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玅境長老于一九八叁年宣講

  壹、前言

  我們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第一次。《心經》在中國佛教界裏邊,是流行最廣的一部經,講的人也特別多,它的批注也很多,可是這一部經在佛法裏邊,它是屬于深義的一部分,不是淺顯的。本人並沒有聽人講過,這一次,現在有機會叫我來講,也就是等于叫我學習一遍。

  那麼我參考的書,主要的有四種,就是靜邁疏、窺基幽贊、賢首略疏,和現代的印順法師的講記。靜邁這位大德,他是同玄奘法師同一個時期的人,玄奘法師從印度回來以後,開始翻譯經的時候,在全中國選出來十一位大德,給玄奘法師作翻譯經的助手,那麼靜邁法師是其中的一位,可以知道這位大德是很有成就的一位。

  第二種是窺基法師的《幽贊》,窺基法師在中國佛教的名望很高的,他是法相誰識宗的,一般地說就是所謂祖師,玄奘法師以後,唯識宗的祖師,他的著作很多。但是他在玄奘法師的弟子裏邊,他還是年輕的一位,簡單的說,他是貞觀二十二年,那一年十七歲,出家做沙彌,拜玄奘法師作和尚的,但是他很快的很有成就,就參加玄奘法師的譯經。

  他和靜邁法師比較,靜邁法師是老資格了,年紀也大,可是思想上看,應該說都是唯識的思想,所以在中國佛教史上,也有把靜邁法師算作玄奘法師的學生,也有這麼樣寫的。但是靜邁法師《心經》的疏,我們讀他的疏,感覺到他對于《大度智論》也是很熟的,所以說他雖然說唯識宗的思想,多少也有龍樹菩薩的味道。

  那麼第叁種是賢首《略疏》,華嚴宗的祖師:賢首國師,這是了不起的大德,他也有《心經》的批注,這是第叁種。第四種就是現在的印順法師有講記,印順法師他是龍樹菩薩的思想,當然他也沒有忘記全部的佛法。那麼其余的《心經》的批注很多很多的,當然我有時間也會去讀,那麼我雖然沒有聽過人家講,但是我從這幾部著作上去學習,我學習完了,我向各位複講,就是這樣子的一種講法,所以我講的也算是有本子談,不是隨便亂說。可是也難免會有錯誤,希望各位發覺我有錯誤,也希望能夠告訴我,我也非常歡迎的。

  在沒有正式講《心經》以前,我想先簡單的介紹佛教的大意,我希望這樣能幫助我們對于《心經》的講和聽,容易了解,容易講也容易了解。我怎麼樣介紹呢?介紹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人把它綜合幾條把它說明,我現在不那樣子,我想由少而多的

  這麼樣講。

  我們淺白一點說,就是各式各樣的事物,都可以名之爲法,都可以這樣講,在佛法裏面,特別的定義,這個「法」字的意思,它本身有軌則的意思,就是它本身有一個定義,老也不變,那麼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同它接觸的時候,我們能有一個認識,具備這樣的條件就名之爲法。現在我寫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用它來代表所有所有的事物,用一個字來說,就是法。

  這樣子說完了以後,再給它一個分類,我想分兩類,分兩類是什麼呢?就是有爲法、無爲法,所有的法裏面,把它分成這麼兩類。怎麼叫做有爲法呢?是凡是有時間性的,有空間性的,它占有一個位子的,它是有生滅的變化的,這就叫做有爲法,它原來沒有,有了關系,有了什麼樣的條件,它出現了,出現了,經過了一個時間,或長或短,它又息滅了,那麼這就叫做有爲法。

  在佛法裏面現成的話,就是是凡是有生、住、滅的現象的,就是有爲法。生就是它出現了,原來它沒有,現在有了,那叫生;住就是它存在,繼續的存在了一個時間;滅就是它息滅了。這個存在裏邊,其中包含著變化的意思,如果它沒有變化,它就不會息滅的,不會消滅的。那麼有生住滅的現象,都叫做有爲法。

  無爲法就是和有爲法相反的,沒有生住滅的行相,就叫無爲法。譬如說這個聲音,我們說話的聲音,沒有說話的時候,這個聲音沒有出來,一說話的時候,有了聲音,隨說,隨生隨滅,它不常住,這叫有爲法。那麼無爲法呢,就是根本也沒有生,所以也沒有滅,根本就沒有生,所以也不生,也就不住,也就不滅,那麼那就叫做無爲法。無爲法的這個法裏邊的事情很多,我們等一會兒再說。

  現在繼續的再說有爲法的意思,有爲法裏邊又分成兩種,那兩種呢?就是有漏法、無漏法,分成這麼兩種。怎麼叫做有漏法呢?漏這個字怎麼講呢?這個漏,我們通常講,我們裝這個一個盆,裏面放水,但是這個盆有漏洞,這個水就流出來了,它就漏水,這個漏字可以這樣用。那麼在有漏法裏面這個漏字,也有這樣的意思,一個是漏出來的意思。我先說一個譬喻來表示這個漏的含義。譬喻人,這個譬喻不大好聽,譬喻人生瘡,身上生一個瘡,腫起來很大,它熟了,它就往外流膿、流血,那麼這叫做漏,這就是漏的意思。

