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19

  ..續本文上一頁很藏隱的地方住,誰也看不見,誰也不知道。但是他有一個好朋友,偏要請他出來,你不要在那裏住,請你出來。因爲是好朋友請他,他就出來了。出來以後,有叁個怨家拿著木杖,拿著刀,拿著劍,就來打他,來砍他,把他搞死了。這個意思就譬喻生苦和老病死苦的關系,因爲有生苦,好朋友就表示生苦,把這個人生出來了,老病死就是那叁個怨家。生出來以後,又老又病,然後死掉了。所以若不生,就沒有這回事。

  我們一般的凡夫,叁界六道的衆生,都是有生,而後又死掉的。死了以後,他不

  能夠不生,不能在隱密的地方居住下來,他還要再生,生了以後又死。唯獨是阿羅漢

  以上的聖人,他們如果不發大悲心的話,他這個肉身死掉了,他可以不生,不生也就

  沒有老病死。其余的人就不可以,有生,就有老病死。所以生和老病死總是連在一起

  的,不分離的。所以說老病死苦,也就等于是說生是苦,不生也就不會有這個苦了。

  在《大般涅槃經》上,《大毘婆沙論》上也有,有說明生苦和老病死苦的關系,也

  說一個譬喻,這個譬喻,講《金剛經》的時候提過,現在我們再說一遍。是說用兩個

  女人來譬喻生苦和老病死苦的關系。兩個女人,一個女人到一戶人家,這個主人看見

  有一個主人來了,這個女人相貌很端正、很美麗,穿的衣服也好。這個女人來了,這

  個主人就問她,說妳是誰呀?妳到我這裏做什麼?這個女人說:「你不知道,我是大功

  德天」。玄奘法師翻譯,翻作吉祥女,以前的翻譯叫功德天。「我叫吉祥女,我叫大功

  德天」。「妳到我這裏做什麼呢」?「我到你這裏來,我送給你很多很多的金銀財寶」。

  這個主人一聽這個話很歡喜,「啊,我真是有福報,能感到妳到我這裏來,送給我這麼

  多的財富」。就燒香、供花,恭敬、供養。

  在這個時候,看見門外又有一個女人,又有一個女人,他一看,這個女人的相貌

  很醜陋,穿的衣服也很汙濁。這個女人來了,這個主人就問:「妳是誰?妳到我這裏做

  什麼」?這個女人說:「我的名字叫做黑暗」。玄奘法師翻作黑耳,耳朶是黑的。妳到

  我這裏做什麼呢?「我到這裏來,是使令你的金銀財寶,這些如意的事情都是衰耗,

  都失掉,失掉你這一切如意的事情」。這個主人一聽,不高興,就拿著刀說:「妳趕快

  走,不然我斷妳的命」。這個黑耳女就說:「你這個人愚癡,你沒有智慧」。「妳怎麼呵

  斥我沒有智慧呢」?她說:「你屋子裏的大功德天,是我的姐姐,我是她的妹妹,她到

  什麼地方,我就到什麼地方,我和她不分離的。你歡迎她,就得歡迎我,你恭敬她,

  也就得恭敬我,現在你驅逐我,不可以」。他回頭來,就問功德天:「外邊的女人這樣

  講話,她說是妳的妹妹,是不是啊」。功德天說:「是的,她是我的妹妹,她說的都是

  對的。我到什麼地方,她就到什麼地方。我到什麼地方都是做吉祥的事,她到什麼地方,都做破壞吉祥的事,我們兩個常在一起,你要恭敬我,你就得恭敬她」。這個人說:「若這樣子,我都不歡迎,請妳們都走」。這兩個人就都走了。走了以後,就到另外一

  個貧窮的家裏面去,這個貧窮人一看,喔,「妳們兩個,我都歡迎,都在我家住,不要

  離開」。這兩個女人說:「我到那一家去,人家驅逐我,你爲什麼歡迎我呢」?他說:「我

  歡迎妳,所以我也歡迎她」。歡迎這個姐姐,所以也歡迎妹妹,「其實我不歡喜這個妹

  妹,但是因爲我愛這個姐姐,因爲妳不離開,所以我只好都歡迎」。

  這是《大涅槃經》這麼講。這個意思,姐姐就譬喻生,妹妹就譬喻老病死,生和老病死是不分離的。相信佛法的,程度高的菩薩,對于老病死,都不取著,不愛著生,也就更不歡迎老病死。唯有一般的人,因爲歡喜生,所以只好受老病死的痛苦,因爲它不分離,這正表示世間的事情都是這樣子,你有歡喜的事情,就表示有不歡喜的事情,所以有生苦,也就有老病死苦。生苦本身是有逼迫苦,而它又有衆苦隨逐。

  第二個老苦,這個老的苦,老年人會知道,年輕人自己沒有受過老苦,但是看見老苦。可是不直接經驗,還不能直接親切。在《涅槃經》上也有個譬喻,譬如一個水池子,裏面有很多的蓮華,微妙香潔,甚可愛樂。看也很好看,香氣適宜,也很清香,很歡喜。但是忽然間,天上降下大的雹子,頃刻間就把蓮華破壞了。人,老一到來的時候,就把壯年好的境界破壞了,身體的形相,和壯年也不同了。作業也衰退,能力也不像壯年那樣子;受用也衰退了,味口不是那麼好,消化也不強。壯年能受用的事情,老的時候就不行了,受用衰退。壽命也衰退,接近死亡的時候。所以老是很苦的。

