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P5

  ..续本文上一页面讲,在《大毘婆沙论》上有一句话:「鹿游于野,法归分别,真人归灭。」它是四句话:「鸟归虚空,鹿游于野,法归分别,真人归灭。」「法归分别」怎么讲?就是世间上一切事情,都是人内心的分别,那么这句话就是唯识的思想,你不能说是唯识不是佛说的,不可以这么说的。

  「故知彼诸行,虚妄分别有」,就是内心的虚妄分别而有的。「实性不可得」,离开了你内心的分别,那件事情的实性是没有的,那件事没有真实性的。

  应作如是观。

  我们修「诸行何有我」,修法空观,同时也……;「诸行何有我」是修我空观;这一段文是修法空观,应该作这样观察。

  止观勤修习,逮得自在力,超越于假名,

  「止观勤修习,逮得自在力」,我们修止、修观,不要懈怠,要精进地用功修习。「逮得自在力」,止得自在、观也得自在的时候,「超越于假名」。得自在力的时候,就是这个境界出现的时候,你观察它是空的,那就是空的。我们初开始修止观心里不自在,我要我的心安住不动,它偏要动,你说了不算,你不能做主的;观察一切法空,偏要执着是有;自己和自己矛盾,初开始修行不行,它不自在。成功的时候,观察是空的就是空的。

  另外有一件事,就是我们常常静坐,有的时候感觉这个身体没有了,不感觉有身体的存在。这件事在我们没有静坐的人,「你说这身体没有了,这话是妄语嘛;大家都有身体,怎么能说身体没有呢?」但是你真实静坐达到那个程度的时候,就感觉身体没有了,有这个感觉。当然这个是感觉,而不是智慧;现在是观一切法空是智慧,这智慧和感觉还不同,还不同的。

  所以「逮得自在力,超越于假名」,得到自在的时候,世间上一切的……。「假名」是什么?就是人说话,一切的文章、文句都是假名,说话也是假名,说话一个字一个字都是假名字;不会受这些假名字的动摇。你赞叹他,他心里也不欢喜;你不赞叹他,他心里也没有不高兴,这就是超越了假名字了。

  最上舍现前,无扰乱怀喜,真实安乐住。

  达到这个自在力,超越一切假名的时候,你内心里面对于一切境界都不执着了,最殊胜的舍的境界现前了。舍的境界,就是一切境界都不现前了,也就是不受一切法的境界出现了。「最上舍现前」,不是苦乐忧喜舍的舍,和那个不同。

  「无扰乱怀喜,真实安乐住」,这时候的一切境界,苦乐忧喜舍的境界都不能来扰乱你了;你在一切的境界里面,一切境界不能扰乱你,那你内心里面有大喜乐的境界。「真实安乐住」,这个时候心里面真实是安乐住了,而不是虚妄的。

  下面「结赞」。

  四、结赞

  金刚不坏身,不动如须弥,大悲利有情,同归无上觉。

  「金刚不坏身」是什么?我们现在这个身体不是金刚,很容易就有病了,要去找医生,也可能看好了,也可能还没看好,就是这么一个苦恼的境界,这个不是金刚。若我们,像前面学习贤圣戒,还学习奢摩他、学习毘婆舍那成功了的时候,有无漏的眼耳鼻舌身意,那是不可破坏的,那就是「金刚不坏身」。那个身体逐渐地逐渐地到佛的境界圆满,就是圆满报身,叫「金刚不坏身」。

  「不动如须弥」,须弥山,世界上最高的一个山;八风不动,四面八方来的风,你不能飘动须弥山的。你得到「金刚不坏身」的时候,世间上一切境界不能动摇他,不能动摇他的。「大悲利有情」,这个时候的大悲心能普度一切众生。「同归无上觉」,和一切众生大家都得圣道,得无生法忍,成就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

  这个时候这位圣者,他的大智慧光明普照无量众生、无量的世界。「寿命无数劫」,他的寿命不可以时间来计算的;没有老病死了。

  惑业苦皆遣,常清净自在。

  「惑业苦皆遣」,原来在凡夫的时候迷惑,造种种的罪业、受种种的苦,这个时候完全都排遣出去了。「常清净自在」,他的身口意常是清净的、是自在的。

  圆满无量德,安乐解脱者。

  「圆满无量德」,无量的功德都圆满了。「安乐解脱者」,这个时候是一个安乐,得大安乐、得大自在,解脱一切惑业苦的一个圣人。那么这时候是身心安乐住,而不同于凡夫的苦恼了。

