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22

  ..續本文上一頁明這個道理,我們若想要到聖人那裏去,應該怎麼辦呢?就是修般若行,做不異觀,色受想行識和自性空,是不相離的,從這裏去觀察、思惟,這就是聖道,向聖人那裏去的一條道路。

  《心經》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一開始就是不異,是不異觀,也可以說是空假相待觀。說不異觀,就空和色受想行識是不異的,是不相離。不相離,也就是相待。色受想行識是假法,所以說假;自性空,是空。空與假法是相待的,做這樣的觀察,所以叫空假相待觀。

  底下第二段明不一觀,就真空絕相觀。這個真空絕相觀的名字,華嚴宗也有這個名詞的,但是這裏的意思,和華嚴宗說的不一樣,意思不同。前面說不異,這裏說不一,這個意思不同。不相離,但是又不是一體的,它們不是一體,它們又是相離的。說它不相離,又說它是相離的,爲什麼要這樣講呢?剛才我們說過,我們凡夫想要成爲聖人,你一定要從你現在的境界上,開始向前進,你不能離開現在的凡夫境界,跳到聖人的境界上去。像人倒在地上,你想站起來,你就從你倒的地方站起來,這是合理的。你說你從另一個地方站起來,這個話是謊話,不可能是那樣子。所以一開始修行的方法,就是空假相待,就從你現在這個地方觀察。

  但是這個空,這個聖人的智慧境界,這個空,它和這一切假法,又不是一體的。什麼理由不是一體的呢?空是平等相,無差別相。色受想行識是差別相,色和受不同,受與想也不同,乃至到識,各有各的行相。可是空就是無差別的。若說它們就是一體的,那麼空也應該是有差別的,但是自性空,是無差別的,所以它們不是一。

  佛法裏面說的聖人,他是契會了諸法自性空的道理,他才稱爲聖人的。若說這個空,和色受想行識這一切有爲法是一體的,我們凡夫就是在這個地方活動,我們凡夫也應該成爲聖人了,事實上,我們不是聖人。從這個地方也應該會明白,它們不是一體的,是相離的。

  聖人見到諸法自性空的時候,他心裏面是清淨的,是寂靜的,是沒有煩惱的。若說一切有爲法的差別相,有漏法的差別相,就是諸法自性空,那麼我們凡夫也見到這種差別的境界了,我們心裏面清淨了嗎?我們心裏面沒有煩惱了嗎?事實上不是!所以也可以知道,它們並不是一體的,還是有相離的意思,所以叫做真空絕相,諸法自性空,是無一切差別相的,真空絕相,做這樣的觀察,所以叫做不一觀。

  先是做不異觀,不相離;第二個階段,就做不一觀。《心經》上叫我們修行的方法,有這麼兩個階級。先是不異觀,第二就是不一觀,下邊還有第叁個觀,到那個時候再講。不一觀裏邊分成兩段,第一段是觀,就是不一的觀,第二段是遣。

  佛招呼:「舍利子」!「是諸法空相」,諸法就是前面的色受想行識。空也就是前面說的自性空,自性空是一切法的真實相,所以叫做空相。有的地方空性,有的地方也說空相。翻譯的人用這兩個字不那麼嚴格,有的時候用性,有的時候用相,在這裏是相通的。就是剛才說的:空是一切法的真實相,緣起的有法,是一切法的虛妄相。

  色受想行識的自性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就是生、滅、垢、淨、增、減的相,是沒有的,所以叫絕相,真空絕相。我先用房子說明這個道理,還是剛才的意思。我們自己問一句:這個房子是怎麼有的?是它自己就有的呢?還是有人造才有這個房子?當然我們會想:這個房子是有人造才有的,如果沒有人造,這個地方就是空地。沒有造,就有了房子,就是沒有造房子以前,在空地上我們就應該看見有房子,但是事實上沒有房子,可見這個房子是自性空的。有人創造這個房子,造成功了,我們才看見有房子。這個有房子,和自性空怎麼講呢?有房子是屬于因緣有的,自性有,因緣有。沒有造房子的時候,沒有房子,可以知道這個房子自性是空的,它自己的體性是沒有的。造好了房子,才有房子,這個房子是因緣有,是假藉條件而後有的,這個有還不是自性有,還是自性空,這個有是因緣那方面有,房子的自性還是空的。你在這個房子看,木頭也好,燈也好,牆壁也好,都是因緣有的,本性上還是沒有的,還是空的。沒有,這個房子用了很多很多的雜件,每一件都是有的,都不是自然有的,所以這個房子還是自性空。在這個自性空上看,沒有一樣是有的。在有上觀察它的自性,它的自性一點也沒。

  這就叫做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生、滅、垢、淨、增、減,就是色受想行識。在自性空上,沒有色受想行識。但是說生、滅、垢、淨、增、減有什麼意思呢?這裏面有叁個解釋法,第一個就是約凡夫說,第二約入了聖位的菩薩說,第叁個是約佛來說。生、滅就是約凡夫來講,垢、淨是約聖人說的,是約初入聖位以上的說的,增、減是約成佛的時候說的。這個叁個位子,叁種資格的人,也可以換一個名字說。在凡夫的時候是染位,他這個時候的資格是染位;到了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以上,是垢淨位;到了佛的時候是純淨位,純是清淨的境界。

