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實的我,這個我是常恒住、不變異。常恒住、不變異的這個我,或者是即蘊是我,或者是離蘊是我。一個即,一個離的不同。
佛不同意這個見解,說這個見解不對。佛說這個色受想行識,都是有生有滅的。有發生,也有破壞,不是常恒住、不變異的,所以沒有我。按我們通常心理說,把這個我加上「本來」兩個字,他是從本以來就是我,不是由外來的。由外來的,不是我,本來的這一個是我。可是佛說:「本來什麼也沒有」,也是沒有我的。這個意思在法空裏面再講。現在簡單說,就是色受想行識,是敗壞法,是磨滅法,是有生有滅的,裏邊沒有常恒住、不變異的我,所以叫做我空。大要就是這樣。
現在開始講法空。不執著五蘊裏邊有我可得,但是認爲五蘊──色受想行識有真實性,那就叫做法執。有我執,也有法執。執著法有真實性,叫做法執。現在說法空,就是破除去法執的意思。
執著五蘊有真實性這種話,應該再明白一點說,說真實性,是對虛妄性說的。對著虛妄說真實,對著真實說虛妄。怎麼叫做真實?怎麼叫做虛妄?是凡是有自性的,就叫做真實;沒有自性的,就叫做虛妄。有自性,或者說自性有;無自性,或者說自性空。
現在說法空,就是色受想行識,都是自性空的,所以叫做法空。自性怎麼講呢?在這兩個字上面說,就是自己的體性,它本身有它自己的體性,就叫做自性。舉一個例子來說,譬如我們穿衣服的布。一般說,我們用棉花紡成紗,由紗再織成布,或者說裏縷而成布。因紗而成布,在佛法現成的話,就叫做緣起有、因緣有的。如果不用紗來織,這個布自己就有了,這個布就叫做自性有。不需要紗的因緣,不需要人,不需要什麼機械,這個布自己就有,那叫做自性有。也等說是自然有,是自然而有的。這個有不是由因緣有的,它自己就有,那叫做自性有。如果沒有紗,沒有機器,沒有人,沒有這些因緣,這個布就沒有,這叫做自性空。
色受想行識都是因緣有的,它沒有自性,所以叫做五蘊皆空。說自性,就是不是由因緣有的,是什麼時候有的呢?這是沒有頭的,從無始來就有。若是由因緣有的,因緣變化了,它也會隨著變化。不需要因緣有,因緣變化了,它不變化,所以它是常恒住、不變異的,也就是從本以來就是有的,這個就是我。
常恒住、不變異,所以也就叫做自性。我們在色受想行識上看,又不是這樣子。我們身體這個色,生理的組織,生老病死的境界,很明顯的是有變化的。所以色蘊沒有我,色蘊本身也沒有自性,它是不可得,是空的。 受,或者是樂受,或者是苦受,或者是不苦不樂受,是因爲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接觸了,才有樂的感覺、苦的感覺、不苦不樂的感覺。這就是由因緣有的,沒有這些感覺的時候,那還有受呢!所以受也是自性空的。
想,想是心去認識,去觀察一切法的行相,去觀察它變化的情況,是怎麼有的,是怎麼沒有的;是有損,是有益。種種的情況去思惟它,那叫做想。這也就是緣起有,緣起有,也就是自性空。
行,我們做福德的事情,做非福德的事情;或者修禅定,修不動業。福業、非福業、不動業,也都是因緣的境界,所以也都是空的。
唯獨是識,識怎麼樣說他是自性空呢?識是由意根,意根是由業力招感的果報,這個果報的意根,是常相續不斷的。一開始有這個生命的時候,這個意就成就了,一直到死亡以前,意根的果報一直存在。等到死亡的時候,意根就結束了。他也是因緣有的,這個因緣有的意根,和一切法接觸的時候,才有識發生出來。所以識也是因緣有的,離開這些因緣,識也是自性空的。所以照見五蘊皆空,沒有一樣能夠常恒住、不變異的。
《阿含經》裏邊,爲五蘊還說一個譬喻。說色蘊就像聚沫似的,像水跟水相蕩激的時候,就出來沫。人的四大組織成的身體,就像那個沫一樣,是一個小泡,一個小泡連結起來,和合起來的。在生理學上,也說細胞,也和那相似。所以這個身體是不堅實的,像聚沫似的。
受如浮泡。這個浮泡比聚沫的泡大一點,像初下雨的時候,洋灰地上一個泡一個泡起得很快,很快就起了,也很快就滅掉。人受苦、受樂的變化,和那個相似。
想如陽焰,夏天天氣熱的時候,我們看地面上好像有水似的,其實沒有水。心裏面這個想,也類似那種情形,也不是真實的。
行如芭蕉,芭蕉樹,你撥掉把它一層一層的葉子去掉了,到最後也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這個行也是這樣子,就只是心理和生理,和種種關系的變化,它也沒有真實性。
識如幻事,識像幻化的事情一樣。幻術師利用稻草,利用木頭、石頭能變化出來
一只大象,變化出房子,變化出金銀珍寶。這些變化出來的東西都是不真實的。我們
的識,由根和境界的接觸,出來的識也都是這樣子,都是不真實。在這個不真實裏面,
我們能這樣子思惟、觀察,能把我們原來的,平常執著什麼都是真實的心理,能減輕
很多。從這個不真實裏邊去觀察它的自性空,就可以照見五蘊皆空。說自性,實在也
就是本性空的意思。
