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很藏隐的地方住,谁也看不见,谁也不知道。但是他有一个好朋友,偏要请他出来,你不要在那里住,请你出来。因为是好朋友请他,他就出来了。出来以后,有三个怨家拿着木杖,拿着刀,拿着剑,就来打他,来砍他,把他搞死了。这个意思就譬喻生苦和老病死苦的关系,因为有生苦,好朋友就表示生苦,把这个人生出来了,老病死就是那三个怨家。生出来以后,又老又病,然后死掉了。所以若不生,就没有这回事。
我们一般的凡夫,三界六道的众生,都是有生,而后又死掉的。死了以后,他不
能够不生,不能在隐密的地方居住下来,他还要再生,生了以后又死。唯独是阿罗汉
以上的圣人,他们如果不发大悲心的话,他这个肉身死掉了,他可以不生,不生也就
没有老病死。其余的人就不可以,有生,就有老病死。所以生和老病死总是连在一起
的,不分离的。所以说老病死苦,也就等于是说生是苦,不生也就不会有这个苦了。
在《大般涅槃经》上,《大毘婆沙论》上也有,有说明生苦和老病死苦的关系,也
说一个譬喻,这个譬喻,讲《金刚经》的时候提过,现在我们再说一遍。是说用两个
女人来譬喻生苦和老病死苦的关系。两个女人,一个女人到一户人家,这个主人看见
有一个主人来了,这个女人相貌很端正、很美丽,穿的衣服也好。这个女人来了,这
个主人就问她,说妳是谁呀?妳到我这里做什么?这个女人说:「你不知道,我是大功
德天」。玄奘法师翻译,翻作吉祥女,以前的翻译叫功德天。「我叫吉祥女,我叫大功
德天」。「妳到我这里做什么呢」?「我到你这里来,我送给你很多很多的金银财宝」。
这个主人一听这个话很欢喜,「啊,我真是有福报,能感到妳到我这里来,送给我这么
多的财富」。就烧香、供花,恭敬、供养。
在这个时候,看见门外又有一个女人,又有一个女人,他一看,这个女人的相貌
很丑陋,穿的衣服也很污浊。这个女人来了,这个主人就问:「妳是谁?妳到我这里做
什么」?这个女人说:「我的名字叫做黑暗」。玄奘法师翻作黑耳,耳朶是黑的。妳到
我这里做什么呢?「我到这里来,是使令你的金银财宝,这些如意的事情都是衰耗,
都失掉,失掉你这一切如意的事情」。这个主人一听,不高兴,就拿着刀说:「妳赶快
走,不然我断妳的命」。这个黑耳女就说:「你这个人愚痴,你没有智慧」。「妳怎么呵
斥我没有智慧呢」?她说:「你屋子里的大功德天,是我的姐姐,我是她的妹妹,她到
什么地方,我就到什么地方,我和她不分离的。你欢迎她,就得欢迎我,你恭敬她,
也就得恭敬我,现在你驱逐我,不可以」。他回头来,就问功德天:「外边的女人这样
讲话,她说是妳的妹妹,是不是啊」。功德天说:「是的,她是我的妹妹,她说的都是
对的。我到什么地方,她就到什么地方。我到什么地方都是做吉祥的事,她到什么地方,都做破坏吉祥的事,我们两个常在一起,你要恭敬我,你就得恭敬她」。这个人说:「若这样子,我都不欢迎,请妳们都走」。这两个人就都走了。走了以后,就到另外一
个贫穷的家里面去,这个贫穷人一看,喔,「妳们两个,我都欢迎,都在我家住,不要
离开」。这两个女人说:「我到那一家去,人家驱逐我,你为什么欢迎我呢」?他说:「我
欢迎妳,所以我也欢迎她」。欢迎这个姐姐,所以也欢迎妹妹,「其实我不欢喜这个妹
妹,但是因为我爱这个姐姐,因为妳不离开,所以我只好都欢迎」。
这是《大涅槃经》这么讲。这个意思,姐姐就譬喻生,妹妹就譬喻老病死,生和老病死是不分离的。相信佛法的,程度高的菩萨,对于老病死,都不取着,不爱着生,也就更不欢迎老病死。唯有一般的人,因为欢喜生,所以只好受老病死的痛苦,因为它不分离,这正表示世间的事情都是这样子,你有欢喜的事情,就表示有不欢喜的事情,所以有生苦,也就有老病死苦。生苦本身是有逼迫苦,而它又有众苦随逐。
第二个老苦,这个老的苦,老年人会知道,年轻人自己没有受过老苦,但是看见老苦。可是不直接经验,还不能直接亲切。在《涅槃经》上也有个譬喻,譬如一个水池子,里面有很多的莲华,微妙香洁,甚可爱乐。看也很好看,香气适宜,也很清香,很欢喜。但是忽然间,天上降下大的雹子,顷刻间就把莲华破坏了。人,老一到来的时候,就把壮年好的境界破坏了,身体的形相,和壮年也不同了。作业也衰退,能力也不像壮年那样子;受用也衰退了,味口不是那么好,消化也不强。壮年能受用的事情,老的时候就不行了,受用衰退。寿命也衰退,接近死亡的时候。所以老是很苦的。
病也是很苦的。死,很多人都很怕死,不高兴死,所以死也是很苦的。怨憎会苦,与自己有怨的人,还要聚会在一起,这是很苦。不愿意有这种苦,但是我们常与人结怨,不和人结缘,我们就是要受这个苦。爱别离苦,可爱的境界,愿意聚会在一起,但是非要分离不可,一分离,心情就忧苦。有很多的忧愁,但是我还要爱,不爱就没有爱别离苦,还要爱,所以有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我们希求、欢喜的事情,我们要求,求而不能得,所以也是苦。其实爱别离苦,也就是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也是求不得苦,我求不要聚会,但偏要聚会,这个也是求不得苦,爱别离也是求不得,有什么不同呢?这里有已得、未得的不同。已经得到如意的事情,坏了,这时候叫爱别离苦;未得到,而想要得到快乐的事情,追求而不能得,那就叫做求不得苦,有这个不同。或者说爱别离苦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求不得苦是其它财物的事情,求而不能得。