  我們先講凡夫。凡夫所有的無明、煩惱,無邊的業障,苦惱的境界,都是具足的,是染汙的。這個染汙的境界,這個凡夫,從無始劫來,就是長劫的生死輪回。在這裏生了,又死掉了,死掉了,又生起來,生起來,又死掉。一個生命,一個生命的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相續不斷地到現在,還沒有完,這就是生滅的意思。他這個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就是衆生的果報,這個果報一現起的時候,就叫做生,死亡的時候,就叫做滅。這個生、滅相續不斷的流轉下去。

  但是你從五蘊是因緣有的,從自性空上看,沒有生,也沒有滅,所以說:「是諸法

  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衆生裏邊,有的人因緣很好,遇到佛法僧了。熏習佛法,

  他肯接受佛法,肯相信佛法,肯修行,他得無生法忍成爲聖人了。他成爲聖人一個重

  要的條件,就是要有清淨的智慧,還要有多少定力。要有戒、定、慧這清淨的功德,

  你才能成爲聖人。但是他的煩惱,他的生死的業力,苦惱的境界還有很多存在著,沒

  能完全除掉,沒能完全除掉,所以他還是有垢。雖然得無生法忍了,雖然是聖人了,

  但是他這個垢還不能完全清淨。得到一部分清淨的功德,還有很多的不清淨存在,所

  以他又是垢,又是淨,才入聖位的人都是這樣子。可是從自性空上觀察,垢不可得,

  淨也不可得,聖人的戒定慧也是緣起的,也是本來是自性空的,所以垢不可得,淨也

  不可得,所以不垢不淨。

  聖人雖然是聖人了,他還有垢,加上他有慈悲心,他要繼續地修學佛法,要廣度

  衆生,弘揚佛法,他的功德還繼續的增長,他這個垢漸漸的就除遣、除掉了,漸漸的

  除滅。漸漸除滅,到最後成佛的時候,功德圓滿了,所有的垢,煩惱障、所知障,所

  有的惑業苦,完全清除了,沒有垢了,所以是純淨,純淨位。

  佛成佛以後,以前沒有除掉的垢,現在完全除掉了,所以叫做減。以前的戒定慧,

  六波羅蜜沒有圓滿的,現在圓滿了,所以叫做增。這個增、減也都是因緣,是緣起法,

  緣起法也是本性空的,所以說不增不減。

  在衆生,一直到佛,那個生滅的、垢淨的、增減的,觀察它自性空的時候,都是

  有的,所以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自性空的道理,自性空的觀察,

  由凡夫一直到佛,是平等的,沒有差別,不是說:凡夫自性空,佛不是自性空,也不

  是說佛是自性空,凡夫不是自性。是平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是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前面說不異觀,這裏說不一觀,就是自性空和五蘊還不是一,在自性空上,五蘊

  的生滅、垢淨、增減不可得,離一切相。是從一切因緣法上通達自性空的,可是觀察

  自性空的時候,又離一切法。是即一切法,而又超越一切法的。

  我們剛才說過,我們凡夫的心,就在假名字上活動,但是你若能修自性空觀的時

  候,能超越這一切假名字,能超越一切的虛妄相,能到達離一切名言相自性空裏。《大般若經》上說:「常居空住,行無相境」。在《維摩經》上也有一句話:「畢竟空寂舍」。《維摩經》上,維摩居士說的一些偈頌,其中有一句話,是「畢竟空寂舍」。就是我們

  住的房子,我們人要有房子住,不能露在外邊,在屋子裏面住感覺安全、安穩、安樂。

  一切聖人在什麼地方住呢?畢竟空寂舍,以畢竟空寂作他的房子,就是剛才說,我們

  凡夫這個心,是在一切幻化法上面,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面活動,能生起來種種的貪瞋癡的煩惱。這個地方有很多的老虎,有很多的狼,有很多的毒蛇,我們在這個地方活動。聖人的心超越這一切假名字、一切假相,到畢竟空寂那個地方住,畢竟空寂舍。

  鸠摩羅什法師他解釋這個話,他說:「有非真要,時複暫遊;空爲理宗,以爲常宅」

  (大正藏叁十八冊《注維摩诘經》卷七,叁九叁頁b欄)。他說:爲什麼以畢竟空寂作房子呢?聖人的心在畢竟空寂裏住,爲什麼那樣子呢?「有非真要」,因緣有法都是無常的,都是不安穩的。剛才說這個因緣有法,這個有漏法上面,有毒蛇、惡獸,不安全,大寒大熱,有很多苦惱的境界。這個不是真實的,不是「要」,不是重要的地方。

  「時複暫遊」,聖人他有慈悲心,雖然那個地方不好,但是偶然的也到這裏走一走,到有的地方來走一走,就是叁界裏來度化衆生,那個地方還有我的父親,有我的母親,還有我的好朋友,不能不來。但是他的心是怎麼樣呢?「空爲理宗,以爲常宅」。但是一切法畢竟空寂,這個地方是個安全的地方,是最安穩的地方,是最快樂的地方,所以這個地方是他常住的,他長期是住在這裏。有不是他住的地方,但不是也要去一去,這表示大慈悲,大智慧的意思。

  所以這個地方,「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本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