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这个道理,我们若想要到圣人那里去,应该怎么办呢?就是修般若行,做不异观,色受想行识和自性空,是不相离的,从这里去观察、思惟,这就是圣道,向圣人那里去的一条道路。
《心经》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一开始就是不异,是不异观,也可以说是空假相待观。说不异观,就空和色受想行识是不异的,是不相离。不相离,也就是相待。色受想行识是假法,所以说假;自性空,是空。空与假法是相待的,做这样的观察,所以叫空假相待观。
底下第二段明不一观,就真空绝相观。这个真空绝相观的名字,华严宗也有这个名词的,但是这里的意思,和华严宗说的不一样,意思不同。前面说不异,这里说不一,这个意思不同。不相离,但是又不是一体的,它们不是一体,它们又是相离的。说它不相离,又说它是相离的,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刚才我们说过,我们凡夫想要成为圣人,你一定要从你现在的境界上,开始向前进,你不能离开现在的凡夫境界,跳到圣人的境界上去。像人倒在地上,你想站起来,你就从你倒的地方站起来,这是合理的。你说你从另一个地方站起来,这个话是谎话,不可能是那样子。所以一开始修行的方法,就是空假相待,就从你现在这个地方观察。
但是这个空,这个圣人的智慧境界,这个空,它和这一切假法,又不是一体的。什么理由不是一体的呢?空是平等相,无差别相。色受想行识是差别相,色和受不同,受与想也不同,乃至到识,各有各的行相。可是空就是无差别的。若说它们就是一体的,那么空也应该是有差别的,但是自性空,是无差别的,所以它们不是一。
佛法里面说的圣人,他是契会了诸法自性空的道理,他才称为圣人的。若说这个空,和色受想行识这一切有为法是一体的,我们凡夫就是在这个地方活动,我们凡夫也应该成为圣人了,事实上,我们不是圣人。从这个地方也应该会明白,它们不是一体的,是相离的。
圣人见到诸法自性空的时候,他心里面是清净的,是寂静的,是没有烦恼的。若说一切有为法的差别相,有漏法的差别相,就是诸法自性空,那么我们凡夫也见到这种差别的境界了,我们心里面清净了吗?我们心里面没有烦恼了吗?事实上不是!所以也可以知道,它们并不是一体的,还是有相离的意思,所以叫做真空绝相,诸法自性空,是无一切差别相的,真空绝相,做这样的观察,所以叫做不一观。
先是做不异观,不相离;第二个阶段,就做不一观。《心经》上叫我们修行的方法,有这么两个阶级。先是不异观,第二就是不一观,下边还有第三个观,到那个时候再讲。不一观里边分成两段,第一段是观,就是不一的观,第二段是遣。
佛招呼:「舍利子」!「是诸法空相」,诸法就是前面的色受想行识。空也就是前面说的自性空,自性空是一切法的真实相,所以叫做空相。有的地方空性,有的地方也说空相。翻译的人用这两个字不那么严格,有的时候用性,有的时候用相,在这里是相通的。就是刚才说的:空是一切法的真实相,缘起的有法,是一切法的虚妄相。
色受想行识的自性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就是生、灭、垢、净、增、减的相,是没有的,所以叫绝相,真空绝相。我先用房子说明这个道理,还是刚才的意思。我们自己问一句:这个房子是怎么有的?是它自己就有的呢?还是有人造才有这个房子?当然我们会想:这个房子是有人造才有的,如果没有人造,这个地方就是空地。没有造,就有了房子,就是没有造房子以前,在空地上我们就应该看见有房子,但是事实上没有房子,可见这个房子是自性空的。有人创造这个房子,造成功了,我们才看见有房子。这个有房子,和自性空怎么讲呢?有房子是属于因缘有的,自性有,因缘有。没有造房子的时候,没有房子,可以知道这个房子自性是空的,它自己的体性是没有的。造好了房子,才有房子,这个房子是因缘有,是假藉条件而后有的,这个有还不是自性有,还是自性空,这个有是因缘那方面有,房子的自性还是空的。你在这个房子看,木头也好,灯也好,墙壁也好,都是因缘有的,本性上还是没有的,还是空的。没有,这个房子用了很多很多的杂件,每一件都是有的,都不是自然有的,所以这个房子还是自性空。在这个自性空上看,没有一样是有的。在有上观察它的自性,它的自性一点也没。
这就叫做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生、灭、垢、净、增、减,就是色受想行识。在自性空上,没有色受想行识。但是说生、灭、垢、净、增、减有什么意思呢?这里面有三个解释法,第一个就是约凡夫说,第二约入了圣位的菩萨说,第三个是约佛来说。生、灭就是约凡夫来讲,垢、净是约圣人说的,是约初入圣位以上的说的,增、减是约成佛的时候说的。这个三个位子,三种资格的人,也可以换一个名字说。在凡夫的时候是染位,他这个时候的资格是染位;到了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以上,是垢净位;到了佛的时候是纯净位,纯是清净的境界。
