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面講,在《大毘婆沙論》上有一句話:「鹿遊于野,法歸分別,真人歸滅。」它是四句話:「鳥歸虛空,鹿遊于野,法歸分別,真人歸滅。」「法歸分別」怎麼講?就是世間上一切事情,都是人內心的分別,那麼這句話就是唯識的思想,你不能說是唯識不是佛說的,不可以這麼說的。
「故知彼諸行,虛妄分別有」,就是內心的虛妄分別而有的。「實性不可得」,離開了你內心的分別,那件事情的實性是沒有的,那件事沒有真實性的。
應作如是觀。
我們修「諸行何有我」,修法空觀,同時也……;「諸行何有我」是修我空觀;這一段文是修法空觀,應該作這樣觀察。
止觀勤修習,逮得自在力,超越于假名,
「止觀勤修習,逮得自在力」,我們修止、修觀,不要懈怠,要精進地用功修習。「逮得自在力」,止得自在、觀也得自在的時候,「超越于假名」。得自在力的時候,就是這個境界出現的時候,你觀察它是空的,那就是空的。我們初開始修止觀心裏不自在,我要我的心安住不動,它偏要動,你說了不算,你不能做主的;觀察一切法空,偏要執著是有;自己和自己矛盾,初開始修行不行,它不自在。成功的時候,觀察是空的就是空的。
另外有一件事,就是我們常常靜坐,有的時候感覺這個身體沒有了,不感覺有身體的存在。這件事在我們沒有靜坐的人,「你說這身體沒有了,這話是妄語嘛;大家都有身體,怎麼能說身體沒有呢?」但是你真實靜坐達到那個程度的時候,就感覺身體沒有了,有這個感覺。當然這個是感覺,而不是智慧;現在是觀一切法空是智慧,這智慧和感覺還不同,還不同的。
所以「逮得自在力,超越于假名」,得到自在的時候,世間上一切的……。「假名」是什麼?就是人說話,一切的文章、文句都是假名,說話也是假名,說話一個字一個字都是假名字;不會受這些假名字的動搖。你贊歎他,他心裏也不歡喜;你不贊歎他,他心裏也沒有不高興,這就是超越了假名字了。
最上舍現前,無擾亂懷喜,真實安樂住。
達到這個自在力,超越一切假名的時候,你內心裏面對于一切境界都不執著了,最殊勝的舍的境界現前了。舍的境界,就是一切境界都不現前了,也就是不受一切法的境界出現了。「最上舍現前」,不是苦樂憂喜舍的舍,和那個不同。
「無擾亂懷喜,真實安樂住」,這時候的一切境界,苦樂憂喜舍的境界都不能來擾亂你了;你在一切的境界裏面,一切境界不能擾亂你,那你內心裏面有大喜樂的境界。「真實安樂住」,這個時候心裏面真實是安樂住了,而不是虛妄的。
下面「結贊」。
四、結贊
金剛不壞身,不動如須彌,大悲利有情,同歸無上覺。
「金剛不壞身」是什麼?我們現在這個身體不是金剛,很容易就有病了,要去找醫生,也可能看好了,也可能還沒看好,就是這麼一個苦惱的境界,這個不是金剛。若我們,像前面學習賢聖戒,還學習奢摩他、學習毘婆舍那成功了的時候,有無漏的眼耳鼻舌身意,那是不可破壞的,那就是「金剛不壞身」。那個身體逐漸地逐漸地到佛的境界圓滿,就是圓滿報身,叫「金剛不壞身」。
「不動如須彌」,須彌山,世界上最高的一個山;八風不動,四面八方來的風,你不能飄動須彌山的。你得到「金剛不壞身」的時候,世間上一切境界不能動搖他,不能動搖他的。「大悲利有情」,這個時候的大悲心能普度一切衆生。「同歸無上覺」,和一切衆生大家都得聖道,得無生法忍,成就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
這個時候這位聖者,他的大智慧光明普照無量衆生、無量的世界。「壽命無數劫」,他的壽命不可以時間來計算的;沒有老病死了。
惑業苦皆遣,常清淨自在。
「惑業苦皆遣」,原來在凡夫的時候迷惑,造種種的罪業、受種種的苦,這個時候完全都排遣出去了。「常清淨自在」,他的身口意常是清淨的、是自在的。
圓滿無量德,安樂解脫者。
「圓滿無量德」,無量的功德都圓滿了。「安樂解脫者」,這個時候是一個安樂,得大安樂、得大自在,解脫一切惑業苦的一個聖人。那麼這時候是身心安樂住,而不同于凡夫的苦惱了。
這裏邊有些地方應該多講一點,但是我很對不住,我不能講太多,就講到這裏。
我們是到八點就停下來,還有幾分鍾,或者我們再延長一刻鍾,各位如果有問題,我們准備一刻鍾的討論時間。
問:師父剛剛說有個故事要講沒有講。
答:要講故事啊?我講了李廣的故事了。我看這個故事也是可以講,但是我想如果你們有什麼問題我們提出來討論,這個故事我們再有因緣再講,好嗎?