  这里边有些地方应该多讲一点,但是我很对不住,我不能讲太多,就讲到这里。

  我们是到八点就停下来,还有几分钟,或者我们再延长一刻钟,各位如果有问题,我们准备一刻钟的讨论时间。

  问:师父刚刚说有个故事要讲没有讲。

  答:要讲故事啊?我讲了李广的故事了。我看这个故事也是可以讲,但是我想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我们提出来讨论,这个故事我们再有因缘再讲,好吗?

  问:师父慈悲!那我先开始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刚才师父讲第一段的时候,有个「胜义安乐住」,那「胜义」好像师父有提到是究竟?

  答:对,究竟的境界。

  问:那假如我们照字面来解释的话,这个「胜义」是不是能说是殊胜的义利,可不可以这样解释?

  答:可以。但是经论上现成的解释,「义」当个境界讲,殊「胜」指圣人的智慧说;殊胜的智慧的境界,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佛菩萨的胜智所缘之境,所以是胜义,就是殊胜智慧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是安乐住,是这样意思。

  问:另外好像以前师父有讲过好几遍,就是义利跟利益有不同?义利跟利益是不一样的。

  答:是的。

  问:能不能再请师父再解释一下,利益跟义利有什么不一样?

  答:这个「义利」,我们头几天讲《瑜伽师地论》里面也讲过了。「义」是福报的境界叫义,智慧的境界叫做利;世间的福慧是义,出世间的福慧叫利,也可以这么讲;或者说是,大慈悲是义,大智慧是利。悲、智,福、慧,世间、出世间,这么来解释这个义利。

  这个「义利」,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常是这么用,义和利这么用。我们后来的人写出来文章,也有时候这样用。但是我们通常又说利益,利益可以单说,可以单独的解释。譬如说是我们得到福报了,做什么功德,将来得到什么福报,那么是得到利益了,也可以单说。或者是你读《金刚经》的时候开智慧了,得到利益,可以单说。这个「利」对你有「益」,对你有什么什么好处,也可以这么讲。或者是利益,利是因,益是果,约因果也可以解释。当然这地方,它不会单独的用利益两个字,前面应该还有一句话,那么也要相合;你解释的时候不能矛盾,让它相合就可以了,可以这么解释。

  问:谢谢师父。

  师:阿弥陀佛!

  问:我每一次跟小孩子讲轮回,他都说「我不信!我上辈子的事我怎么不记得。」我今天是第一次听到师父讲为什么不记得上辈子的事情。师父可不可以把这个再简单的讲一下。我因为记了半天,我看我自己记的东西好像不对。因为这样的话,我假如回去的话,这个不信的人,他们不信因果的人就说:「我怎么不记得上辈子的事情!」常常用这句话来反驳我。师父可不可以再讲一下,简单的讲一下,我可以容易记下来。

  答:在《大毘婆沙论》上解释这件事,为什么人不能记忆前生的事情?他说出来一个理由,就是这个有情(我们说人),这个人在出胎的时候,因为门那个地方狭小,他这个头从那里出来的时候,头被动了。那个头从那里出来的时候,被挤得…他那个脑受到动,摇动了,所以过去的事情就记不住了。这是一个解释。《大毘婆沙论》是这么解释的,这是一个解释。