  病也是很苦的。死,很多人都很怕死,不高興死,所以死也是很苦的。怨憎會苦,與自己有怨的人,還要聚會在一起,這是很苦。不願意有這種苦,但是我們常與人結怨,不和人結緣,我們就是要受這個苦。愛別離苦,可愛的境界,願意聚會在一起,但是非要分離不可,一分離,心情就憂苦。有很多的憂愁,但是我還要愛,不愛就沒有愛別離苦,還要愛,所以有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我們希求、歡喜的事情,我們要求,求而不能得,所以也是苦。其實愛別離苦,也就是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也是求不得苦,我求不要聚會,但偏要聚會,這個也是求不得苦,愛別離也是求不得,有什麼不同呢?這裏有已得、未得的不同。已經得到如意的事情,壞了,這時候叫愛別離苦;未得到,而想要得到快樂的事情,追求而不能得,那就叫做求不得苦,有這個不同。或者說愛別離苦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求不得苦是其它財物的事情,求而不能得。

  這七種苦,算是世俗苦。愛別離苦,或者說是人天如意、可愛的果報失掉了,叫做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算是叁惡道的苦,地獄、餓鬼、畜生,是我們不高興的果報,我們不願意聚會,不願意得到那種果報,但是得到了,非要受那種苦不可,這也等于是怨憎會苦。這是《涅槃經》這樣解釋,這樣講,就把苦的範圍放寬了。

  其次就講到勝義苦,勝義苦是什麼苦呢?就是五蘊熾盛苦。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苦是熾盛,像火發出火苗。我們得到色受想行識,拿人來說,我們有的時候感覺很快樂,有的時候感覺很憂愁,有的時候也不感覺憂愁,沒有憂苦,但也沒有什麼快樂,是不苦不樂的境界。不苦不樂的境界,在叁苦裏面就是行苦,有壞苦,有苦苦,有行苦。五蘊熾盛苦,實在就是行苦。壞苦,就是快樂、安樂的事情破壞了,破壞的時候,我們心情痛苦。安樂的事情存在的時候,我們不會感覺痛苦。其實那個安樂也不是很多,我們人間的事情都是變化的,人的心就會擔心,擔心我這個快樂的事情會失掉,

  這個心也有點苦的味道。快樂的事情失掉了,叫做壞苦。

  苦苦,就是苦惱的事情現前了,叫苦苦。苦而又苦怎麼講呢?就是苦惱的事情一

  生起,我們的心情就痛苦。它並不是生了就滅掉了,它還繼續存在一個時期,存在的

  這個時期,這又是苦。生起來是苦,住的時候也是苦。若是這個痛苦的事情除掉了,

  滅掉了,那時候才不苦。所以在生的時候是苦,住的時候也是苦,所以叫做苦苦。

  行苦,就是沒有壞苦,也沒有苦苦的時候,我們心情是不苦不樂的時候,叫行苦。

  行苦就是五蘊熾盛苦,五蘊熾盛,我們沒有感覺有苦,也沒有感覺有苦,也沒有感覺

  有什麼,沒有感覺有樂,也沒有感覺有苦,怎麼能說它是苦呢?所以這個地方說是勝

  義苦。我們一般人感覺不出來苦,要有智慧的人才能知道。

  《俱舍論》上有一個頌說明這件事。《俱舍論》上有這麼兩個頌:「如以一睫毛,置

  掌人不覺」。眼皮這個毛,放在手掌上面,我們也不感覺有什麼。「若置眼睛上,爲損及不安」,若把這個眼睫毛放在眼睛裏,對眼睛會有損害,我們會感覺痛,而心裏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我們凡夫就像手掌,不感覺到行苦。我們感覺到壞苦,

  感覺到苦苦,行苦我們不知道。「智者如眼睛,緣極生厭怖」。智者就是聖人,有無漏

  智慧的這些聖人,初果聖人、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和這些大菩薩。這些智者如

  眼睛,像眼睛裏有個睫毛似的,「緣極生厭怖」,很不高興這個痛苦,很感覺到這種痛

  苦,很恐怖這種痛苦。

  在佛法以外的外道,他們也感覺到生老病死苦,所以也願意修禅定,願意得到四

  禅、四空定那種安樂的境界。但是他們還不知道色界天、無色界天的禅定,也都是行

  苦,所以他們認爲四禅就是涅槃,認爲四空定就是涅槃,認爲那就是最安穩,最究竟

  的地方,不知道那就是行苦。唯有佛菩薩聖人知道,行就是苦。行怎麼樣是苦呢?有

  兩個意思,一個是我們衆生,時間是很久遠又久遠,並不是一百年或幾十年,也並不

  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是無始的,沒有開頭的。這麼長遠的時間內,和現在一

  樣,就是貪瞋癡。起惑,造業,受苦,就是惑業苦的流轉。

  我們做了很多很多的惡事,也可能做多少好事。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你看那個人,

  佛教徒好一點,其它的,有宗教信仰的,也好一點。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少數人也好

  一點,但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少數,我們從真實性來講,沒有真實信心的人不在內。

  沒有宗教信仰,依我們看,你看他二十四小時,除了睡覺以外,是做善事多?或是做

  惡事多?你若給他算算這帳,就知道人造罪造得多,做善事做得少。做過的這些罪,

  這些煩惱,這些罪,都還在色受想行識裏邊。從無始劫以來,你所造的,起很猛烈的

  煩惱去造種種的惡事。那些煩惱,那些罪障,一點也不會失掉的,都在這個色受想行識裏邊,一個一個的傳到現在。這些業障、罪障,不知道什麼時候它發生作用時,就得果報。或者是現有的果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本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