这七种苦,算是世俗苦。爱别离苦,或者说是人天如意、可爱的果报失掉了,叫做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算是三恶道的苦,地狱、饿鬼、畜生,是我们不高兴的果报,我们不愿意聚会,不愿意得到那种果报,但是得到了,非要受那种苦不可,这也等于是怨憎会苦。这是《涅槃经》这样解释,这样讲,就把苦的范围放宽了。
其次就讲到胜义苦,胜义苦是什么苦呢?就是五蕴炽盛苦。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苦是炽盛,像火发出火苗。我们得到色受想行识,拿人来说,我们有的时候感觉很快乐,有的时候感觉很忧愁,有的时候也不感觉忧愁,没有忧苦,但也没有什么快乐,是不苦不乐的境界。不苦不乐的境界,在三苦里面就是行苦,有坏苦,有苦苦,有行苦。五蕴炽盛苦,实在就是行苦。坏苦,就是快乐、安乐的事情破坏了,破坏的时候,我们心情痛苦。安乐的事情存在的时候,我们不会感觉痛苦。其实那个安乐也不是很多,我们人间的事情都是变化的,人的心就会担心,担心我这个快乐的事情会失掉,
这个心也有点苦的味道。快乐的事情失掉了,叫做坏苦。
苦苦,就是苦恼的事情现前了,叫苦苦。苦而又苦怎么讲呢?就是苦恼的事情一
生起,我们的心情就痛苦。它并不是生了就灭掉了,它还继续存在一个时期,存在的
这个时期,这又是苦。生起来是苦,住的时候也是苦。若是这个痛苦的事情除掉了,
灭掉了,那时候才不苦。所以在生的时候是苦,住的时候也是苦,所以叫做苦苦。
行苦,就是没有坏苦,也没有苦苦的时候,我们心情是不苦不乐的时候,叫行苦。
行苦就是五蕴炽盛苦,五蕴炽盛,我们没有感觉有苦,也没有感觉有苦,也没有感觉
有什么,没有感觉有乐,也没有感觉有苦,怎么能说它是苦呢?所以这个地方说是胜
义苦。我们一般人感觉不出来苦,要有智慧的人才能知道。
《俱舍论》上有一个颂说明这件事。《俱舍论》上有这么两个颂:「如以一睫毛,置
掌人不觉」。眼皮这个毛,放在手掌上面,我们也不感觉有什么。「若置眼睛上,为损及不安」,若把这个眼睫毛放在眼睛里,对眼睛会有损害,我们会感觉痛,而心里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我们凡夫就像手掌,不感觉到行苦。我们感觉到坏苦,
感觉到苦苦,行苦我们不知道。「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智者就是圣人,有无漏
智慧的这些圣人,初果圣人、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和这些大菩萨。这些智者如
眼睛,像眼睛里有个睫毛似的,「缘极生厌怖」,很不高兴这个痛苦,很感觉到这种痛
苦,很恐怖这种痛苦。
在佛法以外的外道,他们也感觉到生老病死苦,所以也愿意修禅定,愿意得到四
禅、四空定那种安乐的境界。但是他们还不知道色界天、无色界天的禅定,也都是行
苦,所以他们认为四禅就是涅槃,认为四空定就是涅槃,认为那就是最安稳,最究竟
的地方,不知道那就是行苦。唯有佛菩萨圣人知道,行就是苦。行怎么样是苦呢?有
两个意思,一个是我们众生,时间是很久远又久远,并不是一百年或几十年,也并不
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是无始的,没有开头的。这么长远的时间内,和现在一
样,就是贪瞋痴。起惑,造业,受苦,就是惑业苦的流转。
我们做了很多很多的恶事,也可能做多少好事。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你看那个人,
佛教徒好一点,其它的,有宗教信仰的,也好一点。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少数人也好
一点,但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少数,我们从真实性来讲,没有真实信心的人不在内。
没有宗教信仰,依我们看,你看他二十四小时,除了睡觉以外,是做善事多?或是做
恶事多?你若给他算算这帐,就知道人造罪造得多,做善事做得少。做过的这些罪,
这些烦恼,这些罪,都还在色受想行识里边。从无始劫以来,你所造的,起很猛烈的
烦恼去造种种的恶事。那些烦恼,那些罪障,一点也不会失掉的,都在这个色受想行识里边,一个一个的传到现在。这些业障、罪障,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发生作用时,就得果报。或者是现有的果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