  这是第一个解释,还有第二个解释。第二个解释,就是前生的福德智慧的栽培不够,所以他的记忆力不行,记忆力前生的事情不能记住。若是你的福德的智慧栽培得强,譬如说这个人前生是静坐的,前生常常静坐,常常静坐的时候,当然这里面也有问题。譬如说他若是得到色界定,静坐的人得了色界定,他就不在人间了,他就到天上去了,到了色界天了。若是得到欲界定,得到未到地定就是欲界顶天,若得到其它的一般的……,天台智者大师解释那个,有粗住、有细住。欲界定分两种,粗住和细住。若能够心里面有多少寂静的功夫,那他就是到了欲界的空居天,而不是地面上了,不是在地面。而天上的人,天上的女人不怀孕,所以天上的人都是化生,不像我们人间的人是胎生。天上的人化生,所以天上的人都知道自己前生怎么回事,都知道。那么为什么他们能这样?他们的福德大,天上的人的福德比我们人间的人大,所以他们天上的人不经过住胎、出胎的这件事,所以天上的人都知道他前生怎么回事。我们人间的人福德的智慧不如天,所以就是不知道前生的事情。但是也有的人间的人,前生也栽培多少福德,但是没生天,来到人间,也有知道前生的事情。但这种人少,不是很多。所以,不知道前生的事情。若是我们肯学习佛法、肯多静坐,若是得了神通就知道,你就能知道前生怎么回事,知道自己前生怎么回事情,就会知道的。我就讲到这里,这么解释好吧!所以若是剖腹,他还是不知道前生的,也可以解释了,也可以解释。也是,不知道前生。

  我们若是多做善事,不要造罪,那么福德智慧就会大一点;福德智慧大一点,你修行也容易有成就,也容易成就的。但是我们从《大毘婆沙论》,这个书应该读,那个说到很多的事情。他说到一件事,譬如说那个狗,或说是那个猪,或者是那个狼、那个狐狸,牠们多数有神通,有点宿命通,也可能有一点他心通,牠们知道前生的事情,也有可能会知道未来的事情,这些畜生的世界有这个事情的。我们人就是比较少,多数不知道。虽然有神通,但是牠还是狗,牠还是羊、还是猪,这果报困住牠,牠不能解脱,还是很苦恼的世界。那个老虎,牠也是的,也是有一点神通的。

  问:是不是这样说:地震的时候动物先跑?

  答:是。

  问:这不是开玩笑的,很多研究地震的人都知道,地震以前动物先知道。

  答:先知道喔,是的。所以我们从《大毘婆沙论》,当然它不是大乘经论,但是它有很多事情,有很多事情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若阅读的时候,就会知道很多事情。

  我讲这个「安住身心,身心安住」,讲的是有一点……有什么问题?是不是讲得深了一点,是不是?

  问:师父,我再问一个简单的问题。

  师:阿弥陀佛!

  问:关于因果的问题。通常我们讲说得果报有好几种,一种是异熟果,一种是等流果,一种是增上果,当然还有几种。那我的问题是说,假如是现世报的话,这种的果报属于是那一种果?

  答:现世报也可以说士夫果,也可以说是增上果,看是什么报。

  问:通常我们讲增上果好像是属于依报,属于这个环境方面的?

  答:是的。我们可能会得到财富,得到财富要说是增上果也是可以。譬如说现在有个阿罗汉,你供养他,那么你得到现报;得到现报,有可能会得到财富,也可能是这样子。那么这叫什么果?不能说是异熟果,也可以说是异熟果吗?或者说是增上果,也可以说是士夫果,也可以说是……,不能说是异熟果。

  问:像我们今天拜忏的话,假如拜得好的话,重罪轻报,

  答:是。

  问:本来要下到三恶道,说不定就头痛,或者怎么就过去了。

  答:是的。

  问:那是现世报,对不对?那这是什么果?

  答:那个说是增上果也可以,说士夫果也可以,就是人为的努力,你肯努力也会得这个果报,也可以这么讲吧。

  问:谢谢师父。

  师:有五种果,一共是五种果,有离系果、异熟果、增上果、士夫果,还有什么果?

  生:等流果。

  师:等流果,还有一个等流果。那么说这是等流果也可以。

  生:等流果也可以?

  师:说是等流果也可以。

  生:那师父刚刚讲的「士熟」果是那两个字?

  师:异熟果,士夫果。

  生:怎么写那两个字?

  师:士就士农工商的「士」,大丈夫的「夫」,士夫果。譬如说这个匠人他造一个桌子,造一个书桌,那么这个桌子就是士夫果。或者工程师造出来一个房子,那么这叫士夫果。但是由财产的所有人来说,也可以说是他的增上果。在工程师来说,是士夫果;在所有权的那个人来说,也可以说是增上果。

  生:那有的时候可以说是等流果。

  师:也可以说是等流果。对!

  生:就不是异熟果,异熟果不能。

  师:不能说是异熟果,异熟果指身体说的。

  生:对。谢谢!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