問:師父慈悲!那我先開始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剛才師父講第一段的時候,有個「勝義安樂住」,那「勝義」好像師父有提到是究竟?
答:對,究竟的境界。
問:那假如我們照字面來解釋的話,這個「勝義」是不是能說是殊勝的義利,可不可以這樣解釋?
答:可以。但是經論上現成的解釋,「義」當個境界講,殊「勝」指聖人的智慧說;殊勝的智慧的境界,就是第一義谛。第一義谛是佛菩薩的勝智所緣之境,所以是勝義,就是殊勝智慧的境界,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是安樂住,是這樣意思。
問:另外好像以前師父有講過好幾遍,就是義利跟利益有不同?義利跟利益是不一樣的。
答:是的。
問:能不能再請師父再解釋一下,利益跟義利有什麼不一樣?
答:這個「義利」,我們頭幾天講《瑜伽師地論》裏面也講過了。「義」是福報的境界叫義,智慧的境界叫做利;世間的福慧是義,出世間的福慧叫利,也可以這麼講;或者說是,大慈悲是義,大智慧是利。悲、智,福、慧,世間、出世間,這麼來解釋這個義利。
這個「義利」,在《瑜伽師地論》裏面常是這麼用,義和利這麼用。我們後來的人寫出來文章,也有時候這樣用。但是我們通常又說利益,利益可以單說,可以單獨的解釋。譬如說是我們得到福報了,做什麼功德,將來得到什麼福報,那麼是得到利益了,也可以單說。或者是你讀《金剛經》的時候開智慧了,得到利益,可以單說。這個「利」對你有「益」,對你有什麼什麼好處,也可以這麼講。或者是利益,利是因,益是果,約因果也可以解釋。當然這地方,它不會單獨的用利益兩個字,前面應該還有一句話,那麼也要相合;你解釋的時候不能矛盾,讓它相合就可以了,可以這麼解釋。
問:謝謝師父。
師:阿彌陀佛!
問:我每一次跟小孩子講輪回,他都說「我不信!我上輩子的事我怎麼不記得。」我今天是第一次聽到師父講爲什麼不記得上輩子的事情。師父可不可以把這個再簡單的講一下。我因爲記了半天,我看我自己記的東西好像不對。因爲這樣的話,我假如回去的話,這個不信的人,他們不信因果的人就說:「我怎麼不記得上輩子的事情!」常常用這句話來反駁我。師父可不可以再講一下,簡單的講一下,我可以容易記下來。
答:在《大毘婆沙論》上解釋這件事,爲什麼人不能記憶前生的事情?他說出來一個理由,就是這個有情(我們說人),這個人在出胎的時候,因爲門那個地方狹小,他這個頭從那裏出來的時候,頭被動了。那個頭從那裏出來的時候,被擠得…他那個腦受到動,搖動了,所以過去的事情就記不住了。這是一個解釋。《大毘婆沙論》是這麼解釋的,這是一個解釋。
這是第一個解釋,還有第二個解釋。第二個解釋,就是前生的福德智慧的栽培不夠,所以他的記憶力不行,記憶力前生的事情不能記住。若是你的福德的智慧栽培得強,譬如說這個人前生是靜坐的,前生常常靜坐,常常靜坐的時候,當然這裏面也有問題。譬如說他若是得到色界定,靜坐的人得了色界定,他就不在人間了,他就到天上去了,到了色界天了。若是得到欲界定,得到未到地定就是欲界頂天,若得到其它的一般的……,天臺智者大師解釋那個,有粗住、有細住。欲界定分兩種,粗住和細住。若能夠心裏面有多少寂靜的功夫,那他就是到了欲界的空居天,而不是地面上了,不是在地面。而天上的人,天上的女人不懷孕,所以天上的人都是化生,不像我們人間的人是胎生。天上的人化生,所以天上的人都知道自己前生怎麼回事,都知道。那麼爲什麼他們能這樣?他們的福德大,天上的人的福德比我們人間的人大,所以他們天上的人不經過住胎、出胎的這件事,所以天上的人都知道他前生怎麼回事。