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去受苦,或者是这个果报结束了,重新去得一个苦的果报。这些苦的果报从什么地方来呢?就是在行苦里面,就在色受想行识里面,不过他没有发现,还没有发生作用,我们不大感觉。
我们平常开车,开着这个车在公路上开的时候,很正常,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已经出来信号了,这个车有毛病,但是你不修理。虽然有毛病,可是还很正常的行驶。那个毛病正好就表示这个意思,如果没有信号表示出来,也就是像我们凡夫的境界,不感觉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嘛,不需要有什么宗教信仰。实在来说,有很多很多的危险性潜藏在里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它爆炸了,就有问题了。行苦是胜义苦,要佛菩萨开示我们才知道,不然我们不知道。
印顺老法师他说一个譬喻,说什么叫行苦呢?说我们在轮船里面睡觉,这个轮船在大海里面行,我们在船上睡觉。这个船就往礁上开,顶多还有十分钟,或十五分钟就要触礁,触礁,这个船就要沉了,但是睡觉的人还不知道这回事,这就是行苦。
苦,有世俗苦,有胜义苦。胜义苦,要圣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的人,这些人才知道行苦是很苦。我们信佛的人,有的人有这个心理,我现在年轻,没什么问题,等我退休的时候,我再修行,我再用功,现在没有问题。这就是不感觉行苦是苦,不知道什么时候有问题,真是像你想的那样子,到退休的时候就可以修行了,不一定的呀!时间不像你想的那么样如意的。
现在是说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怎么能够度呢?这个度,刚才说是解脱的意思,或者是除灭的意思。或者说超越的意思,能超越这一切苦。「照见五蕴皆空」,我们修学佛法,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度一切苦厄,照见五蕴皆空,怎么就能度一切苦厄呢?这个可以从几方面来说,一个是从根本上说,我们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我们就能灭除贪瞋痴的烦恼。灭除了烦恼,就不会再去造生死业了,不造生死业,也就没有生死的果报,当然是一切苦厄都解除了,这是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解释。
第二个解释,我们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不要说圣人,就是凡夫,加行位的凡夫,最好是要有禅定,没有禅定也能解除多少,但是问题还没有解决。要是有禅定的功夫,你在禅定里面照见五蕴的时候,你的心就远离这个苦的境界,虽然还在苦的境界里边,但是你的心和它有距离了,有了距离,你就不苦了,但是要加上禅定,不加上禅定还是不行的。
我们再举一个小小的事情来比例说明,譬如说我们现在看见有一条大毒蛇,这个大毒蛇张着嘴,触着舌头要咬人。我们一看见这个境界,我们通常都是害怕的。譬如说老虎来了,这个老虎饿了很久了,没有东西吃,牠也很烦恼,牠一看见人,或看见什么东西,牠就要吃。我们若看见牠对着我们张牙舞爪要吃,我们也是害怕,我们有恐怖心,恐怖就是痛苦。假设这个老虎不是真的老虎,是纸老虎,我们心里的恐怖心就没有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老虎,是假的老虎,我们就没有恐怖。
我们照见五蕴皆空,当然我们要知道一切法是因缘有的,因缘有的,就是假的,不是真实的。我们没有禅定的人,我们只是在字面上这样分别,没有力量。我们说:因缘生法是假的,它没有自性,没有真实性,所以是假的,随时会有变动。我们可能会忍可这种道理,相信这个道理,但是没有什么味道。要是你有禅定力量的时候,禅定使令你心的智慧的力量强了,所以那个时候,用禅定的力量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这个心能入于法。那个时候,喔,这个老虎是假的,你就真知道是假的,这个力量就强了,恐怖心就解除了,就解除很多。所以照见五蕴皆空,能度一切苦厄。知道那是假的,知道那是空的,你的心能入于空的境界,这个苦就减轻了,若入于圣人的境界,那是能度一切苦厄,在苦的境界里面,能够不苦。如果圣人不入定的时候,初得无生法忍的人,若不入定,他这个心也是散乱。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和外面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也是感觉苦,感觉乐。但是他里面有智慧,他的第六意识与般若自性空的智慧相应,他的圣道随时现前,他的心里面不苦,心里面没有烦恼,他能忍,他不入定,他的忍力也很强,他若一入定,这个苦的感觉没有了。
我读《阿含经》,佛临涅槃以前,从其它的地方到双树林,佛身体有病,背痛,痛得很厉害。痛得很厉害,佛就说:「我应该入无相三昧,把这个苦驱逐出去」。佛就和阿难尊者,还有很多比丘就坐下来,佛入定,入无相三昧。入无相三昧,佛从无相三昧一出来的时候,不苦了。在《阿含经》上有这么一段文。人不是木、石,(木石)没有觉知性,苦乐都不知道。佛菩萨和一切众生都是有情,是有心识,有感觉的,怎么能说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乐呢!天气热,他就知道是热,天气冷,他就知道是冷,不是胡涂,所以应该知道这是苦,知道这是乐。但是圣人有禅定的帮助,他可以解脱,能够度一切苦厄。若是我们凡夫人没有禅定,信佛的人还是不行,苦还不能度,一定是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不然是不能度。
