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20

  ..續本文上一頁上去受苦,或者是這個果報結束了,重新去得一個苦的果報。這些苦的果報從什麼地方來呢?就是在行苦裏面,就在色受想行識裏面,不過他沒有發現,還沒有發生作用,我們不大感覺。

  我們平常開車,開著這個車在公路上開的時候,很正常,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已經出來信號了,這個車有毛病,但是你不修理。雖然有毛病,可是還很正常的行駛。那個毛病正好就表示這個意思,如果沒有信號表示出來,也就是像我們凡夫的境界,不感覺有什麼問題,現在可以嘛,不需要有什麼宗教信仰。實在來說,有很多很多的危險性潛藏在裏邊,不知道什麼時候它爆炸了,就有問題了。行苦是勝義苦,要佛菩薩開示我們才知道,不然我們不知道。

  印順老法師他說一個譬喻,說什麼叫行苦呢?說我們在輪船裏面睡覺,這個輪船在大海裏面行,我們在船上睡覺。這個船就往礁上開,頂多還有十分鍾,或十五分鍾就要觸礁,觸礁,這個船就要沈了,但是睡覺的人還不知道這回事,這就是行苦。

  苦,有世俗苦,有勝義苦。勝義苦,要聖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的人,這些人才知道行苦是很苦。我們信佛的人,有的人有這個心理,我現在年輕,沒什麼問題,等我退休的時候,我再修行,我再用功,現在沒有問題。這就是不感覺行苦是苦,不知道什麼時候有問題,真是像你想的那樣子,到退休的時候就可以修行了,不一定的呀!時間不像你想的那麼樣如意的。

  現在是說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怎麼能夠度呢?這個度,剛才說是解脫的意思,或者是除滅的意思。或者說超越的意思,能超越這一切苦。「照見五蘊皆空」,我們修學佛法,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怎麼就能度一切苦厄呢?這個可以從幾方面來說,一個是從根本上說,我們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我們就能滅除貪瞋癡的煩惱。滅除了煩惱,就不會再去造生死業了,不造生死業,也就沒有生死的果報,當然是一切苦厄都解除了,這是從根本上說。這是一種解釋。

  第二個解釋,我們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不要說聖人,就是凡夫,加行位的凡夫,最好是要有禅定,沒有禅定也能解除多少,但是問題還沒有解決。要是有禅定的功夫,你在禅定裏面照見五蘊的時候,你的心就遠離這個苦的境界,雖然還在苦的境界裏邊,但是你的心和它有距離了,有了距離,你就不苦了,但是要加上禅定,不加上禅定還是不行的。

  我們再舉一個小小的事情來比例說明,譬如說我們現在看見有一條大毒蛇,這個大毒蛇張著嘴,觸著舌頭要咬人。我們一看見這個境界,我們通常都是害怕的。譬如說老虎來了,這個老虎餓了很久了,沒有東西吃,牠也很煩惱,牠一看見人,或看見什麼東西,牠就要吃。我們若看見牠對著我們張牙舞爪要吃,我們也是害怕,我們有恐怖心,恐怖就是痛苦。假設這個老虎不是真的老虎,是紙老虎,我們心裏的恐怖心就沒有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老虎,是假的老虎,我們就沒有恐怖。

  我們照見五蘊皆空,當然我們要知道一切法是因緣有的,因緣有的,就是假的,不是真實的。我們沒有禅定的人,我們只是在字面上這樣分別,沒有力量。我們說:因緣生法是假的,它沒有自性,沒有真實性,所以是假的,隨時會有變動。我們可能會忍可這種道理,相信這個道理,但是沒有什麼味道。要是你有禅定力量的時候,禅定使令你心的智慧的力量強了,所以那個時候,用禅定的力量行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這個心能入于法。那個時候,喔,這個老虎是假的,你就真知道是假的,這個力量就強了,恐怖心就解除了,就解除很多。所以照見五蘊皆空,能度一切苦厄。知道那是假的,知道那是空的,你的心能入于空的境界,這個苦就減輕了,若入于聖人的境界,那是能度一切苦厄,在苦的境界裏面,能夠不苦。如果聖人不入定的時候,初得無生法忍的人,若不入定,他這個心也是散亂。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和外面的境界一接觸的時候,也是感覺苦,感覺樂。但是他裏面有智慧,他的第六意識與般若自性空的智慧相應,他的聖道隨時現前,他的心裏面不苦,心裏面沒有煩惱,他能忍,他不入定,他的忍力也很強,他若一入定,這個苦的感覺沒有了。

  我讀《阿含經》,佛臨涅槃以前,從其它的地方到雙樹林,佛身體有病,背痛,痛得很厲害。痛得很厲害,佛就說:「我應該入無相叁昧,把這個苦驅逐出去」。佛就和阿難尊者,還有很多比丘就坐下來,佛入定,入無相叁昧。入無相叁昧,佛從無相叁昧一出來的時候,不苦了。在《阿含經》上有這麼一段文。人不是木、石,(木石)沒有覺知性,苦樂都不知道。佛菩薩和一切衆生都是有情,是有心識,有感覺的,怎麼能說不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樂呢!天氣熱,他就知道是熱,天氣冷,他就知道是冷,不是胡塗,所以應該知道這是苦,知道這是樂。但是聖人有禅定的幫助,他可以解脫,能夠度一切苦厄。若是我們凡夫人沒有禅定,信佛的人還是不行,苦還不能度,一定是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不然是不能度。

