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18

  ..续本文上一页真实的我,这个我是常恒住、不变异。常恒住、不变异的这个我,或者是即蕴是我,或者是离蕴是我。一个即,一个离的不同。

  佛不同意这个见解,说这个见解不对。佛说这个色受想行识,都是有生有灭的。有发生,也有破坏,不是常恒住、不变异的,所以没有我。按我们通常心理说,把这个我加上「本来」两个字,他是从本以来就是我,不是由外来的。由外来的,不是我,本来的这一个是我。可是佛说:「本来什么也没有」,也是没有我的。这个意思在法空里面再讲。现在简单说,就是色受想行识,是败坏法,是磨灭法,是有生有灭的,里边没有常恒住、不变异的我,所以叫做我空。大要就是这样。

  现在开始讲法空。不执着五蕴里边有我可得,但是认为五蕴──色受想行识有真实性,那就叫做法执。有我执,也有法执。执着法有真实性,叫做法执。现在说法空,就是破除去法执的意思。

  执着五蕴有真实性这种话,应该再明白一点说,说真实性,是对虚妄性说的。对着虚妄说真实,对着真实说虚妄。怎么叫做真实?怎么叫做虚妄?是凡是有自性的,就叫做真实;没有自性的,就叫做虚妄。有自性,或者说自性有;无自性,或者说自性空。

  现在说法空,就是色受想行识,都是自性空的,所以叫做法空。自性怎么讲呢?在这两个字上面说,就是自己的体性,它本身有它自己的体性,就叫做自性。举一个例子来说,譬如我们穿衣服的布。一般说,我们用棉花纺成纱,由纱再织成布,或者说里缕而成布。因纱而成布,在佛法现成的话,就叫做缘起有、因缘有的。如果不用纱来织,这个布自己就有了,这个布就叫做自性有。不需要纱的因缘,不需要人,不需要什么机械,这个布自己就有,那叫做自性有。也等说是自然有,是自然而有的。这个有不是由因缘有的,它自己就有,那叫做自性有。如果没有纱,没有机器,没有人,没有这些因缘,这个布就没有,这叫做自性空。

  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有的,它没有自性,所以叫做五蕴皆空。说自性,就是不是由因缘有的,是什么时候有的呢?这是没有头的,从无始来就有。若是由因缘有的,因缘变化了,它也会随着变化。不需要因缘有,因缘变化了,它不变化,所以它是常恒住、不变异的,也就是从本以来就是有的,这个就是我。

  常恒住、不变异,所以也就叫做自性。我们在色受想行识上看,又不是这样子。我们身体这个色,生理的组织,生老病死的境界,很明显的是有变化的。所以色蕴没有我,色蕴本身也没有自性,它是不可得,是空的。 受,或者是乐受,或者是苦受,或者是不苦不乐受,是因为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接触了,才有乐的感觉、苦的感觉、不苦不乐的感觉。这就是由因缘有的,没有这些感觉的时候,那还有受呢!所以受也是自性空的。

  想,想是心去认识,去观察一切法的行相,去观察它变化的情况,是怎么有的,是怎么没有的;是有损,是有益。种种的情况去思惟它,那叫做想。这也就是缘起有,缘起有,也就是自性空。

  行,我们做福德的事情,做非福德的事情;或者修禅定,修不动业。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也都是因缘的境界,所以也都是空的。

  唯独是识,识怎么样说他是自性空呢?识是由意根,意根是由业力招感的果报,这个果报的意根,是常相续不断的。一开始有这个生命的时候,这个意就成就了,一直到死亡以前,意根的果报一直存在。等到死亡的时候,意根就结束了。他也是因缘有的,这个因缘有的意根,和一切法接触的时候,才有识发生出来。所以识也是因缘有的,离开这些因缘,识也是自性空的。所以照见五蕴皆空,没有一样能够常恒住、不变异的。

  《阿含经》里边,为五蕴还说一个譬喻。说色蕴就像聚沫似的,像水跟水相荡激的时候,就出来沫。人的四大组织成的身体,就像那个沫一样,是一个小泡,一个小泡连结起来,和合起来的。在生理学上,也说细胞,也和那相似。所以这个身体是不坚实的,像聚沫似的。

  受如浮泡。这个浮泡比聚沫的泡大一点,像初下雨的时候,洋灰地上一个泡一个泡起得很快,很快就起了,也很快就灭掉。人受苦、受乐的变化,和那个相似。

  想如阳焰,夏天天气热的时候,我们看地面上好像有水似的,其实没有水。心里面这个想,也类似那种情形,也不是真实的。

  行如芭蕉,芭蕉树,你拨掉把它一层一层的叶子去掉了,到最后也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这个行也是这样子,就只是心理和生理,和种种关系的变化,它也没有真实性。