我們這樣去解釋五蘊皆空的意思,在經論上是這樣解釋的。我們如果是從叁世─
─過去、現在、未來,從叁世上去觀察,好像更親切一點,更能親切去理解到五蘊皆
空的意思。
我們過去的生命,在現在來看,己經不存在了。不存在,在自性空上看,那也很
明顯的就是自性空,可是我們還是不大感覺是自性空的。現在的生命,很活潑的存在,
行、住、坐、臥,說話,做種種事情,我們說他是自性空,更不容易明白。若說未來
的生命,好像能容易體會到。未來的生命,他的因緣還沒有和合,還沒有成就。因緣
沒有成就,如果它有自性的話,現在也應該是存在的。我們現在看它不存在,這正好
是自性空的意思。在現在來觀察未來的生命,猶如虛空,沒有一點生命可得。我們現
在的生命,若在過去的時候看,就像現在看未來的生命一樣,也是猶如虛空。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有少法可得,猶如虛空。你設想這件事,就能體會到它是無有少法可
得的。
得無生法忍以上的大菩薩境界,無量劫的修行,他們的智慧利,不管是過去的、
現在的、未來的;是心法,是色法;是衆生法,是佛法。他都能通達它是看性空的,
很自然的,很容易的,能現出來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在那個無分別的智慧裏邊,能
顯現出來。
我們普通的凡夫,沒有那麼修行過的人,只是從語言、文字上去了解。如果是由
聞慧再加上思慧,也應該體會到,也應該能了解一切法是自性空的。
僧肇法師,鸠摩羅什法師的學生,他說一個譬喻,他說:「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
人,幻化人非真人也」。(大正藏四十五卷153頁c欄)。「譬如幻化人」,幻術師假藉
一個什麼東西,假藉一枝草,或一個木頭,用幻術把它變成一個人,這個會說話,還
會走路,還有什麼動作。這個幻化人,我們知道他不是真人,但是有這麼一個幻化人。「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這個幻化人不是真的,沒有真實性。沒有真實性,所以叫做空,而這個幻化人還存在的。 我們說是五蘊皆空,也是這樣的意思。五蘊的自性是本性空,是無有少法可得的,但是五蘊,這個假法,這個虛妄的因緣和合所生法還是有的,只是它的真實性是畢竟
空的。所以說照見五蘊皆空。僧肇用這個譬喻,來開示一切法自性空的意思。
「度一切苦厄」,這一句是第四個意思,是能觀利益──能觀察五蘊皆空的利益。我們照見五蘊皆空做什麼呢?一定是有什麼目的,不然的話,何必做這件事呢!就是能解脫一切的苦厄。「厄」也就是苦,就是困難。「度」是解脫的意思,也就是解除的意思,能除掉一切的苦厄。照見五蘊皆空的道理,目的就是度一切苦厄。怎麼樣才能度一切苦厄呢?就是要照見五蘊皆空才可以。
現在我先說明一切苦,一切苦厄都是什麼,都是什麼苦?經論把一切苦的分類,分成兩種苦,一種是世俗苦,一種是勝義苦,分這麼兩種苦。世俗苦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一般的俗人,也能明白是苦,這個苦的行相粗顯,很明顯,我們容易知道這是苦,這叫做世俗苦。勝義苦,就是聖人才知道,他有殊勝的智慧才能明白這是苦,不是聖人,就不知道這是苦。這個苦的行相比較隱微一點,不容易知道。
什麼叫做世俗苦呢?就是我們常講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這一切苦都叫做世俗苦。我們也能知道這是苦,當然沒有佛、菩薩聖人知道的那麼清楚,可也能感覺到苦。
我們一般說生苦,生有什麼苦呢?怎麼叫做生呢?拿人來說,就是一投胎的時候,一開始的時候,就叫做生,一結胎的時候就叫做生。出胎以後也叫做生。這個生有什麼苦呢?就是有逼迫苦,在母胎裏面很逼迫,不是那麼從容自在的。
經論裏面也提到在胎裏邊的人的心理,和事實上不符合。有幾種情形,有一種人在母始裏面,他不知道他在母胎裏面,他感覺是在廁所裏面,在一個汙穢的地方住著。或者是在一個又是風,又是雨,在不安穩的地方住,這個人有這個想法。有的人感覺在一個房子裏住,可以遮風,可以避雨,還不錯。還有的人認爲是在一個很好的廳裏面,在一個花園裏面住,這個境界就高一點,福德大的人是這樣子。他不知道是在母胎裏面,可是事實上是很逼迫。降生的時候也是很逼迫的,這都是苦。
生苦裏面另外還有一種苦,叫衆苦隨逐,有其它的苦隨逐著這個生苦。他本身是苦,還有其它的苦隨著來,那是人麼呢?就是老苦、病苦、死苦。因爲有生,所以才有老病死,老病死苦是隨著來的。
在《大毘婆沙論》上等于是說一個譬喻,說生苦的事情。他說有一個人在隱密的地方居住,不是在一個很明顯的可以見聞覺知的地方住,是在一個很隱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