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後面說有兩種果。修般若行這一科裏邊分叁段,第一段廣觀蘊空,第二段略觀處界等空,第叁段結顯空義。第一段廣觀蘊空裏邊,又分成兩段,第一段明不異觀。
剛才念的這一段文,是不異觀。修這個行深般若,怎麼行法呢?就是由兩種觀。觀者,想也,就是思惟,心裏面思惟,但是是在禅定裏面思惟。前面標示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不是凡夫的境界,是聖人的境界,但是道理是一樣的,都是觀察不異觀。異是離異的意思,彼此相離,你是你,我是我;此是此,彼是彼,就叫做離。現在不異觀,就是不離,異也有一個差別的意思,此是此,彼是彼,那麼就是差別了。現在說不異,就是不差別,不離,彼此不相離。觀,就是思惟這個道理。換一個名字來說,就是真谛和俗谛不異。就是諸法實相,和這一切有爲的緣起法,是不離異的,是不相別離。這樣子思惟這個道理。
「舍利子」,舍利子是個人名。是釋迦牟尼佛聲聞弟子裏邊,智慧第一的一位阿羅漢。舍利,不是中國話,它是印度話。印度話,具足來說,叫舍利富怛羅。玄奘法師翻作春鸜(ㄑㄩˊ)(鹙ㄑㄧㄡ),舍利,中國話翻作春鸜;以前人的翻作鹙鹭,都是鳥名。可是窺基法師說:玄奘法師翻作春鹙(筆錄者按:《心經幽贊》.大正藏叁十叁冊536頁b欄雲:梵雲舍利,唐曰春鹙,由母辯才指喻爲號)。富怛羅,中國話翻作:
子。舍利子,又是中國話,又是印度話,就是沒有完全翻成中國話,完全翻作印度話,
叫舍利富怛羅,中國話就翻作春鹙子,或者翻作鹙鹭子,也有翻作朱子?春鹙這個鳥
的眼睛,和舍利弗母親的眼睛相似,所以就稱舍利弗爲朱子,稱他母親爲舍利,她的
眼睛和那鳥的眼睛相似,就用鳥的名字稱他母親叫舍利,他是她生的,所以叫舍利子。
第二個說法,舍利弗尊者的父親叫優婆提舍,母親叫舍利。就把優婆提舍那個舍字拿
過來,把母親那個利字拿過來,加起來就是舍利子,在《中阿含經》這樣解釋。
舍利弗尊者,按現在來說,就是神童。在經論上看,舍利弗尊者八歲的時候,當
時全印度開大辯論的會議,他八歲的時候,他能把其它所有的論師都降伏了。在大的
集會,大家都在讀書,你說你的道理,我說我的道理,我能降伏你們一切人,他是最
高地位的人。他到十五歲的時候,讀盡了印度南閻浮提所有的書,在全印度,他是最
文明、最不得了的大智慧人。他沒有出家時,他看見馬勝比丘說了四句話:「諸法因緣
生,是故說因緣,是法緣及盡,我師如是說」。聽了馬勝比丘說了這四句話,舍利弗尊
者就證初果須陀洹。來見佛以後,是第十五天得阿羅漢果。他是佛的聲聞弟子裏面智
慧最第一的。佛在家時的兒子羅睺羅,出家的時候,他拜弗舍弗爲和尚,舍利弗尊者
是他的親教師。他是佛座下第一位的轉*輪將,舍利弗能代佛轉*輪,幫助佛弘揚佛
法,他有這麼一個地位。
現在這個《般若波羅蜜經》就是說明智慧的道理,所以佛就招呼他:舍利子。在《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一開始,佛一開始說法的時候,佛是招呼舍利子的。(以下有一小段缺錄)。
「色不異空」,這個色字,我們剛才講五蘊的時候提到。在這裏就是說色是因緣所
生法。在我們人的生命上看,就是我們的業力,加上父母的助緣,這時候結胎。漸漸
地六根圓滿,出胎,就有這個生理的組織,這就是色。這個色是因緣所有的,它不異
空,它和自性空是不相離異,不是離開了自性空,而有這個色的。
「空不異色」,自性空的道理也不離緣起的色法。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緣有的生理
組織,它不能夠與自性空分離。因爲什麼呢?它若不是自性空,就用不著因緣有了,
因爲色原來本性是空無所有的,它自性空無所有,自性空無所有,才假藉因緣和合,
才有這個生理的組織。若是它自性是有的,就用不著因緣有了嘛。所以因緣有的色法,
它不能與自性空分開的。自性空的道理,也不能和因緣有法分離的。因爲若離開了緣
起法,也就不知道自性空,你要從因緣有的法上,才知道它原來是自性空的。你觀察
這件事是因緣有的,如果沒有因緣的時候,它沒有了,沒有因緣的時候,沒有這件事,
沒有這件事,不就是自性空嗎?就是本性空。所以從因緣有上,能夠通達它是自性空,
若沒有因緣有的事情,就不知道自性空了。所以自性空要假藉緣起法來顯示,所以空
不異色。
另外一個說法,我們相信佛法的人,我們若是有了志願,想要做聖人,你怎麼樣才能夠成爲聖人呢?就是你要見第一義谛,你才能成爲聖人,就是見諸法實相,也就是見一切法空的道理,你就是聖人了。怎麼樣叫做聖人呢?「常觀諸法自性空故」,這是《涅槃經》上的話。怎麼樣才能知道畢竟空呢?就是要在緣起法上,才能見諸法自性空。
《中觀論》上說:「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你不從世俗谛這個緣起法上去修行,你不能夠得到第一義谛,就是不能夠見諸法實相。「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義」。一定要從世俗谛這裏去觀察,你才能見到第一義谛。所以第一義谛不能和緣起法相離,所以不異。