  识如幻事,识像幻化的事情一样。幻术师利用稻草,利用木头、石头能变化出来

  一只大象,变化出房子,变化出金银珍宝。这些变化出来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我们

  的识,由根和境界的接触,出来的识也都是这样子,都是不真实。在这个不真实里面,

  我们能这样子思惟、观察,能把我们原来的,平常执着什么都是真实的心理,能减轻

  很多。从这个不真实里边去观察它的自性空,就可以照见五蕴皆空。说自性,实在也

  就是本性空的意思。

  我们这样去解释五蕴皆空的意思,在经论上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如果是从三世─

  ─过去、现在、未来,从三世上去观察,好像更亲切一点,更能亲切去理解到五蕴皆

  空的意思。

  我们过去的生命,在现在来看,己经不存在了。不存在,在自性空上看,那也很

  明显的就是自性空,可是我们还是不大感觉是自性空的。现在的生命,很活泼的存在,

  行、住、坐、卧,说话,做种种事情,我们说他是自性空,更不容易明白。若说未来

  的生命,好像能容易体会到。未来的生命,他的因缘还没有和合,还没有成就。因缘

  没有成就,如果它有自性的话,现在也应该是存在的。我们现在看它不存在,这正好

  是自性空的意思。在现在来观察未来的生命,犹如虚空,没有一点生命可得。我们现

  在的生命,若在过去的时候看,就像现在看未来的生命一样,也是犹如虚空。无色,

  无受想行识,无有少法可得,犹如虚空。你设想这件事,就能体会到它是无有少法可

  得的。

  得无生法忍以上的大菩萨境界,无量劫的修行,他们的智慧利,不管是过去的、

  现在的、未来的;是心法,是色法;是众生法,是佛法。他都能通达它是看性空的,

  很自然的,很容易的,能现出来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在那个无分别的智慧里边,能

  显现出来。

  我们普通的凡夫,没有那么修行过的人,只是从语言、文字上去了解。如果是由

  闻慧再加上思慧,也应该体会到,也应该能了解一切法是自性空的。

  僧肇法师,鸠摩罗什法师的学生,他说一个譬喻,他说:「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

  人,幻化人非真人也」。(大正藏四十五卷153页c栏)。「譬如幻化人」,幻术师假藉

  一个什么东西,假藉一枝草,或一个木头,用幻术把它变成一个人,这个会说话,还

  会走路,还有什么动作。这个幻化人,我们知道他不是真人,但是有这么一个幻化人。「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这个幻化人不是真的,没有真实性。没有真实性,所以叫做空,而这个幻化人还存在的。 我们说是五蕴皆空,也是这样的意思。五蕴的自性是本性空,是无有少法可得的,但是五蕴,这个假法,这个虚妄的因缘和合所生法还是有的,只是它的真实性是毕竟

  空的。所以说照见五蕴皆空。僧肇用这个譬喻,来开示一切法自性空的意思。

  「度一切苦厄」,这一句是第四个意思,是能观利益──能观察五蕴皆空的利益。我们照见五蕴皆空做什么呢?一定是有什么目的,不然的话,何必做这件事呢!就是能解脱一切的苦厄。「厄」也就是苦,就是困难。「度」是解脱的意思,也就是解除的意思,能除掉一切的苦厄。照见五蕴皆空的道理,目的就是度一切苦厄。怎么样才能度一切苦厄呢?就是要照见五蕴皆空才可以。

  现在我先说明一切苦,一切苦厄都是什么,都是什么苦?经论把一切苦的分类,分成两种苦,一种是世俗苦,一种是胜义苦,分这么两种苦。世俗苦这个话怎么讲呢?就是一般的俗人,也能明白是苦,这个苦的行相粗显,很明显,我们容易知道这是苦,这叫做世俗苦。胜义苦,就是圣人才知道,他有殊胜的智慧才能明白这是苦,不是圣人,就不知道这是苦。这个苦的行相比较隐微一点,不容易知道。

  什么叫做世俗苦呢?就是我们常讲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这一切苦都叫做世俗苦。我们也能知道这是苦,当然没有佛、菩萨圣人知道的那么清楚,可也能感觉到苦。

  我们一般说生苦,生有什么苦呢?怎么叫做生呢?拿人来说,就是一投胎的时候,一开始的时候,就叫做生,一结胎的时候就叫做生。出胎以后也叫做生。这个生有什么苦呢?就是有逼迫苦,在母胎里面很逼迫,不是那么从容自在的。

  经论里面也提到在胎里边的人的心理,和事实上不符合。有几种情形,有一种人在母始里面,他不知道他在母胎里面,他感觉是在厕所里面,在一个污秽的地方住着。或者是在一个又是风,又是雨,在不安稳的地方住,这个人有这个想法。有的人感觉在一个房子里住,可以遮风,可以避雨,还不错。还有的人认为是在一个很好的厅里面,在一个花园里面住,这个境界就高一点,福德大的人是这样子。他不知道是在母胎里面,可是事实上是很逼迫。降生的时候也是很逼迫的,这都是苦。

  生苦里面另外还有一种苦,叫众苦随逐,有其它的苦随逐着这个生苦。他本身是苦,还有其它的苦随着来,那是人么呢?就是老苦、病苦、死苦。因为有生,所以才有老病死,老病死苦是随着来的。

  在《大毘婆沙论》上等于是说一个譬喻,说生苦的事情。他说有一个人在隐密的地方居住,不是在一个很明显的可以见闻觉知的地方住,是在一个很隐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本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