我们先讲凡夫。凡夫所有的无明、烦恼,无边的业障,苦恼的境界,都是具足的,是染污的。这个染污的境界,这个凡夫,从无始劫来,就是长劫的生死轮回。在这里生了,又死掉了,死掉了,又生起来,生起来,又死掉。一个生命,一个生命的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相续不断地到现在,还没有完,这就是生灭的意思。他这个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就是众生的果报,这个果报一现起的时候,就叫做生,死亡的时候,就叫做灭。这个生、灭相续不断的流转下去。
但是你从五蕴是因缘有的,从自性空上看,没有生,也没有灭,所以说:「是诸法
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众生里边,有的人因缘很好,遇到佛法僧了。熏习佛法,
他肯接受佛法,肯相信佛法,肯修行,他得无生法忍成为圣人了。他成为圣人一个重
要的条件,就是要有清净的智慧,还要有多少定力。要有戒、定、慧这清净的功德,
你才能成为圣人。但是他的烦恼,他的生死的业力,苦恼的境界还有很多存在着,没
能完全除掉,没能完全除掉,所以他还是有垢。虽然得无生法忍了,虽然是圣人了,
但是他这个垢还不能完全清净。得到一部分清净的功德,还有很多的不清净存在,所
以他又是垢,又是净,才入圣位的人都是这样子。可是从自性空上观察,垢不可得,
净也不可得,圣人的戒定慧也是缘起的,也是本来是自性空的,所以垢不可得,净也
不可得,所以不垢不净。
圣人虽然是圣人了,他还有垢,加上他有慈悲心,他要继续地修学佛法,要广度
众生,弘扬佛法,他的功德还继续的增长,他这个垢渐渐的就除遣、除掉了,渐渐的
除灭。渐渐除灭,到最后成佛的时候,功德圆满了,所有的垢,烦恼障、所知障,所
有的惑业苦,完全清除了,没有垢了,所以是纯净,纯净位。
佛成佛以后,以前没有除掉的垢,现在完全除掉了,所以叫做减。以前的戒定慧,
六波罗蜜没有圆满的,现在圆满了,所以叫做增。这个增、减也都是因缘,是缘起法,
缘起法也是本性空的,所以说不增不减。
在众生,一直到佛,那个生灭的、垢净的、增减的,观察它自性空的时候,都是
有的,所以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自性空的道理,自性空的观察,
由凡夫一直到佛,是平等的,没有差别,不是说:凡夫自性空,佛不是自性空,也不
是说佛是自性空,凡夫不是自性。是平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是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前面说不异观,这里说不一观,就是自性空和五蕴还不是一,在自性空上,五蕴
的生灭、垢净、增减不可得,离一切相。是从一切因缘法上通达自性空的,可是观察
自性空的时候,又离一切法。是即一切法,而又超越一切法的。
我们刚才说过,我们凡夫的心,就在假名字上活动,但是你若能修自性空观的时
候,能超越这一切假名字,能超越一切的虚妄相,能到达离一切名言相自性空里。《大般若经》上说:「常居空住,行无相境」。在《维摩经》上也有一句话:「毕竟空寂舍」。《维摩经》上,维摩居士说的一些偈颂,其中有一句话,是「毕竟空寂舍」。就是我们
住的房子,我们人要有房子住,不能露在外边,在屋子里面住感觉安全、安稳、安乐。
一切圣人在什么地方住呢?毕竟空寂舍,以毕竟空寂作他的房子,就是刚才说,我们
凡夫这个心,是在一切幻化法上面,在色声香味触法上面活动,能生起来种种的贪瞋痴的烦恼。这个地方有很多的老虎,有很多的狼,有很多的毒蛇,我们在这个地方活动。圣人的心超越这一切假名字、一切假相,到毕竟空寂那个地方住,毕竟空寂舍。
鸠摩罗什法师他解释这个话,他说:「有非真要,时复暂游;空为理宗,以为常宅」
(大正藏三十八册《注维摩诘经》卷七,三九三页b栏)。他说:为什么以毕竟空寂作房子呢?圣人的心在毕竟空寂里住,为什么那样子呢?「有非真要」,因缘有法都是无常的,都是不安稳的。刚才说这个因缘有法,这个有漏法上面,有毒蛇、恶兽,不安全,大寒大热,有很多苦恼的境界。这个不是真实的,不是「要」,不是重要的地方。
「时复暂游」,圣人他有慈悲心,虽然那个地方不好,但是偶然的也到这里走一走,到有的地方来走一走,就是三界里来度化众生,那个地方还有我的父亲,有我的母亲,还有我的好朋友,不能不来。但是他的心是怎么样呢?「空为理宗,以为常宅」。但是一切法毕竟空寂,这个地方是个安全的地方,是最安稳的地方,是最快乐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是他常住的,他长期是住在这里。有不是他住的地方,但不是也要去一去,这表示大慈悲,大智慧的意思。
所以这个地方,「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