第一義谛的境界,是聖人智慧的境界,我們凡夫沒有智慧眼,沒有慧眼,所以不見第一義谛。我們若不從世俗谛上去觀察,我們要從什麼地方去觀察呢?沒有第二條道路,只有從世俗谛這個地方開始,才可以去見第一義谛。所以一定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所以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上說:修止觀的時候,要定境修觀。你在什麼境界上修止觀呢?智者大師說,要從第六意識,要從這個虛妄的意識上,從這裏作門,從這裏可以入的。你不能直接觀第一義谛,不可以!直接,你不能觀,沒有無漏的智慧,怎麼能觀呢?不可以。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緣起的色法就是自性空的,自性空,就是那個緣起的色法,它們是不相離。色法是自性空,自性空,也就是一切緣起法是自性空的,它們是不相離的。
小乘的聲聞佛法裏邊,是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事。觀察它們都是虛僞、不真實的,這裏面沒有常恒住、不變異的我可得。
長時期的修四念處觀,能得阿羅漢果,得無我智。但是在《阿含經》裏面,我自己這麼讀,我也感覺《阿含經》還是有《大般若經》的道理,也是有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不過這個話不多。在部派佛教這些論,在《大毘婆沙論》、《俱舍論》這些論上面,就沒有這個意思,沒有能夠觀察一切自性空的道理。
這樣說,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我可得,這就叫做法空。色受想行識這個法裏面,沒有我可得,這不也是法空嗎!當然這樣講法空,法還是有的,法和空還是相離的,法還是有。和這裏面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道理還不同。色法本身的自性是空的,這個和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我可得的意思還是有距離的。
阿羅漢入涅槃的時候,就是舍掉了父母所生的身體的時候,他就入于諸法皆空的境界,入于一真法界的境界,離一切有爲相,這個時候是一切都是空了。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什麼不同呢?這個是沒有入涅槃,就在凡夫的世界,這一切有爲的色受想行識,即是空,不需要滅,非色滅空,色性自空。這個和入了無余涅槃而後才空,也還是有點不同。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色蘊是這樣子,受、想、行、識也是這樣子。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道理也是一樣。
丁二、明不一觀﹝分二科﹞ 丙一、觀
舍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全部的《心經》,分成叁段,第一段是標宗,第二段是顯義,第叁段是結歎。標宗這一段講過了,顯義這一段分成兩科,第一科是修般若行,第二科是得般若果。修般若行分成叁段,第一段是廣觀蘊空,第二段是略觀處界等空,第叁段結顯空義。廣觀蘊空裏邊,分成兩科,第一科是不異觀,這一科上一次講完了。現在從第二科明不一觀,從這裏開講。
不異就是不相離的意思。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的生命,佛把它分類成爲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是因緣有的,這個因緣有的色受想行識,和自性空的道理,是不相離的。不相離,所以叫做不異。
不相離,現在再簡單的介紹一下。因緣有的色受想行識,和自性空不相離,因爲它原來是沒有的,假藉因緣才有。假藉因緣而有,所以它的自性是沒有的,所以叫做不異,不相離。
自性空,我再多說一點。以前講過,現在再簡單說一點。自性空,相對的說,是自性有,空和有是相對的;說自性有的對面就是自性空。自性怎麼講呢?也有一個自然有的意思,不需要有什麼關系、條件,它自然就有了,那就叫自性有。若是不假藉什麼條件、什麼關系,它自己沒有,那就叫做自性空。若是自然有,也就不需要假藉因緣而有了。所以自性有,和緣起有是不相待的,是不相依賴的。它本來自己就有了,不需要假藉因緣有。所以自性有,與緣起有不相待,不相依。若是緣起有的,它就是原來是沒有的,所以和自性空是相待的,是相依的。
究竟是自性空?或是自性有呢?《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的意思,是自性空。緣起有的事,它的自性是沒有的。這個自性空的道理,是一切聖人的智慧境界,我們凡
夫不明白。他所以是聖人,就是因爲他見到自性空的關系。我們沒有見到一切法自性空,所以我們是凡夫。我們現在的凡夫,平常的人,這個思想,完全是在色受想行識這一切假名字,虛妄的形相上活動,不能到自性那裏去。我們若到那裏去,我們也就成爲聖人了。現在佛慈悲我們,希望我們也成爲聖人,所以說…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