这段文,我本来到这里,在我心里原来的意思,就是讲完了。但是到这里,我心里又有个妄想。我想到,我们信佛的人,虽然我们相信了佛法,但是我们时常有苦恼。这个地方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我们常念观世音菩萨,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我们有很多苦恼,我们念观世音菩萨也能救苦,能除苦的。当然也不是一概而论,就是能除苦,也可能你要经过一个时期。你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或者是经过三七二十一天,或者经过七天,或者经过三年,这不一定。
说我现在有病,我看医生,医生没有办法治疗。没有办法了,我就求观世音菩萨。
如果你心诚恳,观世音菩萨能解决,能使令你病苦消除,身体能恢复健康。你并没有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也能度病苦及其它很多的苦,当然什么事,要讲道理,要是合理的事情。你求观世音菩萨,你不合理的事情,观世音菩萨不可能会满你愿的,要合理。我现在有很多苦,我只有求观世音菩萨救我,这观世音菩萨能。但是这里,我们看其它的经论里,很明显的说到...,我们头几天,讲观世音菩萨有十种自在,但是佛菩萨有不自在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众生的罪业要受果报,佛菩萨不能够说:「你不用受果报」,不行的。你有罪,你的罪业成熟了要受果报,就是要受,佛菩萨也无奈何!有的时候,众生还没有造罪,但是那种情况的演变,非要造罪不可,佛菩萨也没有办法,不能说:「你不要造」,不行!你不能阻止,佛菩萨没有这个自在力。所以消业往生这件事...。我也感觉到有些人对于佛法,我都想到,人对于佛法有一点研究,但是这是个问题。佛菩萨能把你的业消掉了?你自己要努力才能消业,怎么佛菩萨在消你的业呢?这个道理在经论上是有,这么样讲,经论是有矛盾的。
我们现在有病,有病,实在就是有罪,病就是果报。我们念观世音菩萨能除掉这个病苦,这是消业?或没有消业?是消业了,这个病苦解除了,或是怎么个道理呢?我自己这么想,我们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当然你本身三业要清净一点,最低限度你的五戒要清净。你一天还再继续造恶业,你说我求观世音菩萨,这件事不合理,不行,你本身一定要清净,要有这个条件。
你最低限度有戒律的清净,你恭敬观世音菩萨。我们看《大悲心陀罗尼经》也提倡要素食,也要吃素。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与观世音菩萨常相应,以前的罪业远离了。罪业远离了,我们有病苦的这个罪业,得不到帮助。我们现在要造罪,以前的罪业使令我们得病,我们现在又造罪,罪与罪互相帮助的,罪的力量就大。我们现在假设说五戒清净,我们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做种种功德,善业的力量大起来了。我们没有造恶业,恶业的力量就软弱了,它得不到帮助,它就软弱下来。这时候,我认为有两个可能,一个就是观世音菩萨能移转,罪是没有消,但是暂时的放在仓库里,唯识上说的,放在你的阿赖耶识,这个罪还在阿赖耶识里没有消,没有消,它不发生作用,你的病就好了,能移转,这是一个理由。
第二个原因,我们有病,有很多灾难,拿人来说就是有罪。有罪,我们念观世音菩萨的时候,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这个罪可能到这时候就结束了,到结束的时候,这个罪的力量就软弱了,软弱的业力容易消灭。加上你本身的诚恳,及观世音菩萨的威力,这个罪业就是消灭了。所以虽然你不是「照见五蕴皆空」,也能度一部分的苦厄的。但是这个度一部分苦厄,和你自己转凡成圣不同。这里说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你本身成为圣人了,已经得无生法忍了。你初得无生法忍的时候,你三恶道的业力完全息灭了。现在生,或者是过去生,造的三恶道的业力,你得无生法忍以后,这个业力就是没有力量,不能牵引你到三恶道去,你成为圣人了,这个时候和念观世音菩萨能消我的病苦不同,情形不一样。
甲二、显义﹝分二科﹞ 乙一、修般若行﹝分三科﹞ 丙一、广观蕴空﹝分二科﹞ 丁一、明不异观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前面那一行多的文,是标宗,是把《心经》的要义标示出来,简单的说出来。以下是第二段显义,就是显示般若波罗蜜多的因果之义。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又得了结果了,显示这两种道理。所分两科,乙一修般若行,这就是修因,修行。刚才说过,要在禅定里边,行深般若波罗蜜多,那才叫做修,才有力量,叫修,不在禅定里面,那只是在闻慧和思慧的境界,不是修慧。修,就是能有效的起了作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在事实上有效用的,那是叫修。第二段得般若果,得到般若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