  在佛法裏面用這個漏字怎麼講呢?說我們人哪,拿我們人作基本來說,我們人有眼耳鼻舌身意,有這六個部分,眼耳鼻舌身意,有這六個部分。這六個部分同外面的境界接觸的時候,眼看見色的時候,看見這些形相的時候,看見這些物相的時候;這個耳聽見一些聲音的時候;鼻嗅到什麼香、臭的味道的時候;舌,我們嘗到什麼酸甜苦辣味道的時候;這個身,我們感覺到冷,感覺到熱,感覺澀、滑、輕、重,有種種

  感覺的時候;這個心,思惟各式各樣境界的時候。這個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不動的,心裏面就會有波浪。像這個水,風吹來的時候,水就有波浪。

  色聲香味觸法這個風,一吹到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時候,也有波浪,有什麼波浪呢?就是有煩惱,不是愛煩惱,就是瞋煩惱。我歡喜,或是我憤怒了,各式各樣的煩惱。那麼從眼耳鼻舌身意裏邊,就流出來很多很多的煩惱,這就是漏的意思,這是有漏。那麼再加一點意思來講呢,是凡是由煩惱生起的事情,都叫做漏。這個事情又能生出來煩惱,就是在佛法上講,我們這個生命是由煩惱來的,這個煩惱造成了我們這個生命以後,我們這個生命又會出來煩惱,由煩惱生的,又會去生出煩惱,這樣意思的,都叫做有漏。

  那麼誰有這種條件呢?這個有漏法,就是一個叁善道,一個叁惡道。叁種善道,這叁種是比較好的,就是天、人、阿修羅;還有叁種是不好的,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這叁種。

  人,就是我們的身份名之爲人。天,是比我們好得多,他的福德很大,有神通,有光明。我們本身要假藉太陽的光明、月亮的光明、燈的光明,這個天,他不用,他本身這個身體能發出光明來,他有很多的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天上的人都有這五種神通,生活很快樂、很自在的,壽命也比我們長,這是天。

  阿修羅也是一種福德很大的,和諸天的福德一樣,但是阿修羅這個人,品德不如諸天,阿修羅這個好勝的心理很強。佛在世的時候,講解佛法,說四念處,他要說五念處;佛說叁十七道品,他要說叁十八道品,他總是不隨順,他常和諸天鬥爭,他和諸天就是總是不對。

  在《大毘婆沙論》上說,說這個釋提桓因是忉利天主,我們中國這個道教說有玉皇大帝,就類似這個釋提桓因。這個釋提桓因的第一個夫人就是阿修羅王的女兒。這個阿修羅他有點特別,阿修羅裏面的男人,非常醜陋,但是阿修羅裏面這個女人比天女還要美,所以釋提桓因他要娶阿修羅王的女兒作第一夫人,也因爲這個關系,互相有些煩惱。諸天常和阿修羅作戰,有這樣事情。不過我們也沒有看見阿修羅什麼樣子,也沒有看見天什麼樣子,我們只是在經書上,佛這麼說,當然佛是聖人,無所求于我們,當然絕不會有謊話的。

  人,就是我們現在的這種境界,有的情況好一點,有的情況不那麼理想,智慧高一點,低一點,也種種的差別的。其次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這個畜生我們能看見一部分,有飛鳥,有牛、有驢、有蛇、有老虎,這都是。畜生的世界,也是很苦的境界。

  地獄和餓鬼我們沒有看見過,有的人,他的眼睛有點特別,能看見鬼。地獄是特別苦惱的一種人,餓鬼裏邊和畜生裏邊,有的也非常苦惱,有的稍好一點。這個鬼神,一般說神和鬼一樣,大福德的鬼就是神,一點福德沒有的就是餓鬼,饑餓,沒有飯吃,也沒有水飲,很苦惱的。

  這個叁惡道、叁善道,這個善惡兩個字,就表示他們的原因,爲什麼他們情況好一點,爲什麼他們情況不好,就是他原來做過好事,他原來做過惡事。有好因,有好果;有惡因就有惡果。但是佛教裏邊的道理,這六條道路,以人爲本。我們人做好事,我們會生天,到天上去享天福;我們的好事做得不十分的理想,可也做了很多的好事,就到阿修羅道去。還有做了很多的好事,但是煩惱很大,到龍道裏邊去。這個龍的福德也是很大的,但是牠有很多苦惱。那麼就是我們做好事的時候,其中夾雜一些煩惱,所以你有這樣的因,也就有這樣的果報。

  其中這個神也是,我們做了很多的好事,其中也有些不正常的地方,就作鬼神,有福德的神;光是做惡事,就是到地獄去了,到餓鬼去了。以人爲根本的,人造了罪,到叁惡道;我們做了功德,做了好事,就在叁善道。不管是善也好,是惡也好,都是有煩惱的,所以都是有漏法。這個有漏的這件事,這叁個字的名詞,不要說太多,就簡單說這麼多。

  第二個名字:無漏法。怎麼叫做無漏法呢?那麼和剛才的意思相反,沒有煩惱的,那就是無漏法。這個沒有煩惱的無漏法是誰呢?誰有這個條件呢?辟支佛、阿羅漢、佛這叁種聖人都是無漏的。我們通常念: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很多很多的菩薩,這個菩薩也應該算在內。菩薩和佛,菩薩是因,佛是果。說佛,就包括菩薩在內;說菩薩呢,佛也在內,所以就是說叁種就可以了。

  辟支佛,這個辟支佛是印度話,中國話翻譯作獨覺,孤獨的獨,單獨的獨,獨立的獨,覺悟的覺,獨覺,就是他是出現在沒有佛,沒有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本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