我們人間的人福德的智慧不如天,所以就是不知道前生的事情。但是也有的人間的人,前生也栽培多少福德,但是沒生天,來到人間,也有知道前生的事情。但這種人少,不是很多。所以,不知道前生的事情。若是我們肯學習佛法、肯多靜坐,若是得了神通就知道,你就能知道前生怎麼回事,知道自己前生怎麼回事情,就會知道的。我就講到這裏,這麼解釋好吧!所以若是剖腹,他還是不知道前生的,也可以解釋了,也可以解釋。也是,不知道前生。
我們若是多做善事,不要造罪,那麼福德智慧就會大一點;福德智慧大一點,你修行也容易有成就,也容易成就的。但是我們從《大毘婆沙論》,這個書應該讀,那個說到很多的事情。他說到一件事,譬如說那個狗,或說是那個豬,或者是那個狼、那個狐狸,牠們多數有神通,有點宿命通,也可能有一點他心通,牠們知道前生的事情,也有可能會知道未來的事情,這些畜生的世界有這個事情的。我們人就是比較少,多數不知道。雖然有神通,但是牠還是狗,牠還是羊、還是豬,這果報困住牠,牠不能解脫,還是很苦惱的世界。那個老虎,牠也是的,也是有一點神通的。
問:是不是這樣說:地震的時候動物先跑?
答:是。
問:這不是開玩笑的,很多研究地震的人都知道,地震以前動物先知道。
答:先知道喔,是的。所以我們從《大毘婆沙論》,當然它不是大乘經論,但是它有很多事情,有很多事情我們所不知道的;我們若閱讀的時候,就會知道很多事情。
我講這個「安住身心,身心安住」,講的是有一點……有什麼問題?是不是講得深了一點,是不是?
問:師父,我再問一個簡單的問題。
師:阿彌陀佛!
問:關于因果的問題。通常我們講說得果報有好幾種,一種是異熟果,一種是等流果,一種是增上果,當然還有幾種。那我的問題是說,假如是現世報的話,這種的果報屬于是那一種果?
答:現世報也可以說士夫果,也可以說是增上果,看是什麼報。
問:通常我們講增上果好像是屬于依報,屬于這個環境方面的?
答:是的。我們可能會得到財富,得到財富要說是增上果也是可以。譬如說現在有個阿羅漢,你供養他,那麼你得到現報;得到現報,有可能會得到財富,也可能是這樣子。那麼這叫什麼果?不能說是異熟果,也可以說是異熟果嗎?或者說是增上果,也可以說是士夫果,也可以說是……,不能說是異熟果。
問:像我們今天拜忏的話,假如拜得好的話,重罪輕報,
答:是。
問:本來要下到叁惡道,說不定就頭痛,或者怎麼就過去了。
答:是的。
問:那是現世報,對不對?那這是什麼果?
答:那個說是增上果也可以,說士夫果也可以,就是人爲的努力,你肯努力也會得這個果報,也可以這麼講吧。
問:謝謝師父。
師:有五種果,一共是五種果,有離系果、異熟果、增上果、士夫果,還有什麼果?
生:等流果。
師:等流果,還有一個等流果。那麼說這是等流果也可以。
生:等流果也可以?
師:說是等流果也可以。
生:那師父剛剛講的「士熟」果是那兩個字?
師:異熟果,士夫果。
生:怎麼寫那兩個字?
師:士就士農工商的「士」,大丈夫的「夫」,士夫果。譬如說這個匠人他造一個桌子,造一個書桌,那麼這個桌子就是士夫果。或者工程師造出來一個房子,那麼這叫士夫果。但是由財産的所有人來說,也可以說是他的增上果。在工程師來說,是士夫果;在所有權的那個人來說,也可以說是增上果。
生:那有的時候可以說是等流果。
師:也可以說是等流果。對!
生:就不是異熟果,異熟果不能。
師:不能說是異熟果,異熟果指身體說的。
生:對。謝謝!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