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23

  ..續本文上一頁聖人就是在不生滅,不垢淨,不增減那個地方住,那個地方沒有生滅、垢淨、增減。就是「空爲理宗,以爲常宅」。這個地方是說修觀。

  戊二、遣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是第二段遣。所以自性空裏面是沒有生滅、垢淨、增減的色受想行識。這和前文的差別,剛才說過,是從生滅、垢淨、增減的緣起法,通達自性空的,可是到了自性空的時候,就沒有生滅、垢淨、增減了。所以也說,剛才說的:空是即一切法,而又超越一切法的。你最初修行的時候,你不能超越一切法。你就在一切法,在你的色受想行識上,去思惟自性空的道理,要這樣子才可以。這是第一科廣觀蘊空,講完了。

  丙二、略觀處界等空﹝分五科﹞

  丁一、處空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這是第二段。以下是略觀處界等觀,前面色受想行說得比較詳細一點,這底下就說得簡略,道理和前面是一樣的。這裏又分五科,第一是處空,觀察這個處也是自性空的。

  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一共是十二樣。這十二樣,在經論裏面,它的名稱,叫做十二處,十二個地方。處字是什麼意思呢?「生長門」意。是個門,這個門,它能生長。就是以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爲門,它能生長識,能生長出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能生長出來六識,所以叫做處,就生識之處,也可以說是門。

  這裏邊,眼耳鼻舌身,我們以前講五蘊的時候說過,是清淨四大組織成的,這是我們生理的組織,他能夠見、聞、嗅、嘗、覺,眼能見,耳能聞。雖然都是清淨的四大──地、水、火、風組織的,但是眼只能見,耳只能聞。清淨四大組織的耳根,他能聞聲音,不能見,各有各的特別的作用。鼻、舌、身都是這樣子。

  意根,現在的南傳佛教,他們自稱是上座部。上座部他們講,這個意根是微細的四大。也是四大組織的,就合乎現在生理學說的腦神經的意思。這個意根是這樣講,但是一切有部,和大乘的佛法,說它不是物質組織的,純是精神的,是果報的一種識,是相續不斷地微細的識,不是物質。但是說它是物質,也有道理。

  意,能夠把前五根,和色聲香味觸接觸的時候,得到的情況,都能取過來。意根能把前五根得到的消息,都能取過來,能綜合的去思惟、認識。眼睛看見的形相,看見這個桌子是黃色;手摸上去,這是硬的;耳朶聽見聲音,意根把它合起來,來認識這個桌子。意有這個作用。由意發出來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叫做門。

  從十二處的道理來看,六識都是意發出來的,所以在《攝大乘論》上也有講,他說:有人主張六識就是一個識,一個識有六個作用,所以叫一意識師,有人主張有八個識,這一位大德他說就是一個識。對外有六個識,而這個意本身是最微細的,正好是第七識、第八識。一個意,就等于全部的八識,他這樣主張。這個地方,從十二處裏面得到了他的根據。你看,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都是物質的嘛,只有一個意是心理,是識的作用。佛法有的地方,說得很多很多的,有的地方說得很精要。有的人歡喜廣,有的人歡喜略。我們看得多的,感覺很難懂,簡略一點,還容易懂一點,以略攝廣。

  眼耳鼻舌身意,是屬于能認識這一方面的;色聲香味觸法,是所認識這一方面的。一能,一所。能取,所取。從能、所方面來分類的,佛這麼樣分類。整個生命、世界合起來,就是一個能,一個所。一方面是眼耳鼻舌身意,一方面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十二處也都是因緣有的,眼是因緣有,乃至意也是因緣有,色聲香味觸法也都是因緣有。因緣有,就是本性空的;本性空,所以說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在《雜阿含經》裏邊有一個故事,說是釋迦牟尼佛,在一天的早晨,托著缽去乞食。這時候欲界天──他化自在天的魔王,他在那裏就看見佛。他不稱佛,他說:「瞿昙」,就像我們平常人講話,你是老張,老李,就是這種口氣。「瞿昙現在去乞食,我想去搞一搞他」,就是「亂其道意」,這個話是這樣說。(大正藏第二冊《雜含經》卷九.五十九頁a欄。原文:爾時,天魔波旬作是念:「沙門瞿昙,晨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我今當往亂其道意」。)這個時候,佛就在面前看見一個人,頭發很蓬亂不整齊,面色也很不好看,手很粗糙,手裏拿著一支趕牛的杖,好像是一個趕車的人。這時候這個人就向佛說:「瞿昙,你有沒有看見牛」。佛一看,喔,這是惡魔啊,想要向我搗亂。佛說:「惡魔,那裏有牛?你找牛做什麼呢」?惡魔心裏就想:喔,瞿昙知道我是魔。這個惡魔就說:「我找牛,就是拉車。我拉著趕牛杖,我是駕車的人」。