  這段文,我本來到這裏,在我心裏原來的意思,就是講完了。但是到這裏,我心裏又有個妄想。我想到,我們信佛的人,雖然我們相信了佛法,但是我們時常有苦惱。這個地方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我們常念觀世音菩薩,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我們有很多苦惱,我們念觀世音菩薩也能救苦,能除苦的。當然也不是一概而論,就是能除苦,也可能你要經過一個時期。你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或者是經過叁七二十一天,或者經過七天,或者經過叁年,這不一定。

  說我現在有病,我看醫生,醫生沒有辦法治療。沒有辦法了,我就求觀世音菩薩。

  如果你心誠懇,觀世音菩薩能解決,能使令你病苦消除,身體能恢複健康。你並沒有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也能度病苦及其它很多的苦,當然什麼事,要講道理,要是合理的事情。你求觀世音菩薩,你不合理的事情,觀世音菩薩不可能會滿你願的,要合理。我現在有很多苦,我只有求觀世音菩薩救我,這觀世音菩薩能。但是這裏,我們看其它的經論裏,很明顯的說到...,我們頭幾天,講觀世音菩薩有十種自在,但是佛菩薩有不自在的地方,是什麼呢?就是衆生的罪業要受果報,佛菩薩不能夠說:「你不用受果報」,不行的。你有罪,你的罪業成熟了要受果報,就是要受,佛菩薩也無奈何!有的時候,衆生還沒有造罪,但是那種情況的演變,非要造罪不可,佛菩薩也沒有辦法,不能說:「你不要造」,不行!你不能阻止,佛菩薩沒有這個自在力。所以消業往生這件事...。我也感覺到有些人對于佛法,我都想到,人對于佛法有一點研究,但是這是個問題。佛菩薩能把你的業消掉了?你自己要努力才能消業,怎麼佛菩薩在消你的業呢?這個道理在經論上是有,這麼樣講,經論是有矛盾的。

  我們現在有病,有病,實在就是有罪,病就是果報。我們念觀世音菩薩能除掉這個病苦,這是消業?或沒有消業?是消業了,這個病苦解除了,或是怎麼個道理呢?我自己這麼想,我們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當然你本身叁業要清淨一點,最低限度你的五戒要清淨。你一天還再繼續造惡業,你說我求觀世音菩薩,這件事不合理,不行,你本身一定要清淨,要有這個條件。

  你最低限度有戒律的清淨,你恭敬觀世音菩薩。我們看《大悲心陀羅尼經》也提倡要素食,也要吃素。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這個時候,我們的心與觀世音菩薩常相應,以前的罪業遠離了。罪業遠離了,我們有病苦的這個罪業,得不到幫助。我們現在要造罪,以前的罪業使令我們得病,我們現在又造罪,罪與罪互相幫助的,罪的力量就大。我們現在假設說五戒清淨,我們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做種種功德,善業的力量大起來了。我們沒有造惡業,惡業的力量就軟弱了,它得不到幫助,它就軟弱下來。這時候,我認爲有兩個可能,一個就是觀世音菩薩能移轉,罪是沒有消,但是暫時的放在倉庫裏,唯識上說的,放在你的阿賴耶識,這個罪還在阿賴耶識裏沒有消,沒有消,它不發生作用,你的病就好了,能移轉,這是一個理由。

  第二個原因,我們有病,有很多災難,拿人來說就是有罪。有罪,我們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這個罪可能到這時候就結束了,到結束的時候,這個罪的力量就軟弱了,軟弱的業力容易消滅。加上你本身的誠懇,及觀世音菩薩的威力,這個罪業就是消滅了。所以雖然你不是「照見五蘊皆空」,也能度一部分的苦厄的。但是這個度一部分苦厄,和你自己轉凡成聖不同。這裏說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你本身成爲聖人了,已經得無生法忍了。你初得無生法忍的時候,你叁惡道的業力完全息滅了。現在生,或者是過去生,造的叁惡道的業力,你得無生法忍以後,這個業力就是沒有力量,不能牽引你到叁惡道去,你成爲聖人了,這個時候和念觀世音菩薩能消我的病苦不同,情形不一樣。

  甲二、顯義﹝分二科﹞ 乙一、修般若行﹝分叁科﹞ 丙一、廣觀蘊空﹝分二科﹞ 丁一、明不異觀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前面那一行多的文,是標宗,是把《心經》的要義標示出來,簡單的說出來。以下是第二段顯義,就是顯示般若波羅蜜多的因果之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又得了結果了,顯示這兩種道理。所分兩科,乙一修般若行,這就是修因,修行。剛才說過,要在禅定裏邊,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那才叫做修,才有力量,叫修,不在禅定裏面,那只是在聞慧和思慧的境界,不是修慧。修,就是能有效的起了作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在事實上有效用的,那是叫修。第二段得般若果,得到般若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本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