,是这样意思。所以从这里能觉悟到「法性本空寂」,不是真实的,不是真实有这件事。
我们再多说几句。我们众生有多少种类,六道里面我们是人,人的这一类;蛇、老虎、兔子,那是畜生世界的一类;另外还有鬼的世界、有地狱的世界、有天的世界,这是一类一类的。在佛法里面讲,这都是我们的业力所变现的;我们造这个业力,造这个业了,这个业若成熟了的话,它发生作用的时候就出现这个境界。譬如说我们现在是人,我们一口气不来就死掉了,死掉了以后,就变成一条蛇的时候,人的世界没有了,就是蛇的世界了。为什么变成蛇的世界?就是你的业力。忽然间,人死了以后还跑到地狱里面去了,地狱里面实在什么也没有。为什么有了地狱呢?就是你业力的变现。你若没有这个业力的时候,没有地狱。譬如说我们现在,我们是人的业力发生作用,也可能我们内心里面有地狱的业力,但是那个业力没有发生作用,我们就是没有地狱,地狱的这些形相不显现出来。我们人的业力显现出来,就是人的境界显现出来,都是不真实的。若是我们这个业力结束了,这个境界就没有了;都是不真实的,都是内心的分别。
但是,这里面另外有一点不同呢,就是这个世界上不是一个人,有我的境界,也有你的境界,大家都是人,有一点类似;同是人,这个业力就有一点类似,就变现出来这个境界,都是不真实的。如果若是真实的话,那可是有点问题,有什么问题?就是这个人死掉了的话,他的业力所变现的境界应该继续存在的,如果是真实的话。但事实上不是。他的业力,这个人死掉了,他人的业力结束了,他变现的一切境界都没有了,都不同了,所以都是假的、都是毕竟空的。
为什么出现这个境界呢?就是你内心的分别。你内心为什么这样分别?与业力有关系,这业力影响你的识。所以十二缘起里面,无明缘行,行缘识,那个识是以行为缘而有识的。你这分别心,是由业为因缘才出现这个分别。说我现在是个男人,就是你的业力变成这么一个境界,你就有男人的思想。如果死掉了,你的业力会变成女人的话,前生你是男人,今生你的业力变成女人,你就做女人的思想,业力使令你的心要这样分别。但是我们若学习佛法的时候,佛法这个大智慧,你若重新的如理作意,就能改变一切的虚妄分别,就重新的变化了,就不同了。
「如李广射虎,知石则不入」,就是你认为是石头的时候,你射不进去;因为你执着那个是石头,它很坚固。不是那个石头令你射不进去,是你执着石头那个执着令你射不进去。说是那个虎,认为牠是柔软,令你射进去,也不是,是你的分别心令你射进去的。因为牠那个柔软是你心的分别,是心的分别的境界。所以「知石则不入」。「故知彼诸行,虚妄分别有」,所以从这个事例,从李广射虎这件事,所以知道世间上一切的行相都是内心的虚妄分别。
我们可能想:是大乘佛法这样讲,小乘佛法没有这样讲——你可能会这样想。其实不是,小乘佛法也这么说。小乘佛法里…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