  什麼是車呢?人的眼觸入處就是車。眼與色相觸,耳鼻舌身意觸處,就是車。眼耳鼻舌身意,去觸色聲香味觸法,就會有很多很多的認識,正好就是十二處的意思,這就是車,一切衆生就是牛。牛拉這個車,我在拿這個鞭子在駕這個車。從欲界,到色界,到無色界,到無色界。在六道輪回,我老是拿著杖駕駛著這個車。就是一切衆生,都有這個車,都受我的管理。你問:「要牛做什麼」?那裏有牛呢?牛多得很。魔王回答的話是這樣意思。

  這時候佛說:「你也有眼觸入處,你也有眼,你也有耳鼻舌身意」。魔王就說:「瞿昙,你要到什麼地方去」?佛說:「無眼耳鼻舌身意觸入處,我往到彼」,我到無眼耳鼻舌身意那個地方去。「汝所不到處」,無眼耳鼻舌身意是你不能到的地方,「我往到彼」,我到那個地方去。無眼耳鼻舌身意,這是什麼呢?在這個文上說,就是自性空。自性空是什麼呢?就是畢竟空寂舍,就是涅槃。佛說:「我就到涅槃那裏去」。

  從這個地方,初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做這樣的觀察,到了聖人的境界,還是這樣觀察,得了無生法忍的人,也是這樣觀察。而這個觀察,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從緣起法上觀察自性空,就由世俗谛到了第一義谛,就是到了涅槃了。這個文就是很簡單的說十二處的意思。

  丁二、界空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是第二段界空。這個文解說的簡略,應該說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這是六界。還有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這又是六界。還有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又是六界。合起來是十八界。簡單的說,就是眼界,乃至意識界。前面十二處只說了十二個,把六識就包藏在意裏邊,現在把它列出來,所以是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意界是生理的組織,眼識乃至意識,是心理,色聲香味觸法是物理。生理、心理、物理,加起來是十八界,就是六根、六識、六境,佛這麼樣分類,這也不偏于心,也不偏于物,心與物並列,把根境識完全都標示出來。

  界字怎麼講呢?界的解釋法很多,有一個攝持的意思,持義。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六識的所依,是他的依止處;色聲香味觸法是他所緣。所依與所緣。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他住在眼耳鼻舌身意裏頭,他依止這六個地方,去觀察、認識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境界。所以一個是所依,一個是所緣。識依于六根,他就爲六根所攝持,眼根如果不對勁了,眼識也隨著受影響,所以六識要受六根的攝持。如果眼根的組織特別強,眼識的力量也特別強。所以根明利,識也就明利,識受根的影響,所以有持的意思。

  色聲香味觸法。識,眼識只能去見色,不能聽聲音,所以這裏面也有持的意思;耳識只能聞聲音,他不能去見。各有各的範圍,各有各的特別作用,有它的界限,不能超過去,不能超越,所以有持。爲所依,所緣,所持。爲他攝持,所以叫做界。而識本身也有一個持的意思,就是不失掉他的自相,不失自相。識是自持。眼耳鼻舌身意能持這個識,色聲香味觸法也能持這個識,是持他,我能攝持你。但是六識他只能自持,他自己保持自己的境界。怎麼樣叫自持呢?不失自相。眼識能見,這個見他不失,乃至到意識都是這樣不失。加起來就是十八界。

  這十八界是比十二處又詳細了一點,十八界裏邊,論心法,有七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還有一個意根,加起來是七心界。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這是十個色法,法界裏邊也有點色法的。

  這裏再多說幾句。我們這個意根,發出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去認識外面的境界。認識完了的時候,認識到的種種情況,又怎麼樣呢?這裏邊就是關系到心的意思,這個心是怎麼個意思呢?在《俱舍論》上講:「淨不淨界,種種差別,名爲心」。《俱舍論》是這麼解釋這個心。《大毘婆沙論》上說:「集起,名心」,《俱舍論》上也有。「淨不淨界」,清淨的,就是善,良好的思想、行動。不淨就是不良,惡的,不善的思想、行爲。淨不淨界,種種差別。淨,良好的思想、行動也是各式各樣的;不好的,惡的,染汙的思想、行動也是各式各樣。所以,「淨不淨界,種種差別,名爲心」,這是一個解釋法。在《大毘婆沙論》上說是:「集起,名心」。若和前面的意思合起來解釋這個意思,怎麼講法呢?起,就是心裏面活動起來,這個活動正是前面說的:「淨不淨界,種種差別」,是活動的情況。活動的情況,活動完了,在時間上說,是剎那剎那的滅掉了,但是沒有完全滅,心能把它收集起來,能把它積聚起來,能把

  它統一了。也可以說:淨不淨界,種種差別的統一,就叫做心。能夠積聚淨不淨界,種種差別的心裏活動,那就叫做心。

  意,前面已經說了。六識從那裏來的呢?就是從意來的,爲六識作依止處的,就是意。六識活動的種種差別相,統一起來就叫做心。這個心有兩個作用,一個是給六識作依止處的,就叫做意;能夠他活動的情況,統一起來,儲藏起來,就叫做心。心和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本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